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四川汉阙石刻艺术以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题材、生动的画面和精湛的雕刻工艺在中华文物瑰宝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据统计,全国汉阙目前尚存约三十处,而四川就有二十余处,渠县则有六处七尊,约占全国汉阙存数的五分之一,居全国之冠。历经两千年来的风风雨雨,而汉阙尚能保存至今,不能不感谢历代修亭护阙的有识之士。在渠县,就有一位为保护汉阙而作出贡献的七品县令王椿源。  相似文献   

2.
在四川辽阔的土地上,星星点点地散布着数量可观的汉阙。它们是雅安高颐阙,绵阳平阳府君阙,芦山樊敏阙,忠县丁房阙,夹江杨公阙,德阳上庸长阙,新都王稚子阙,梓潼李业阙、贾公阙、杨公阙和边孝先阙,渠县冯焕阙、沈府君阙、赵家坪东无名阙和西无名阙、王家坪无名阙、蒲家湾无名阙。这些都是东汉遗物。其中李业阙兴建于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是现存汉阙中年代前早的,比著名的河南登封太室阙还早八十多年。渠县有汉阙六处,是全国汉阙最多的一个县。1983年2月,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又发现东汉  相似文献   

3.
渠县汉阙     
川东渠县地处大巴山南麓,渠江纵贯县境,是汉代宕渠县故地,地面、地下的汉代遗物、遗迹较为丰富。渠县土溪乡至岩丰乡之间约10公里的一段古驿道旁,比鳞巍然矗立着六座东汉至西晋时代的石阙(习惯统称汉阙)。它们是:冯焕阙,沈府君阙,王家坪无铭阙,蒲家湾无铭阙以及赵家村东无  相似文献   

4.
贝蕾 《巴蜀史志》2011,(2):63-64
四川地区东汉时期的墓葬尤其是崖墓中以及汉阙上雕刻有不少力士图像,这种图像一般呈双手上举负重状。是崖墓和汉阙雕刻艺术中有特色的形象之一。现根据四川崖墓中及汉阙上的力士图像,对其来源、种类及意义作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5.
袁子琳(1899-1979)名森,以字行,渠县清溪镇人,川东名师、书法家。如论及渠县人物,我首先想到的便是袁子琳先生。但去年上半年,当时渠县县志办公室特聘编审文兄从渠县来,言及将增修县志人物传一事,却道增补名单中无有袁子琳。我便说,此事大不可思议,在渠县,若论精于一艺而影响卓著之士,袁子琳在上一代人中,是无出其右的。袁老师兼长各体书法,而行书自成一家——可称“袁体”;  相似文献   

6.
白郎 《山茶》2011,(7):97-113
鲁迅曾说:“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作为汉代文化遗存最丰厚的地方,四川那些绚烂的汉代文物:分布广泛的崖墓、雕刻精美的汉阙、世俗写意的画像砖与画像石……对我们了解两汉这一“最中国”的时代,有着极为重要的甬道作用。  相似文献   

7.
邓代昆同志在《四川文物》1988年第3期上发表《成都汉阙刻石铭文考释》一文(以下简称《邓释》),对《成都文物简讯》1980年第2期所刊石湍同志的《成都东郊发现了汉阙石刻》一文报道介绍1980年7月间在成都东郊明代墓葬里作为抵墓门之用的两块东汉石阙,“认为它们绝非是原配,而是各自失去了配偶的独阙”,并提出“将甲阙称为‘王君平阙’,乙阙称为‘王文康阙’,将甲阙石刻刻铭称为‘王君平阙侧’,就其文字进行比较分析”来考释。我这里对于《邓释》所说甲阙的名称和乙阙的年代,试谈一些浅见,以供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探访賨城     
随着第二轮修志工作的需要,我们对现属达州市渠县境内的宕渠县、賨城遗址的历史、文物、资料等进行了实地探访考证。2007-1211月下旬,我们《广安市志》编辑部一行6人来到渠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听了我们的去意后,立即安排渠县志办的杨主任负责我们的接待考证工作。我们来到渠县文物管理所,黄所长介绍了位于该县土溪镇城坝村宕渠郡治地的賨城遗址文物发掘、  相似文献   

9.
重新分析古代、现代文献的记述,并对照地理环境进行考辨,可以确定: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刘备置羊渠县,蜀建兴八年(230年)改为南浦县;晋初由吴复置羊渠县,平吴后又省羊渠县;东晋南浦县一度变为南浦侨县.梁朝时,因少数民族脱离统治,南浦县废.一些学者以封爵补政区,以证明梁时有南浦县,在方法和结果上都是不可靠的.羊渠县、南浦侨县治今万州区长滩镇.自蜀汉至梁朝,今重庆万州区长江两岸不曾属于南浦县,南浦县治不可能在万州区长江两岸某处,而只能在今湖北利川市南坪.魏晋“峡中”武陵郡,以南浦县为郡治,曾领有南浦、羊渠、黔阳、黾阳、迁陵、酉阳六县.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阙”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古代在宫廷、祠庙、陵墓前布局的一种左右对称的独特建筑物。由于两阙之间有空隙,故名缺,与“阙”相通,其形高大巍然,象征主人的尊严与高贵。“阙”始于商周,兴盛于秦汉,衰落于两宋,有3000多年历史,在甲骨文中有“阙”字。商周的“阙”多为夯土,立于宫廷之前,属于“宫阙”。战国时期多为“城阙”,在《诗经·郑风》中有记载。自东汉开始,墓前出现石阙,称为“墓阙”,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可在墓前建阙。汉阙是指汉代石阙,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1.
1989年2月6日,渠县渠南乡村民黄文金在挖土制砖时,发现古墓,于是组织人力挖掘三天,见无“贵重”物品可取,遂罢。3月7日,渠县历史博物馆闻讯,立即派出工作人员赶赴现场,但该墓已挖掘殆尽。经清理和收集,仍获得一批有价值的陶俑、钱币等文物。墓地位于距县城西南约10公里的渠南乡小山村10组。墓室筑在该村临小溪的一  相似文献   

12.
方志 《巴蜀史志》2010,(3):26-26
4月27日,渠县政府隆重举行《渠县志》(1986—2005)首发式暨县志续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会。并安排部署了《渠县年鉴》(2010卷)的编纂工作。参加会议的有全县各乡镇、县级各部门相关负责人和办公室主任计300余人。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13.
渠县文庙始建于宋代嘉定以前,在渠县城内西隅石子岗顶。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年)重修,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邑侯梁从义移建于县城南外西岩侧,明天启元年(1621年)邑侯邸居正又于南郊将文庙迁回旧址,明代崇祯十六年(1643年)文庙被农民起义军焚毁。《渠县志》载:“癸未重  相似文献   

14.
深秋的朝阳 ,羞羞答答地将到处呈现着丰收景象的中州大地 ,涂上了一层淡淡的色彩。车子在平坦的大路上跑了整整两个小时 ,名扬中外的嵩山 ,便屏障般地出现在面前了 !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有的姿雄 ,有的石险 ,有的竹奇 ,有的泉盛……与它们相比 ,我觉得中岳嵩山的突出特色在于一个“古”字。这里不仅有夏址殷墟、周墓汉阙、魏塔唐碑、宋陵明祠 ,而且更有其他名胜古迹所无法相比的“六最” :最古的汉代三阙 ,最古的北魏砖塔 ,最古的观星台 ,最古最大的汉封“将军柏” ,最大的古塔群 ,最早的禅宗寺院。除此而外 ,还有更加…  相似文献   

15.
驰名全国的绵阳汉阙——平阳府君阙,(图)曾吸引过无数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关注。它以灵巧的结构、精湛的雕刻、生动的画面,而使人倾倒。尤其是它那几个字迹斑驳、约约绰绰的石刻隶书字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扑朔迷离,充满着神秘色彩。“平阳府君”者,何许人也?自古以来这是一个谜,至今仍有争议。今笔者仅从现有资料作一些粗浅分析,抛砖引玉,以引起各位爱好者和专家学者的关注。据《绵阳县志》载:“平阳府君神道,在绵州。题云‘汉平阳府君神道’凡八字,刻于石阙。”今之人常以“平阳府君阙”称之。“府君”者,古时对地方官员之称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全新的角度释读汉画像砖石,指出正确认识汉画像砖石的四原则:一是三维空间的角度,即从空间场景或“透视”的角度,来解读汉画像砖石;二是“自下而上,自右而左”的顺序,甚或是自下而上、自右而左的“连环画式”(或称“过程式”)的解读顺序;三是整体思维的观念,包括画面局部、各块画像砖石、画像砖石与墓葬建筑之间,以及墓葬、祠堂、汉阙等墓葬建筑组合等;四是综合考察法,应联系汉代人们的生活习俗、哲学观念、思想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等,结合古代文献,尤其应密切联系当前的考古学成果等加以综合考察.文章结合古代典籍、考古发掘实物资料和现代论著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7.
熊倩 《巴蜀史志》2009,(1):46-46
四川省第十三次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达州市捷报频传:《开江县志》(1986-2005)获得志书类一等奖,《大竹县志》(1986~2002)、《宣汉县军事志》、《万源市军事志》获得志书类二等奖,《渠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渠县财政志》、《渠县工商行政管理志》获得志书类三等奖;  相似文献   

18.
汉阙是汉代建筑中封建皇权的象征,关于出阙问题,关于平阳府君阙、边考先阙、成都出土的王君平阙,以及李业阙的真伪问题,历来为学者所关注。文中对这些问题作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挡箭碑”及其民俗学意义王建纬四川渠县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方题为“当箭碑”的青砂石碑刻,乃是1990年3月22日该馆田野调查队在农村征集到的。此碑原立于土溪乡赵家村一三岔路口,保存完好。碑长73、宽46、厚11.2厘米。弧形碑首。碑眉为字径8.5X5....  相似文献   

20.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乡镇一次征集到十余枚安南(今越南)古币。除了一般常见的“景兴”、“光中”、“嘉隆”、“明命”、“绍治”、“保泰”等越南年号钱外,还有二枚“景盛通宝”钱;一次收到有这样多的安南古币是稆不容易的。“景盛通宝”钱在丁福保编的《古钱大辞典》中曾有记载,《中国古钱谱》中也有记载;叉据湖北丹江口市、四川渠县以及南充等地一些县上,均发现有“景盛通宝”钱,在中国流传还很广,并且较为普遍(图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