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廖伯源先生所著《使者与官职演变——秦汉皇帝使者考论))2006年8月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印行,这是作者前后历时29年才得以完成的专著。全书由导论、上编“使命考论”及下编“使者考论”三部分共十二卷组成。作者指出使者的性质如下:“皇帝之使者是皇帝之代表,为皇帝之耳目爪牙,统治帝国之工具”;  相似文献   

2.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新编志书质量广西煤炭厅鲁令杰一新编志书能否经得起时代的检验,能否起到“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是目前方志界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我们广西煤炭厅修志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接受审定、验收4部矿志和编纂《广西通志·煤炭工业志》、《...  相似文献   

3.
庞国庆 《历史研究》2023,(1):124-145+222-223
7—8世纪是晚期罗马帝国向中古拜占庭帝国转型的最后阶段。法律编纂呈现了帝国统治者的治理理念,反映了转型过程。《民法大全》在适用中面临法学传承、语言等难题,是转型前“罗马困境”的缩影。7—8世纪的法律编纂,弱化罗马法的部分原则,吸纳希腊法和不成文法,同时实现全面基督教化,基督教信仰成为立法精神、法律渊源和法条内容等。该时期拜占庭统治者在坚守罗马帝国名号和威权的前提下,放弃或淡化了传统理念中的拉丁区域和文化,寻求政治理念与帝国疆域的统一,以契合帝国鲜明的东地中海特征。由此,传统的“普世罗马帝国”转型为“东方基督教罗马帝国”。  相似文献   

4.
赵克生著《明代国家礼制与社会生活》于2012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34万字。开篇之章为导论,以明全书旨趣,又分上、中、下三编,即“国家礼制与与明代宫廷”、“国家礼制与明代官僚阶层”、“国家礼制与地方社会”三个主题,每一主题取三、四具体问题展开讨论,皆以礼制为题眼。  相似文献   

5.
杨松 《史学集刊》2024,(1):121-133
文化治理策略是英帝国殖民统治的关键要素。18—19世纪,英国人发明了符合现代社会的新型体育,并赋予其文化标准和道德规范。现代体育以英帝国的外扩性为动力,通过多种路径持续传播,在帝国空间内建构起“共有”的体育传统,呈现出帝国扩张与殖民权力的增长。现代体育是英帝国扩张与治理的重要工具,它强化了公学毕业生为帝国服务的意识,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和继承人。在维系英帝国层面,现代体育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加强了帝国统治的合法性及殖民地对帝国的忠诚感,是影响英帝国秩序的一股重要力量。作为启发式工具,现代体育在帝国的传播及其功用反映了英国的殖民扩张、治理方式,以及文化与帝国主义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俄罗斯史研究出现了明显的“帝国热”倾向。这一热潮的出现,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的学科发展趋势,其中也包含通过政治学、民族学、文化学、社会学、语言学、性别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的综合研究。在此背景下,史学研究的帝国化视角可以理解为脱离先前单一的民族国家桎梏,转向突出帝国的后殖民时代背景。新时期的俄罗斯帝国研究以“帝国范式”为主要分析工具,突破了原有的不适用于帝国研究的民族国家研究范式,帝国的“古老”叙事也在本质上突破了旧有的对历史上某一个时间节点、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碎片化理解,进而以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将帝国史研究置于多学科视角下。  相似文献   

7.
编史修志贵在使用,志书的“资治、教化、存史”三大功能中,蕴含修志用志的基本内涵。在本届修志任务即将完成,续修工作随之提上日程的时刻,进一步探讨在“修”和“用”两个方面楔合点上的理论问题很有必要。根据南京市编史修志工作的实践,我们的体会是,修志工作者只有当好领导的参谋,才能在修志方面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唐帝国由盛转衰的一个战役叫怛(音da)逻斯战役,战后,阿拉伯帝国取代大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相似文献   

9.
肖璇 《民俗研究》2012,(4):135-143
以“九州”、“九服”划分世界的“天下观”为中华帝国行政之基础。族群杂居的岷县(古岷州)地处远离中华帝国政治中心之“雍州”,从异域到边疆,中央王朝以卫所、屯垦、赐姓、羁縻等手段管理之。此外帝国统治者深谙意识形态对基层社会的治理作用,利用本地民间信仰——十八湫神崇拜的民间基础和“日常性”,于信仰符号和意义中强化“礼”的主流文化认同。汉藏因共同信仰的神明——“分巡圣母”而产生族群间的交流与互惠,国家则将民间信仰视为帝国边疆管理之“利器”。而民间社会为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开始有意识纳入“规范”,在仪式层面模仿国家,于是神的膜拜即成为国家观念的外化表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方志》2011,(9):62-62
陈曼平在《广西地方志》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何谓“教化”?教化即教育感化,是指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上起作用,并转化成由个人到社会群体的具有广泛性、导向性的观念引导、灵魂塑造、道德舆论、褒贬评价等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明崇祯年间,傅岩知歙县五年,因其政绩而"举循良"。其为政实践,包括教化儒生、加强保甲制度、修筑城堡、训诫土棍、缓催赋役、训练乡兵、赈灾救荒等。上级官员的考语,也给傅岩相当高的评价,似乎他有着很高的统治艺术。然而,其治理实践与统治艺术,都反映了明王朝国家的节省治理逻辑,其有效性在于能否实现帝国控制与民间社会的文化契合。  相似文献   

12.
张践 《史学理论研究》2020,(2):87-95,159
治理与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把握、刚柔并济、综合施策、互利双赢。中国历代宗教治理不仅包括政府刚性的宗教管理,还包括整个社会柔性的礼乐教化;宗教治理不仅包括针对宗教的一套规则,而且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管理制度;宗教治理不仅指政府的管理,也包括宗教组织的自治;宗教治理的手段不仅是控制、引导、操纵,还包括对话、辩论、汇通;宗教治理的结果并非简单的支配与服从,更多的是理解与配合。具体内容包括:对宗教“敬而远之”的治理理念;多元宗教和谐并存又不一家独大;礼乐教化引导外来宗教中国化;保持政教关系的适度张力;经济上控制宗教发展的适度规模;政府管理与僧团自治结合运用;防范境外宗教引发的国家主权危机。  相似文献   

13.
近十几年来,美国的媒体和学术界出现了大量有关“美利坚帝国”(American Empire)的研究和讨论,“帝国”(empire)、“帝国的”(imperial)、“帝国主义”(imperialism)等概念一时成为时髦用语。学者们公开谈论美利坚帝国,刊物出版专刊讨论美利坚帝国,学术会议也以“帝国”为主题,大量学术和时事评论的著作更是从各个方面对美利坚帝国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环境史视野下的英帝国史研究关注英帝国殖民扩张活动的环境基础与生态影响,其问题意识和路径转向与英帝国史学和环境史学的发展脉络紧密相连。该领域学者最初侧重论证全球环境主义的帝国起源,后来转向分析英帝国环境话语、殖民活动的物质前提及其对殖民地环境的影响。其研究主题也从环境观念与殖民科学延伸至资源开发、商品边疆、城市规划、疾病卫生等内容。近来有学者提倡采用“生态—文化网络”视角,从空间网络、物质与文化联系以及能动性三方面重新思考英帝国环境史。既有研究展现了帝国语境下全球环境观念的演变,也揭露了殖民主义深远但隐蔽的环境影响。它们使学界对英帝国的认识从“仁慈帝国”转向“自然帝国”,超越了所谓“帝国文明传播论”或“帝国和平论”。未来学界仍需从帝国权力结构、时空范畴以及历史能动性等方面推进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王素先生的《高昌史稿·统治编》是作者计划撰写的约200万字的《高昌史稿》的第一编,其他四编分别是《交通编》、《政制编》、《经济编》和《文化编》,据说有的已经完成有的还在撰写中。《高昌史稿·统治编》共六章:第一章“姑师与车师前国(先秦至西汉中期)”,第二章“高昌壁垒(西汉中期至西晋)”,第三章“高昌郡(上)(前凉至段氏北凉)”,第四章“高昌郡(下)(西凉至沮渠氏北凉流亡政权)”,第五章“高昌国(上)(阚氏、张氏、马氏王国)”,第六章“高昌国(下)(麴氏王国)”,后附“高昌统治年表”。自本世纪初以来…  相似文献   

16.
任佳 《神州》2020,(6):142-142
新课改下,相较于传统小学语文教材,“部编版”教材更为重视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与运用,用好课后习题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掌握知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夯实基础、实践能力培养等出发分析了在小学语文教学期间,有效应用“部编版”教材课后习题的策略,助益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民俗研究》2021,(5):95-108
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传统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建构了传统社会的统一性。顾炎武的风俗教化观是传统"礼俗互动"的缩影,他认为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风俗是全民性的,论世必考其风俗,历史兴衰与风俗美恶联系紧密。整顿风俗必然要以礼乐教化为纪纲,"民德厚而礼俗成"是其风俗教化观的主要宗旨,其风俗教化观对当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具有一定的现代启示意义。新格局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方兴未艾,传统礼俗的现代性转化及其互动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发挥这种本土思想资源在国家治理与民间自治上的社会整合功能,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沧桑》2011,(6):144-144
陈曼平在《广西地方志》2011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教化是伴随地方志成长的与生俱来的功能,教化、资政、存史功能三位一体,不可偏废。在记载历史时,要注意写好有关教化的内容,努力增强志书的教化功能。续志写好教化内容应完善篇目设计,拓展人文事类;突破体裁运用惯例,凸显人文内涵;加强以事系人,融入人文精神;突出时代特点,把握人文精髓。  相似文献   

19.
在思想史研究领域,明末清初的思想界从来不曾寂寞。学者们为它贴上了“实学”、“经世”、“启蒙”等各种标签。吴震先生的新著《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9月)则为这一阶段的思想贴上了“劝善”的标签。全书除《导论》外,下分《明末清初劝善思想溯源》、《阳明心学与劝善运动》、《晚明心学与宗教趋向》、  相似文献   

20.
编史修志贵在用。修志是用志的基础,用志是修志的目的。《郾城县志》从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初稿,到出版、投放社会,均立足于用。凡有“资治、教化、存史”价值的史料,皆下力气挖掘整理,想方设法收入志书;有些史料无法被志书采用,但弃之可惜,则整理归档备查。10余年的修志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服务现实,才能使修志工作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与支持;只有立足于用,才能修出高质量的志书,既服务当代,又惠及后人,起到“资治、教化”的作用。一、资治辅政作用利用志书提供的史料,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984年上半年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