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中后期的福建、广东区域,由于深受倭寇和海盗的袭扰,山区的盗贼也时有发生,民间修筑寨堡之风相当兴盛,而其中闽粤两地的士大夫,在推动修筑寨堡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闽粤两地的民间寨堡,虽然在抗击倭寇及海盗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寨堡所具有的某种割据性特征,也使得明代中后期以来福建、广东一带民间社会在处理各自的日常纠纷时,往往更多地采取以强凌弱的自我解决的方式,这就使得这一带民间械斗风气得以长期延续下来。我们在分析明代中后期福建与广东的民间武装自卫、修筑寨堡、相互结盟等一系列社会行为时,似乎不应该仅仅把寨堡当作明代中后期民间抵御倭寇、海盗的一种临时性措施,而是应当透过寨堡这一应急性的现象,跨越朝代与时间的界限,来分析其长远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张斌 《丝绸之路》2004,(8):28-28
野麻湾堡,在明长城史上作为肃北长城的一个重要关隘,曾有过辉煌的过去。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份辉煌和荣耀早巳刻满了岁月的沧桑和印记。经历了300多年的  相似文献   

3.
袁方 《历史地理研究》2022,42(1):129-134
《中国历史地图集》北宋秦凤路图中,有两地可进一步讨论,一处缺失可增补。来远寨在今天水市武山县洛门镇裴家庄西南东旱坪,而非马力镇袁河村;大洛门寨在四门镇北之大南河沿岸。威远寨亦非滩歌镇镇兴堡,而在洛门镇蓼阳村与湾儿村附近。来远、大洛门、威远三寨控驭洛门谷,协同防御秦州西部的渭河河谷。  相似文献   

4.
正第四部分东山碉堡(下)黑驼大方碉黑驼大方碉是一座典型的围寨式防御设施。位于小店区北营街道办事处黑驼村村西南北走向的山梁上。它与阎军其他碉堡不同,更像一座晋北长城边随处可见的明代军堡,四四方方的形制,夯土构建的堡墙,墙外砌有石条,每边长30米,寨内建有6个石窑,窑顶与寨墙铺平。单就外形而言,把它称为大方堡似乎更确切一些。大方碉四周挖有三四米深的护堡深沟,再加上5米高的堡墙,而且壕沟里杂草丛生,无处下脚,没有梯子或其他攀爬设施,登攀堡顶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在短暂的人类历史时期,祁连山南麓经历了由纯草原生态环境到半农半牧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各历史时期的战争、历代政府的农牧业生产政策、区域人口的增加以及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等人类活动是该地区生态环境变迁过程的主要原因,研究该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过程,有利于正确认识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促进该地区今后的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6.
杨建光 《丝绸之路》2010,(23):54-55
奇台又叫古城子,是新疆一个县治的称渭。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建奇台堡于现在的老奇台镇,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奇台堡才改制为奇台县,到现在只有200多年的历史。而古城子指的是唐朝墩,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7.
李雁  刘斌  梁建忠 《文物世界》2013,(1):14-18,47
在山西省文水县西部山区苍儿会乡的三道川地区,沿河谷两侧的山顶上分布着大小十余座用石块和石片垒筑而成的石头寨堡,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当地人将这些石头寨堡称作“寨峁”。这些寨峁形状不一,或圆或方,均依山势地形而建,面积从四五百平方米到两三千平方米不等。  相似文献   

8.
徐超 《文物天地》2023,(12):38-40
明代宁夏固原地区,因为蒙古各部的侵扰,为应对边患压力,明朝统治者在固原地区修筑了大量的城、堡、寨,这些军事设施点线结合,互为拱卫,以阻击蒙古各部的入侵。城、堡、寨的修筑方式,分布范围具有地方特色,是明代西北地区边防军事建设和布防的代表形式。  相似文献   

9.
林大如  江福全 《旅游》2003,(4):40-41
金色的深秋.古老神奇的甘堡藏寨.像勾魂一样吸引着我们~群退休的旅游爱好者.邀约结伴前往旅游。我们一行从四川成都出发.经都江堰来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甘堡藏寨。车过桃坪羌寨不久.从公路上就远远地看到.在深秋金色的阳光辉映下.杂谷脑河对岸山坡上.有一座雄伟、浩大的石头城堡般的寨子,耸立在大雪山的脚下,那就是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至今仍保存完好.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甘堡藏寨。  相似文献   

10.
北宋时期,环州(今甘肃环县)长期属于北宋与西夏的边缘地区,蕃部众多,民族成分复杂。为了适应长期的边界争夺战争,宋夏双方在其边界建立了大量的寨堡进行屯兵戍边,安抚蕃部。宋夏为了争夺这些寨堡及周边土地,多次发生战争,对当时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危害,但在今看来,这些寨堡的建立促进了民族融合,开发了边疆,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开漳圣王陈元光入闽平定“蛮獠啸乱”时,在华安留下许多遗迹,迄今已发现“一山、一堡、三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玻璃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到今,玻璃从最开始的稀有物品和装饰品,到平常随意可见的日常生活用品,玻璃的历史不仅是一种从精神的文化到物质的文化,更是人们生活变迁的实证。从它的材料、用途、影响都能够反应出其背后深层次的东西,玻璃的发展就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从另一角度研究历史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琳 《民俗研究》2010,(4):154-164
洞庭湖水神作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远古时代就应运而生了,并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信仰对象、信仰方式和信仰心理分别经历了由自然神向人神、由娱神到娱人、由神圣到世俗的嬗变。洞庭湖水神信仰是人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心理需求而创造出来和不断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当今社会还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白草寨小考     
拓毅 《陕西史志》2001,(3):58-59
历史上,子洲地临边陲,一直是汉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接壤地。特别是宋、金、元时期,这里战事频仍,可以说是汉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争夺地盘的前沿阵地。这从宋、金、元时期设置的许多寨堡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距清镇市城区东偏北约十里远的清镇市青龙办事处所辖石关村(原红枫湖东门桥片区石关村),原名“中六堡”,该村寨现有六个村民组,有1600多人,400多户农家,方圆仅一华里(500米),这个位于贵阳至安顺的古驿道旁的村寨,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村寨门口左侧有一棵数百年古树,树为大白果树,其枝叶繁茂,从不结果;右侧立一古碑,称之为“石关晓谕碑”,碑首阴刻“恩垂千古”四个大字,故称“恩垂千古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清镇县志》(第三十四章文物名胜第四部份摩崖石刻)所载:“恩垂千古碑,在东门桥石关村,砷长一点五米,宽零点捌米,清乾隆二十八年(…  相似文献   

16.
正第二部分东山碉堡(上)牛驼寨庙碉牛驼寨位于太原东北5公里,高出城垣300余米,站在牛驼寨高地,太原就在脚下,城内的中枢要地尽在监视和掌控之中。阎锡山说:"太原形势像人样,东山好比太原的头,手是南北飞机场,两脚伸在汾河西,城内好比是内脏,风格梁、石咀子好比眼睛高又亮。""守太原必守东山,东山不守,太原无所依托,城破在即。""城东四要点是塞中塞,堡中堡,足抵精兵十万。""共产党根本不敢打,  相似文献   

17.
封面故事     
<正>图片上的建筑是江孜宗堡,它是西藏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宗堡建筑,坐落在日喀则江孜城西错落有致的宗山上,见证了江孜古城的历史变迁。吐蕃王朝覆灭后,江孜一带被吐蕃王室后裔贝考赞占领并修建新的王宫,整个建筑群始建于公元967年,距今有一千余年历史。14世纪时江孜法王帕巴贡桑布在王宫旧址上修建城堡。清朝时,设置江孜宗政府于该城堡内。宗堡现存大小房屋193间,总建筑面积为七千余平方米。  相似文献   

18.
保定堡碑记     
正通渭县位于甘肃中部,历史悠久,有"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及"千堡之乡"等美称,境内古代文化遗存丰富。战国秦长城绵延80余公里,蜿蜒穿越县境;有鸡川寨、通渭寨、华川关三座宋寨,记录了古代村寨的历史故事;近千座堡寨墩台,屹立于各个山头,遥遥相望。《万历重修通渭县志》记载:  相似文献   

19.
马鹤 《沧桑》2008,(6):254-255
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是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任何历史变迁、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历史人物的作为,本文就这一问题分两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从研究历史人物的自身历史背景出发,主要包括家庭出身以及生活环境情况、自身的素质条件、历史人物在成长的历程中的一些特殊经历;第二部分,主要是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去研究,包括从历史人物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出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西夏地方行政建置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景宗元昊统治时期为代表,实行监军司一州(城)二级制,主要的地方行政组织有监军司、州(府)、堡(镇)寨等。后期以仁宗统治时期为代表,实行经略司(路)—监军司—地边城司三级制,主要的地方行政组织有经略司、府、军、郡、县、监军司、城、寨、堡等。另外,在农业地区还并行有负责赋税的转运司(路)—郡县二级制。西夏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特征有三:一是效仿宋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二是以军统政,军事主导的色彩浓厚;三是因地制宜,在政区级别上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