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杭涛 《东南文化》2016,(3):93-95
2015年11月11日至13日,南京博物院和宜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紫泥沉香’宜兴紫砂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宜兴市召开。会议对近年来新的紫砂出土器、馆藏紫砂和宜均、宜兴紫砂发展史的若干问题及宜兴紫砂外销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讨,并讨论了宜兴紫砂学术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民间紫砂藏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周军 《文史月刊》2007,(12):4-11
潘汉年,1906年2月生,江苏宜兴归径乡人。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这位被称为宜兴"奇才"的潘家三公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的熏陶下,只身来到十  相似文献   

3.
<正>享誉世界的中国陶都、"世界制壶中心"——江苏宜兴,其"冠绝一世,独步千秋"的紫砂壶艺在五百多年薪火相传中,诞生了许多无法超越的旷世之作。2013年5月5日至8日,在宜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中,由宜兴市官方评选出了中国历史"十大经典紫砂壶器型",对宜兴紫砂壶艺术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高度总结。它们集合了历代紫砂艺术名家的巅峰之作,是自明代至今的传奇之作,是中国紫砂艺术的传世经典。不仅饱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紫砂历史文化传承至今的见证。  相似文献   

4.
正宜兴的西氿、团氿、东氿,三氿相邻,彼此相通,呈东西串珠状。翻开新版和再版的汉语字(词)典,"氿"(jiǔ)的释义为:中国湖名,东氿、西氿、团氿,均在江苏宜兴。鉴此,宜兴的"氿"和宜兴的"紫砂陶"一样,独步天下,别无他处。然而何时称"氿"(jiǔ),何以称"氿"(ji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字(词)典中出现"氿"(jiǔ)字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收词语4300个)第十八篇《释水》中收录的"氿"读作  相似文献   

5.
碧鲜庵考     
王宁邦 《东南文化》2012,(3):105-109
碧鲜庵最早是指宜兴刻有"祝英台读书处"的巨岩碧藓岩;碧鲜庵不是梁祝传说中祝英台读书的地方;新发现的失踪数百年的与梁祝传说有关的"祝英台读书处"石刻,是梁祝传说起源于宜兴的最重要文物。现存的碧鲜庵碑刻为明代遗存。  相似文献   

6.
"壶中乾坤大",中国道家如是说。壶镌刻着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古往今来,宜兴紫砂名扬海内外,现代紫砂界人才辈出。江苏宜兴冯洪君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冯洪君先生63年生于宜兴陶都世家,中国工艺美术师。2000年被授予中国紫砂  相似文献   

7.
宜兴是烧制实用陶器和紫砂工艺品的地点,明代有名的欧窑,就是在这里开烧的.关于欧窑,景德镇陶录中说:"欧窑明代烧造,为江南常州府宜兴人,以其姓欧,皆呼为欧窑,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均窑色者,彩色甚多,俱花盘奁架诸器.……"饮流斋说瓷说:"欧窑一名宜均,乃明代宜兴人欧子明所制,  相似文献   

8.
"宜兴窑"是江苏乃至中国重要的陶瓷业窑口,其所指应是宜兴地区内从先秦一直到清代乃至当代所存在的陶瓷生产工艺及产品系统。"宜兴窑"的时代上限大约在先秦两周前后,以原始瓷和印纹硬陶为特色;发展到东汉时期到六朝、唐宋进入到较为成熟的青瓷系统,同时也存在陶器制作;进入到宋元明时期,逐渐形成以陶器为特色的体系,在陶器中又生长出素身素面的"紫砂陶工艺系统"和彩釉装饰的"均陶工艺系统";发展到现代,传统的青瓷、紫砂陶、均陶等工艺系统都得到了传承和复兴,其中紫砂一脉更是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9.
正"宜均"是指江苏宜兴生产的一种带釉陶器,一般认为从明代中叶开始流行,清代继续发展,其中以乾隆、嘉庆年间宜兴丁山的葛明祥、葛源祥两兄弟所烧造的最为著名。安徽博物院收藏有两件"葛明祥"款宜均器,本文略作介绍,以与同好共赏。一、"葛明祥"款橄榄瓶与象耳瓶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两件"葛明祥"款宜均器,分别是橄  相似文献   

10.
江苏宜兴周墓墩M4出土的青瓷神兽尊,一般认为是宜兴均山窑所产。通过对神兽尊铭文"东州"二字的仔细考证,可以推断其产地为浙江越窑。关于其造型,"辟邪"旧说被否定,而被认为是"嫦娥奔月"传说中嫦娥化身之蟾蜍;其用途并非镇墓、辟邪,而是盛放美食、供墓主人于冥界享用。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1月12日上午,宜兴市博物馆开馆仪式暨"故宫博物院珍藏宜兴紫砂回乡展"开幕式在宜兴市文化中心隆重举办。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江苏省文物局局长刘谨胜,无锡市文广新局局长杨福良,中共宜兴市委书记沈建,宜兴市政协主席梅中华,宜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菊明,宜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储红飙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及港台地区的  相似文献   

12.
江苏太湖之滨的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宜兴的紫砂茶壶素有“陶都奇葩”之称。而今在宜兴丁蜀镇团山山麓绿树丛中,新建了一组琉璃瓦仿古建筑群,这就是被誉为“陶都之都”、“东方明珠”的宜兴陶瓷博物馆。 博物馆占地面积达4万平方米,陈列着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宜兴陶瓷精品,从中可窥见出宜兴6千多年来陶瓷工艺的演变过程和纷繁复杂的工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4,(2):96-96
<正>宜兴华氏紫砂坊(前身宜兴华氏艺陶创作室)集聚了能与国际文化共创时代相适应的传统艺术精华、高档次的审美观和制作技术。华建民担任艺术总监,旨在继承和发扬紫砂传统艺术文化大胆开拓,努力创新,走华氏自己的艺术之路,杜绝伪作、劣作产品。华氏作品,天人合一、雅俗共赏,被紫砂界誉为"新紫砂壶艺"、"梦界的壶艺"!华氏作品,真实可靠,如有不符,以一赔百!  相似文献   

14.
以宜兴为中国陶业经济文化典型,从社会文化学和遗产学角度,对其6000年陶业生产活动进行分析梳理和分期归纳,从中提炼出宜兴陶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概念;陶业文化遗产对当代宜兴甚而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振兴宜兴和中国陶业经济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西钦州紫砂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钦州紫砂器生产从清咸丰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与江苏宜兴、云南建水的紫砂在我国陶艺苑中同放异彩,而钦州紫砂工艺更是享誉中外,倍受两广和东南亚地区人们的青睐。钦州紫砂器的历史《钦州陶冶志》记载:“钦有宜兴各器,始于咸丰年间。胡老六创制吸烟小泥器,精良远胜于宜兴……”其中将钦州紫砂器称为宜兴器。可是在当地方言却称为泥兴器,“兴”有喜爱之意,泥兴与宜兴恰好谐音而故名。显然钦州紫砂器与江苏宜兴紫砂器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关于钦州紫砂器创制者胡老六的经历:“相传他当过清兵,曾任江苏宜兴驻屯过,学习过紫砂陶的生产技  相似文献   

16.
曹宇宏 《神州》2012,(29):10-10
宜兴紫砂陶是采用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的特种黏土为原料,用1100℃左右的高温半烧结而成的精细炻器。宜兴紫砂尤以紫砂茶壶的独特功能性为世人称誉。归结前人论紫砂,总是"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味,色、香、味皆蕴",紫砂壶"注茶越宿,暑月不馊"。紫砂壶还具有养壶的把玩功能,使用越久,器身色泽越发光润,玉色晶光,气韵温雅。那么,如何鉴赏紫砂之美呢?  相似文献   

17.
自晚清以来,首先由一些外国人开始关注、著录宜兴陶业。到20世纪前期,中国人对于窑口、产品、工艺等宜兴陶业情况的文献记录逐渐涌现,其中包括宜兴制陶环节中最具特色的泥片成型工艺。传统泥片成型工艺虽延续至今,但以如今的制作方法与之相比,诸多方面和细节已逐渐改变,甚至消失。宜兴窑业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宜兴,古称荆溪,又称阳羡,位于江苏最南端,东濒太湖,南邻浙、皖,域内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早在汉代,宜兴就开始种茶、制茶。唐代,宜兴茶以绝佳品质入选皇室贡茶,"阳羡茶"从此声名鹊起。  相似文献   

19.
久慕宜兴紫砂壶大家储集泉之名,近日初次相见,相谈甚欢,古人所道"以文会友,相见如故",诚不我欺。言谈间,"谦卑,好学,勤奋"是储集泉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这些从前辈优秀艺术家身上传袭下来的美德,如同储集泉的作品一样——每件作品都很有思想,意境很深,看上去很舒服。储集泉1954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名门旺族,其祖辈储南强先生与"供春壶"的邂逅为紫砂史上留下不可不写的传奇。储集泉年少时喜书好画,却和紫砂结缘四十余载,学习前期便幸得高丽君、范洪泉紫砂大师指点,于做人制壶都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0.
杜娜 《神州》2013,(18):24-24
地处荣昌县西面的安富镇与四川省隆昌县交界,今为重庆市西大门,川渝经济发展走廊结合部重镇。安富镇鸦屿山一带,山峦起伏,松林遍布,地下蕴藏有丰富的优质陶土和烟煤,生活在这一带的人民早就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生产日用陶器。现在,荣昌的安富陶器与江苏宜兴的紫沙陶、云南建水的建陶、广东钦州的钦州陶已成为"中国四大名陶",而荣昌的安富与江苏宜兴、广东佛山石湾也已成为"中国三大陶都"。荣昌制陶业素有:"尧王天子,舜王大帝,开窑祖师,奇宝大王"的祀神例会,奉尧舜为祖师爷。但荣昌制陶业究竟起于何时却暂无定论。据安富刘家拱桥宋窑的发现,安富陶业可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