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非法的“国大“,制定和颁布伪《中华民国宪法》。旋于1947年底用政党提名的方式, 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国大代表选举。又于1948年3月29日至5月 1日,匆匆忙忙地在南京召开了所谓“行宪“的国大会议。这次国大是“行宪“的开始,会议除了选举正、副总统外,主要企图是团结全国意志进行反共。但是,时代要前进,人民要解放,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蒋介石的黄梁美梦,在滚滚前进的历史洪流中成了幻灭的泡影。  相似文献   

2.
1947年国民政府完成改组后,蒋介石急切举行"行宪国大"代表选举。由于缺乏必要的民主政治条件,选举中产生了诸多纠纷。一是选举筹备中与民、青二党的名额划分,二是代表选举中的舞弊混乱,三是"行宪国大"召开时国民党签署代表不肯退让的难题。蒋介石游离于党纪与国法之间,试图加强对选举的控制,却无力劝说民、青二党顾全大局,无法压制党内反弹,政党内外裂痕扩大,选举不良习气在国民党内快速发酵,加速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崩溃。事后,蒋介石对国大选举的教训进行了反思,意识到党的建设是一切政治建设之根本。  相似文献   

3.
1946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队强行侵占了张家口,蒋介石被这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公然撕毁政协协议,即于当天下午下令召开独裁的伪国民大会。11月15日至12月25日,伪“国大”在南京召开,名为“制宪国大”。后在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国民党又在南京召开了所谓“行宪国大”。这两次“国大”先后上演了种种丑剧,我时为会上警卫,作为此事的亲历者特作以下追记。  相似文献   

4.
1948年3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行宪国大”,标榜所谓“还政于民”.北平满族代表(女)唐舜君在这次会上享有“国大之花”之称.彼时,她才30出头,绿宾红颜,风华正茂,出席国大会议,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记者下笔的好材料,所以唐舜君的芳名早在1948年即名闻大陆.岁月如流,匆匆50年,一代美女唐舜君竟在宝岛台湾老成凋谢.  相似文献   

5.
1948年3月29日至4月29日,蒋介石违背人民意志,一手包办召开了“行宪国大”,选举中华民国正副总统。会议期问,发生了波澜迭起、险象丛生的副总统竞选风波。其中,以桂系的主要头目李宗仁,得到蒋介石全力支持的孙科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贿赂利诱、威胁恐吓、尔虞我诈、互挖墙脚,无所不用其  相似文献   

6.
陈漱渝 《百年潮》2009,(4):76-80
"我这个人,可以当皇帝,但不能当宰相",这番话是胡适1948年在"行宪国大"期间讲的.何谓"行宪国大"?原来国民党政府于1946年11月25日通过了一部<中华民国宪法>,决定1947年1月1日颁布,同年12月25日正式实施,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宪政"巩固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在国际上树立"民主"形象,以争取更多的美援.  相似文献   

7.
时值1947年,国民党集团内部忧患重重,争权夺利更趋激烈。蒋介石决定于1948年春召开“行宪国民大会”(以下简称“国大”),想借此缓和内部矛盾,换取美国的信任和援助,结果适得其反,“国大”的召开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更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笔者当时以青海省“国大”代表的身份参加了这次大会。  相似文献   

8.
栾充 《民国档案》2007,(3):56-57
1947年7月国民党发布"戡乱总动员令"后,加紧准备选举"国大代表"和召开"行宪国大"。军统局即积极布置该局人员参加和控制国大代表竞选活动,并指示所属利用各种关系尽力援助。该代电反映了军统插手江苏省国大代表选举的史实。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1887—1975),名中正,原名瑞元,学名志清,字介石,浙江奉化人。蒋介石在北伐告成后,藉口实现孙中山的“建国大纲”,提出了“实施训政”的口号,至1948年“行宪国大”的召开,“训政”达二十年之久。笔者不揣疏浅,仅就蒋介石的“训政”思想作一论述。1928年6月,蒋介石北伐讨奉胜利,中国南北实现形式上的“统一”。8月8日,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  相似文献   

10.
国民党统治时期,为了欺骗人民,搞了不少假民主的政治把戏。如这样那样的竞选活动,就是假民主的一个方面,而1947年“制宪国大”开台以后,这种伪装的竞选活动,可说到了高潮,我当时也曾见猎心喜,参加过“行宪立法委员”的竞选。“行宪立委”的选举开始在1946年的下半年。名额和名目是很多的,有各省市、蒙古、西藏、华侨及职业团体等各种名目和名额。其中应由职业团体选出的立委名额是84名。因团体不同而有分配上的差别。职业团体中,计有农业、渔业、工业、工商业、教育及自由职业等各种。自由职业团体应选的立委名额是15名。其分配为,新闻记者5…  相似文献   

11.
一 1948年3月29日,蒋介石一手操纵的“行宪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南京开幕。 当时,国共内战已烽火连天,战况已明显对国民党不利,蒋介石仍积极主张筹开“国大”,实行所谓的“还政于民”,其“良苦用心”是激励士气,标榜民主,以赢得美国更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1947年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无视战场形势的逆转,强行召开了“全国国民代表大会”,准备实行宪政,颁布宪法,选举总统。为了粉饰太平和伪装“民主”,极力拉拢一些党外著名人士参政议政,借以掩盖其一党专政之实。为此,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北大教授、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傅斯年等都先后入阁。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名流学者胡适,自然也成了蒋介石延纳的对象,蒋介石频频许诺他国府委员、考试院长、行政院长以及总统候选人,胡适或拒绝,或犹豫,或欣然允诺,都在当时引起过不小的轰动。1947年1月15日,蒋介石请傅斯年吃饭。蒋介…  相似文献   

13.
岳南 《纵横》2009,(4):30-34
1946年11月27日,蒋介石在南京召集国民党籍的“国大”代表开会,并发表讲话,谓:“这次修改宪法,就是为了打击共产党”。又说:“现在是本党的危急存亡关头,大家要听我的话则有前途,否则完了。”话音刚落,众人惊骇,蒋氏的这一句“完了”,竟成谶语。  相似文献   

14.
秦立海 《纵横》2009,(2):24-27
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国民党蒋介石在南京召开“行宪国民大会”,选举“总统”、“副总统”,实现“还政于民”。对于“总统”选举,虽然蒋介石迟迟不肯参选,但谁都清楚非蒋莫属。不过,对于“副总统”选举,尽管李宗仁最早打出了竞选的旗帜,但因蒋介石的极力阻挠和反对,整个选举过程还是一波三折,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并最终演变成了一幕活灵活现的选举闹剧。  相似文献   

15.
《文史月刊》2010,(4):13-15
“特区长官”四易其主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被迫宣告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 蒋介石在下野之前,已经做好放弃大陆、撤退台湾的各项准备。“准备”之一,就是把海南岛建成重要的反共基地。“配合国际情势之演变,而恢复本党之基业也。”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政治协商会议“双十协定”的墨迹未干,蒋介石便迫不及待的撕毁了这个协定,调兵遣将,发动了全面内战.由此,人民争自由,争民主的斗争风起云涌,全国各地爱国民主人士提出“和平、民主、救国”的要求,声讨蒋介石发动内战的行径.蒋介石为了敷衍国内外舆论,从1946年春开始,以“还政于民”、“尊重民意”为幌子在全国自下而上进行了“民选”.从区、乡人民代表的选举到县、市、省参议员的选举,到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的选举,一直到1948年3月,蒋介石坐上总统的宝座.汉口市参议员选举,正  相似文献   

17.
1946年11月19日,蒋介石在官邸设晚宴款待中国民主社会党〈简称民社党,下同〉主席张君劢。面带倦容的张君劢,在杯盏之中向蒋介石交出民社党参加“制宪国大”的人员名单。蒋介石喜不自禁,命令立即交由各大报纸发表。此事在当时令中外关注,也在张君劢政治生命中涂下浓厚的阴影。  相似文献   

18.
<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了搞假民主,先后于1946年和1948年召开两届"国大",其"国大代表"由民间选举。为了争夺这一名额,民间各路角色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幕幕闹剧。  相似文献   

19.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于1946年当选天津市参政员,次年11月又被天津市选举事务所提名为“国大”代表候选人,随后高票当选.国民党中常会则于1948年6月16日提名张伯苓出任总统府考试院院长,张初以年老体弱为辞婉拒,后经多方吁请乃就其职.  相似文献   

20.
1948年4月19日,国民大会举行第十三次会议,蒋介石当选为中华民国行宪后第一任总统。参加总统竞选的有蒋介石与居正两人。中午按票选举结果公布:蒋介石得2430票,居正得269票,另有废票35张,蒋介石以绝对多数当选总统。5月,国府路(今长江路292号)上的国民政府招牌换成“总统府”招牌。 当时蒋介石住在黄埔路官邸,警卫总队担任警卫任务,全队官员18人。总队长周觉先及副总队长两人均少校,下置队长、教官、军医等15人。 从蒋介石的黄埔路官邸到国府路总统府,沿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