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憨山德清的三教融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安徽史学》2001,(1):16-19
憨山德清从融合儒佛道的思想立场出发,以禅宗的“明心见性”说来解释儒家的学问之道,以佛教本体论和八识说来发明老庄道学之旨,又以儒家伦理思想去解释佛教教义与戒律,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三教互释思想。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三教同源”说,认为儒佛道同源于一心,故“三教本来一理”、“三圣本来一体”,三圣三教之间“所同心,所异迹”,从根本上说,“孔老即佛之化身”,万流朝宗,百川一味。  相似文献   

2.
高句丽民族及其政权长期生活在汉玄菟郡、乐浪郡、辽东郡的广大地区,接受汉晋以来中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他们由最初信奉儒教,逐渐接受佛教、道教,在高句丽后期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格局。随着高句丽统治中心的南移,高句丽的影响也扩大到新罗和百济,使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在朝鲜半岛深入传播,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武威作为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名城,儒、释、道三教思想在当地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本文对武威水陆画的艺术特征及其所蕴涵的宗教思想进行分析研究,阐述其"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及当时宗教发展的状况,探讨水陆画在中国宗教史及绘画史中的价值,以期达到对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4.
晚明社会变迁与阳明“心学”的兴起,使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界一股新兴的社会思潮,日渐占据学术主流地位,并衍生了由士人学术社团演变而成的民间宗教。这种学术社团的宗教化倾向,也势必导致其学术思想宗教色彩的加强与种种迷信化非理性成分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两宋时期宗教发展虽相对于前较为平缓,佛道之争日渐消弭,且顺应历史发展形势,三教日趋融合。而中国宗教自古以来就表现出的世俗性,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彦杰 《中华遗产》2020,(4):106-114
准提道人“上位”记《封神演义》中的神仙,主要来自三个门派:人道教、阐教、截教,三教各有一个混元大罗金仙级别的教主: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在这东方三教之外,还有一个神秘的西方教,一教之中却有两个混元大罗金仙:大教主接引道人和二教主准提道人。这个西方教,是什么来头?  相似文献   

7.
汪毅 《巴蜀史志》2004,(6):28-30
我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的雕刻艺术,以石刻造像为主,基本上表现的是佛教内容,代表了千年的中国美术史,更是中国思想、化史的一部分。在这个历史阶段浩瀚的佛教石刻艺术中,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石刻造像所展示的思想、化、哲学内涵弥显特别与珍贵。四川安岳大般若洞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石刻造像是那个历史阶段的产物,不乏代表性。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化的多元;而且其洞顶的奇异字“ ”(暂称为颠倒双人字,下同)全国罕见,具有唯一性,堪称传达儒释道三教合一内涵的独特符号。因此,解析这些造像的构成关系和揭示其化背景,破译“ ”这个奇异字的密码,对于认识四川、重庆大足与其他区域石刻造像中的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并不乏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明代统治者对道教从尊奉、扶植到抑制的转变过程中,两大道派正一道、全真道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向。明代三教发展过程中,儒佛道互相影响,不断地融合,最终使“三教融合”成为了社会思潮的主流。三教融合后的道教,内丹论不断成熟和完善、各宗派趋于团结统一、世俗化特征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9.
宝卷是唐、五代变文、讲经文演变而成的一种传播宗教的艺术形式。宋元以来,因儒释道三教密切融合,宝卷成为儒释道三教得以延展的重要载体。宣讲宝卷的仪式称为“宣卷”。自明代中末叶始,闽西北已有大量宝卷流传,宝卷与该地区的佛教、道教、民间宗教、宗族社会、地方神明祭祀等深具关联。本文试以田野调查所得之宝卷、图像、教谱等材料为基础,梳理该地区明清以来宝卷流传的实际情形,以及宣卷仪式与广大民间社会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0.
晚明社会变迁与阳明"心学"的兴起,使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界一股新兴的社会思潮,日渐占据学术主流地位,并衍生了由士人学术社团演变而成的民间宗教。这种学术社团的宗教化倾向,也势必导致其学术思想宗教色彩的加强与种种迷信化非理性成分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赵荣 《神州》2012,(32):61-61
国际汉语教育在世界“汉语热”持续升温的大好时机下却遭遇发展瓶颈,“三教”问题正是在汉语国际教育多元化发展趋势下面对汉语教学中出现的种种有关教师、教法、教材问题而展开的理论研究。本文重点从“三教”问题中的核心“教师问题”入手,探讨如何有效提高汉语口语的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2.
元代山水画的时代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中国山水画的前几变是标志着山水画由早期的原生态一步步走向成熟,那么,大痴、黄鹤的一变则使山水画艺术从写实走向精神的质变。元代社会,由于统治者所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使汉族士人大都游离于朝廷之外;又由于宗教的盛行,汉族士人大都信奉宗教,从而演绎了元代山水画的核心变化。元代山水画,不仅仅是一种纯艺术的表现,一种自然景象与图象的取舍,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客体的描绘,演绎出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感受,那种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心境意态;不仅仅是技法的演变,而是从整个创作动机到内涵的演变,从而达到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高峰。元代山水画的核心精神就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教精神”,充满玄机、自然、真性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明末清初遗民画家方以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晚年画作《溪山松居图》的解读,结合他的人生经历与哲学思想,分析其哲学观点“天一我也”“三教归易”“怨怒致中和”对其晚期画作在构图、技法、风格方面的影响,并探析在此影响下方以智晚期画作表现出的兼收并蓄、阴阳平衡、生死与共之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4.
段继业 《攀登》2009,28(2):43-48
宗教与社会工作都具有“助人”的功能。从中国社会的实际来看,无论是制度化宗教还是分散性宗教,都具有许多值得社会工作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其主要体现在以行善和奉献为特点的价值观、本土化的助人方法、教内互助和社会慈善相结合的制度以及宗教场所接近社区的空间分布形式等方面。宗教在中国民间社会长期而有效的“助人”经验,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值得利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15.
梁武帝《会三教诗》在研究南北朝文化史中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学界对于此诗的基本问题存在一些不合适的评判.本文据智藏卒年推断诗作撰年,从撰写背景解析诗作与史实的矛盾,参照智藏和诗论证诗作之目的不是宣扬儒道同源于佛,而是三教同归于善.  相似文献   

16.
明清民间教派在明代中后期开始兴起,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和三佛应劫、末劫救世为信仰。它是在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兴起的,并从儒、释、道三教中吸取了有益成分,因此与道教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明清民间教派中道教色彩浓厚的教派众多,这些教派体现出了道教世俗化、民间化的诸多流行要素,包括符箓、咒术、庞杂的神灵谱系和医术等等。明清民间教派从道教中吸收的重要养分就是内丹修炼方法,其中的无为教、黄天教、三一教、闻香教、圆顿教等教门都与道教的内丹道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清代中后期,内丹修炼说在八卦教等教门中流衍为坐功运气之说,并在晚近时期进一步演变成为气功武术。  相似文献   

17.
瑜伽密教即指唐代密宗,有理密和事密(法事),在唐代,瑜伽密教称为瑜伽教,事密称为瑜伽教法。会昌法难,瑜伽密教理密丧尽仅存事密,即是瑜伽教法,明代称为瑜伽教。瑜伽教法对唐代以降的中国宗教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理解唐宋以降中国宗教发展变化的关键。宋元新道教(法)、民间宗教等均与瑜伽教法关系密切;水陆法会是瑜伽教法的一种,也称为水陆法。唐宋以降中国宗教新格局确立,华夏文化在儒释道三教彼此交融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明代统治者对道教从尊奉、扶植到抑制的转变过程中,两大道派正一道、全真道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向。明代三教发展过程中,儒佛道互相影响,不断地融合,最终使"三教融合"成为了社会思潮的主流。三教融合后的道教,内丹论不断成熟和完善、各宗派趋于团结统一、世俗化特征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19.
大足石刻:一部承载儒释道三教融合思想的文化巨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我们把搜寻的目光投向大足石刻纷繁杂陈的天国世界,看到的是迥然不同于印度阿旃陀、阿富汗巴米扬,中国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的造像内容。这里既是中国唯一一处汇融儒、释、道三教而自成一体的大型石窟群,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之林最后一座让人惊异的丰碑。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在清初杨光先“历狱”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李祖白及其作品《天学传概》的思想特点以及成因,并以《天学传概》所持之“中国人西来说”为切入点,讨论天主教在晚明前清中刁社会的深入程度问题,以及基督宗教社会关於世界年代体系的传统知识对中国教外士人的一般性影响。这是西方知识在传统社会中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改变中国人观念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