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理工大学汉墓壁画人物服饰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人物服饰、服色及人物发式进行探讨,认为西汉晚期长安城内的中下级官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总是戴着标志身份地位的冠,仅裹帻巾甚至只盘发髻,所穿上衣主要为袍、襦,颜色以青、红和浅灰为主,下裳多穿大裤,颜色多为白色,男女服色差别不大,均以青、红和浅灰为主,男性多主鲜艳的红色,其次为青色,女性以青色为多,红色则相对较少。男子发式相对较为简单,在头顶梳一圆髻或扁平髻,女性流行高髻,有的在高大髻上插笄,笄之一端饰以垂梢。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论证了明代束发冠,(髟狄)髻与头面的定名和演变过程。认为束发冠始于五代,明代的男子沿袭宋在方巾下掩冠的作风,但戴冠者并不限于男子。妇女在明代多用的是发罩,其名称应为(髟狄)髻。(髟狄)髻是明代已婚妇女的正装。围绕(髟狄)髻所插上的各种簪钗,应称为头面。头面中的簪钗也各有定名。  相似文献   

3.
一、敦煌少女发型 在民间妆扮中,少女束发梳髻,表现是最为突出的。县志说清代时的敦煌“女子未嫁垂发辫,嫁始束发梳髻”。这种风俗和现代大略相同。姑娘未出嫁前梳辫子,一结婚便剪了辫子烫头发。但在唐代却不同,唐代敦煌民间秉承的是汉代遗风。《礼记·内则》云:“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以簪结发梳髻表示到了成年,叫“笄”。因此束发梳髻是一切成年少女的象征。到了梳髻的“笄年”,民间少女便打扮得殷勤了,莫高窟壁画上已有反映。如在中唐的弥勒变中,有一个农妇就是梳了个高髻在那里劳动,卷着袖子挥手撒种,说明劳动前也要简单打扮一下。敦煌曲子词中也有反映:“忆昔笄年,未省离阁,生长深闺苑。闲凭着绣床,时拈金针,拟貌舞凤飞鸾,对妆台重整娇姿面。”(《倾杯乐》)伯二八三八《竹枝子》里还作了这样的描写:“颜容二  相似文献   

4.
<正>一、自梳女与金兰契在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习俗是女子婚前梳辫,婚后梳髻。所谓自梳女就是在未婚的情况下自行易辫为髻以立志独身不嫁的女子。这一特殊风俗始于明代,盛行于清末民初,主要出现在中国蚕丝业发达的广东顺德、番  相似文献   

5.
甘肃瓜州榆林窟第3窟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建于西夏中晚期、显密图像并存的窟室。本文主要对该窟顶髻尊胜佛母十四尊曼荼罗展开研究,在分析比对几种汉、藏仪轨文书的基础上,作者倾向于认为该铺曼荼罗与11世纪末法军和巴哩译师所译藏文本《一切如来顶髻尊胜陀罗尼仪轨》最为契合。另外,作者通过对比11至13世纪几种顶髻尊胜佛母形象进而探讨了榆林窟第3窟壁画的绘制年代,佛母持宝瓶手的位置特征或能证明该窟建于西夏乾顺时期(1086-1139)。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成都市物管理处从废品收购站收回一件青铜佛像,收回时佛像的双膝处已被砸残,后背及座子已砸变形,左膝处有修补痕迹。但整体形状基本完好,大致可以恢复其原状(如图所示)。该尊佛像以红铜为主要成分,螺发,肉髻细而高,髻顶有圆球形宝珠,发际线在额中略向下呈弧形,脸部瘦削,眉心有白毫,短下巴,双耳下垂,胸部肌肉隆起。披袒右袈裟,露右乳,  相似文献   

7.
辫发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发式,它有别于华夏民族绾发为髻,是游牧民族的风俗。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造成了游牧民族辫发垂肩、农耕民族绾发为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式风俗。传统观点认为中原地区辫发是金代以后之事,但华夏民族早期也曾有辫发,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可以探求这段被遗忘的辫发史。  相似文献   

8.
扬之水 《收藏家》2008,(4):41-44
重庆江北大竹林明墓出土的一支金钗,是明代首饰的精品之一,它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依其式样,可知这是用于插在鬓边即鬏髻两侧的掩鬓(图1)。女子首饰的插戴方式,明代与此前相比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即以簪为主,围绕罩在发髻上面的鬏髻而插戴。前面当心的一支名挑心,前后口沿各簪一支名分心,插在鬏髻两侧的即为掩鬓。  相似文献   

9.
金申 《四川文物》2006,(5):85-89
四川安岳卧佛院的涅槃像是左胁而卧的佛像。这种左胁而卧的佛像是基于什么理念而雕刻和有各种意见。在卧佛中背对观众头部朝向释迦佛的人物,他应是释迦涅槃前最后归依的弟子须跋陀罗。涅槃佛像的雕刻时代,推断开凿于唐开元年间是较妥当的。但是佛头的底发和肉髻之间有一个椭圆形的硕大髻珠,据此判断安岳卧佛在宋代普被大规模的维修过。  相似文献   

10.
四川安岳卧佛院的涅像是左胁而卧的佛像。这种左胁而卧的佛像是基于什么理念而雕刻的有各种意见。在卧佛中背对观众头部朝向释迦佛的人物,他应是释迦涅前最后归依的弟子须跋陀罗。涅佛像的雕刻时代,推断开凿于唐开元年间是较妥当的。但是佛头的底发和肉髻之间有一个椭圆形的硕大髻珠,据此判断安岳卧佛在宋代曾被大规模的维修过。  相似文献   

11.
僧装像在佛教造像中以光头、螺髻、肉髻三种形式出现,包括弟子、比丘、梵天王、辟支佛等的不同身份。本文主要从僧装像的名义及造像仪轨、僧装像的称谓及其内涵两方面对6世纪中国僧装像进行探析,区分他们的不同称谓及示教内涵。作者认为,螺髻僧装像为梵天王,可能包括帝释天,与《维摩诘经》、《法华经》等经中梵天王“帝释天”说系统思想有关,螺髻僧装像为辟支佛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肉髻僧装像为辟支佛,主要与《法华经》等经中的“供养”及法华“四圣”等宣教内容不无关系,与《法华经》“三乘方便”、“一乘实相”、“会三归一”的思想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赣州市博物馆藏有一批古代赣南地区墓葬和窑址中出土的瓷器,现择数件有代表性的介绍如下。青釉瓷灶南朝。高9.5、长13、宽10.5厘米(图一)。为船形柴灶,灶内置木柴两根,灶门左置一坛,灶面置甑、釜、钵、勺。甑旁立一双髻妇女作起甑状,灶前亦侧立一双髻妇女。灶尾翘起,有一出烟孔。青釉略泛黄色,釉厚处呈玻璃样,有冰裂纹,釉面多脱落,这种灶在江西南朝墓葬中常有出土。  相似文献   

13.
唐县物保管所收藏有五件唐、宋时期的佛教石刻造像,均为汉白玉石质。现分别介绍如下: 1、石佛坐像座佚。螺髻,肉髻较高。有髻珠、白毫。面相丰圆,细眉长眼,宽鼻小嘴,长耳垂肩,颈刻三道弦纹。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高腰裙,胸前系带打结,衣纹流畅。左手扶膝,右手施印。结跏趺坐,露右足,足心向上。像高109厘米,宽70厘米(图一)。  相似文献   

14.
卵石刻佛像     
卵石刻佛像,1985年5月28日,在新疆库车县苏巴什古城昭怙厘大寺南20多公里的库车河河床西岸被发现。卵石呈椭圆形,长径24厘米,短径19厘米,最大厚度9厘米,下部略大,其上随形刻一佛像,跏趺坐于莲台。这是吐蕃人在9世纪中叶占驻库车时的藏传密教三十五佛中的华吉祥佛。华吉祥佛即《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所列诸佛中的第24尊。佛像偏袒,右手侧出,掌心向外,拇指曲压手心,施无畏印;左手于胸,手心向上,拇指与食指似掐一布帛。佛像头顶下大上小两肉髻,髻上作髻,眉间白毫如豆,嘴额已毁,有头光、背光双层光环,灵…  相似文献   

15.
魚籃觀音是中國古代民間創造的衆多觀音形象之一,觀音作漁婦模樣,髻鬟高聳,髻中插一枚長釵,一手拎竹籃,籃中卧魚一條。魚籃觀音的來歷,學界一般認爲是由馬郎婦演變而來。馬郎婦的故事源於唐李復言的《續玄怪錄》,宋代志磐《佛祖統紀》、祖琇《隆興編年通論》等書的記載大同小異,只是延州  相似文献   

16.
陈星 《文史天地》2003,(5):63-64
在恶梦般的“文革”期间,漫画家丰子恺被列为上海市级十大批斗对象之一。他的莫须有之罪名目繁多,所谓“反动黑画”即是其中之一。这里拣出的《城中好高髻》、《剪冬青联想》是当时受批判较为集中的两幅。《城中好高髻》一画发表于1956年11月25日的《新闻日报》上。画面上是三个奇形怪状的女子,或是高髻,或是广眉,或是大袖。画上题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画题下又题曰:“《后汉书·长安城中谣》,注云:改政移风,必在其本。上之所好,下必甚焉。”这幅画的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丰子恺在…  相似文献   

17.
女子自梳是盛行于近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殊婚嫁习俗。中国旧时,未嫁女子的发式为梳辫,已嫁则为梳髻,一般在出嫁当日,由母亲或大妗姐等长辈为其改梳云髻,以示身份的转变。近代珠三角地区的一些女子,为抵抗封建婚姻的束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后,毅然选择独身终老。和出嫁一样,她们也通过一系列独特的仪式,白行易辫为髻,以此向社会表明不言婚嫁的决心,这种仪式被称作“自梳”或“梳起”,梳起的女子被称为“自梳女”。  相似文献   

18.
鱼篮观音是中国古代民间创造的众多观音形象之一,观音作渔妇模样,髻鬟高耸,髻中插一枚长钗,一手拎竹篮,篮中卧鱼一条。鱼篮观音的来历,学界一般认为是由马郎妇演变而来。马郎妇的故事源於唐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宋代志磐《佛祖统纪》、祖璘《隆兴编年通论》等书的记载大同小异,只是延州妇人变成了陕右马郎妇,淫女变成了圣女,并以马郎妇为销骨菩萨或普贤菩萨的化身而已。  相似文献   

19.
陈松长 《收藏家》2002,(10):6-10
湖南历年出土金银器数以百计,从时代来说,最早的是西汉,最多的是元代。从出土地区来说,则以常德地区为大宗,次则株州地区和沅陵县。从器物品种来说,金器有冠、帽花、钗、笄、插、括、梳子、手镯、手钏、耳环、耳勺、带扣、珠、杯、印、钱等,其中以金饰为主。银器有壶、、碗、杯、盘、碟、爵、鼎、盒、罐、发簪、手镯、发钗、花髻等,其中以生活器皿为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区先秦及秦汉时期彝族先民服饰地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游牧为主的氐羌族群“巂”、“昆明”头饰皆辫发(编发)。巂人“穿长裤,老人多喜蓄长须,佩长剑,盘发于脑后为长形髻”。白狼人被发左衽。估计“旄牛”羌服饰与“白狼、服饰基本相同。叟又服饰特征主要是“英雄结”,披毡、赤足。川西南安宁河流域以滇为中心的靡莫之属和以邛都为中心的农耕民族头饰皆“椎髻”。滇池地区滇人男女均穿对襟无领外衣。哀牢人有“身”习俗,“衣皆着尾”。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经济状况等因素都对服饰有一定影响。彝族服饰有深厚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