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字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是我国铜镜纹饰图案急剧变化的重要时期,它一改春秋以前呆板、古朴的装饰风格,使纹饰图案更加丰富多彩。其大致可分为素镜、纯地纹镜、花叶镜、山字镜、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羽鳞纹镜、连弧纹镜、彩绘纹镜、透雕镜、金银错纹镜、多钮镜等十多类’。对于这些纹饰图案的来龙去脉及其深刻寓意.中外学者已多有论述,唯独对“山”字纹铜镜的纹饰图案却很少有人论及或论之不详。笔者不揣冒昧.拟作考述.不妥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2.
“山”字纹铜镜在湖南楚墓中所出土的铜镜中,其比重占整个铜镜总数的90%以上,镜面纹饰以“山”形作为主图形,底部衬以羽状、网纹连叶状等纹饰,钮座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钮座处饰五出或六出叶状纹。个别“山”字纹镜主纹“山”字之间饰以浅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国的"卍"字纹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卍"字纹饰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纹饰之一,在古代埃及、波斯、希腊、印度、欧洲、西亚等地区都有所发现.在中国,"卍"字纹饰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既是一个图形符号,又是一个音形义具备的汉字.本文作者拟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初步将卍字纹饰划分为先佛阶段、佛化阶段、世俗化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并行存在,相互影响,然后初步总结和考察了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甲骨文圭字看殷代仪礼中的五行观念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甲骨文中有一个作形的字,过去一般都笼统地释为玉字,初看似无异议,但从与此字有关的卜辞内容分析,并和先秦的圭、壁、琮、璋等玉器加以对照,我们不难发现殷代的玉圭,从纹饰或器形上,都与此字相吻合。而且其用法和内容,均与文献中所记载的祭天礼仪上使用的圭基本一致。为此笔者试将圭字涉及殷代仪礼中的相关问题,作一个十分粗浅的探讨,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汉画像石上的麒麟图像因其旁注榜题"騏驎"而成为比较可信的研究资料,其图像以鹿为原型、头部有"山"形角、个别身腹部刻饰羽翼等纹饰。这一图像拓展了鹿图像引魂升天的主题,在鹿的头部加上"山"形角,提升了鹿图像的神格地位,使之成为王者风范的象征。其身腹部刻饰羽翼则是中西文化交流成果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宋丙玲 《四川文物》2006,(2):59-63,70
“ ”字纹饰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纹饰之一,在古代埃及、波斯、希腊、印度、欧洲、西亚等地区都有所发现。在中国,“ ”字纹饰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既是一个图形符号,又是一个音形义具备的汉字。本文作者拟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初步将绗字纹饰划分为先佛阶段、佛化阶段、世俗化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并行存在,相互影响,然后初步总结和考察了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7.
"之字纹"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陶器上普遍施行的一种纹饰.本文考察了东北地区之字纹陶器的分布及相关的考古文化,探讨了"之字纹"流行的年代早晚、带之字纹的斜口陶器等问题,认为"之字纹"、"细石器"和平底陶器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三大文化特征.带之字纹陶器的考古资料证明,在距今5000年前或更早的时候,黑龙江地区、松嫩平原上的先民就与辽河流域乃至中原发生了交往与联系.  相似文献   

8.
“■”字纹饰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纹饰之一,在古代埃及、波斯、希腊、印度、欧洲、西亚等地区都有所发现。在中国,“■”字纹饰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既是一个图形符号,又是一个音形义具备的汉字。本文作者拟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初步将字纹饰划分为先佛阶段、佛化阶段、世俗化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并行存在,相互影响,然后初步总结和考察了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参"发表了有关讨论"广州小北宋墓"的三篇文章,讨论焦点是该墓的断代问题。它们着重在青花瓷坛的年代上,从器形、纹饰的此较及纹样的演变规律来说明瓷坛不可能属宋,并肯定是明代作品;同时指出"宋已酉"不是字,而是折枝花纹饰的误解。就是说根本否定了简报的年代论断。最近黄同志的补充说明里,除维持简报原论外,还补充了一些参考和旁证的资料。因此问题还未解决,势必再要更  相似文献   

10.
甲大"刍"字。唐生治"由"助"自"字叩于省晋泽"由咽位忠臣贾择'青少见闭林老,的岁往中以0。由"的印响最久。而释"由"的应采依据是"虫"康从"乙:季青们认为"虫"昆伯"字,苦命好县仅价太地把一个字刻到开来,'史"员伤是"合考部片不表胡"凸"就足"由"咨.抓门加达南代的甲后文不过良刍时的份供书,而正作足金六。因此,答确切地认识"官"字,金女M停在为白手依据.全文"9字作"歹。二个\"亭。大小7冶。曝且。"结彩作,良鸡给认为"胄齐上都具"胄'三项部、提确.东宝洁的"含率从"由"当县沈夜曲结果,"占"科非"扩字.载有1认为"山"就安。说大印学。…  相似文献   

11.
之字纹是施于筒形罐上最具代表性的纹饰系统,加强对其研究可以突破以往侧重于器形及器物组合分析的思维模式,而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诸如红山文化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之间的关系,红山文化分期及早期遗存等,能够提供新的认识和新的解释。诚然,仅从纹饰方面考察依然有失偏颇,但却不失为一个新的视角。因此,本文希望从之字纹筒形罐施纹风格的层面,对红山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此求教于方家,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相似文献   

12.
楚简中的"="有羡符、合文或重文符号、省形符号、简写符号等六种用法,有些字的"="是羡符、省形符号还是简写符号有时很难区分。楚简"达"字中部所从"="可能是简写符号。《上五·弟》简10的"■"下所从"="可能为"口"字省形符号,应隶定为"胠",读去。《上九·举》简5的"■"下所从"="应为羡符,读"祚"或"祜"。  相似文献   

13.
典型楚式镜。三弦钮,方钮座。以羽状纹为地,四山为主纹,“山”字斜体右旋,减地双钩,四山之间各铸一四叶花朵,各山右半部上铸一叶,方座四角亦各铸一叶,故名“八叶四花四山”。直径 14.67厘米。整镜完好,铸造精细,纹饰参差错落,静中有动,柔中寓刚,是楚式山字纹镜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4.
<正>广东双龙寿字一两银币(如图),直径约41毫米,重约38克,制作精良。正面以珠圈为界,可分为内外两个部分:珠圈以外,上端为"广东省造"四字,下方为"库平重一两"五字,左右两侧各铸一蝙蝠图案;珠圈以内,铸有满、汉文"光绪元宝"四字。背面也以珠圈为界:珠圈外面,铸有双龙图案;珠圈里面,铸有一圆形"寿"字。"蝠"与"福"同音,与背面"寿"字相呼应,  相似文献   

15.
马洪 《北方文物》2011,(2):56-59
以南北朝、隋唐的造像记、经卷写本文字遗存为历史依据,考辨文字字形来源印证渤海压印瓦上的"仏"字乃是"佛"的别体,而不是渤海创造的所谓"新字"。  相似文献   

16.
常州市博物馆藏有一件葵花形八卦铜镜。此镜保存完好,镜面光亮可鉴。直径13、厚0.38厘米。圆纽,星状纹纽座。内区饰吉祥符图象,图象间铸有"青铜"两字。外区八卦与八瓣葵形星状纹对应排列,八卦之间又饰八组群星绕月状图案。宽边缘。缘上鏨刻"安德官匠"四字(见图)。根据形制、纹饰及铭文,这件铜镜应是金代遗物。金代铜镜的边缘常鏨刻官府验记  相似文献   

17.
正《故宫匾上的『门』字为何不带勾》游客大概发现,故宫各殿匾额上"门"字多不带"勾"。为何?传说一:南宋都城临安的玉牒殿,一次遭了火灾,火势延烧,把殿门都烧毁了。在检讨起火原因时,当朝宰相提出玉牒殿门的"门"字,"有勾脚,带火笔",此后"门"字末笔都直下,而且自此形成一种习惯。传说二:明代洪武年间重修学府"集贤门",明太祖朱元璋命中书舍  相似文献   

18.
良渚文化的玉器历来为考古界所关注,近几年来,有关杂志相继发表了一些良渚文化的玉器材料和研究文章,其中以反山墓地和瑶山祭坛遗址出土的玉器最为引人注目。这些玉器形制多样,不仅集历来发表的玉器之大成,而且还有一些新的器形;同时,玉器上的纹饰也很丰富,有些尚属首次发现,意义重大。关于玉器上的纹饰含义,前辈学者已有论述,精到之处自不待言。我们在仔细研究了这些纹饰以后,有些自己的看法,现提出来,求教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前辈和同志。一、始终以突出鸟纹、兽面及人脸的形象作为主题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纹饰十分丰富,有的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具体形象,有的以象征的  相似文献   

19.
正蒙古人崇拜火,视火为生命与兴旺的象征。他们敬火为神,在草原上,火神是诸神中最受尊敬的神。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或廿四日,蒙古人家庭都会举行祭灶仪式,称为祭火节。蒙古人称灶神为"火佛",称祭灶仪式为"祭火",称祭灶节为"祭火节"或"祭火二十三"。祭火节的意义很像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灶王节或祭灶节,只是关于日期缘由的解释、节日名称、节日形式和内容,有着明显的独特之处。蒙古人至今流传着"黎民  相似文献   

20.
火的历史     
火,对于苦聪来说,他们经历过苦和甜的世纪。土司曾经点燃过罪恶的火,要结束苦聪人染上的瘟疫;活着的人从火海逃离家园,老林里又留下原始社会的足迹。苦聪埋下火种把生命延续,烧山点豆,用木犁耕耘着荒地,许多年后,松明当灯终把长夜烧尽,火塘边才迎来了黎明的晨曦。当党寻找苦聪的火把在老林燃烧,再生的希望才在胸中燃起。营火晚会上,唱起火的颂歌,新居明灯下,倾诉着火的情意。这部火的历史,记载着苦聪人难忘的生居;这部火的历史,再写下电火时代的创举。火,是一部悲壮的历史,串起了爱一与恨的记忆;了42火的历史@刘位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