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南京博物院  盱眙县博物馆 《东南文化》2021,(6):31-41,封2,中插3-中插6,封3
江苏盱眙东阳汉墓群M114是一座保存相对完整的西汉时期墓葬.该墓结构为一椁双棺,出土了包括铜器、铁器、漆木器、琉璃器、陶器等在内的各类遗物106件(组).随葬品种类多样、纹样精美.此外,该墓出土的木刻星象图,是继1974年盱眙首次有木刻星象图出土之后,该地区第二次完整出土的西汉木刻星象图,其揭示了汉代丰富的天文观测成果,为了解汉代天文考古学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胡兵 《东南文化》2016,(5):51-70
2013年淮安市博物馆发掘淮安王庄村汉墓群,共清理汉墓97座。墓葬形制多样,排列有序,共同位于一大型土墩之下,与淮安地区传统族葬墓有明显的区别。墓葬随葬器物丰富多样,器物组合时代特征明确。从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及排列情况分析,墓葬时代在西汉早期至东汉时期,墓葬之间在年代上有明显的承继关系,是一处大型汉代土墩墓。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淮安乃至苏北地区汉代墓葬特别是汉代土墩墓类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江苏东海县尹湾汉墓群发掘简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尹湾汉墓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所辖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西南约2公里的高岭上。这里原是一处高出岭面的人工堆积土墩,面积约2500平方米。后因水土流失和人为因素逐渐削平,改为农田。温泉镇位于东海县城西北部,其北为羽山。羽山东西长1.5公里,海拔269.5米。汉墓所处位置就在羽山山脉的余尾,海拔高度54米(图一)。  相似文献   

4.
大云山位于盱眙县东35公里,东阳故城遗址正北2公里处,隶属盱眙县东阳乡。它与小云山,青墩山三山相连,为秦汉东阳故城的屏障之一。其山体由火山喷发岩系玄武岩组成,山顶海拔73.6米,是洪泽湖东部地区的唯一山地。《太平寰宇记》称其为东阳山。在山上发现古墓多座,出土陶器、锅器、漆器、铜镜等文物。1992年9月,马坝乡山西村农民袁守和为开辟新石场,动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铲除山顶处的封土。淮阴市博物馆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调查,请当地政府和文物干部密切注意墓葬和文物。至同年11月20日,大云山发现古墓的消息传来,淮阴市文化局王前琪副局长立即带领文物干部前去考察,决定由淮阴市博物馆进行抢救性发掘。  相似文献   

5.
李则斌  王会峰  齐军  田长有  白继  陈刚 《东南文化》2013,(1):51-69,127,128,130,141
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为一处保存比较完整的西汉诸侯王陵园,M9与M10为陵园内规模最大的两座陪葬墓,均为竖穴岩坑墓,出土大量铜器、铁器、金器、漆器、玉器、琉璃器、石器、陶器等。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可推测两座墓的墓主人应为江都王刘非的妃嫔,其中M10的墓主人应为文献记载中的淖姬。这两座墓的发掘将为汉代诸侯王陵陪葬墓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并将进一步推动汉代诸侯王陵陪葬制度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九五七年三月,昌梨水库的拦河黄土大坝将要动工,为了使水库范围内的古墓不致遭到淹没,当地政府报告省文化局转知我院,当即去该地进行发掘。先后参加工作的同志共九人,并得到东海县文化科的协助,时间从三月二十七日起,至四月二十日全部结束,历时共二十五天,发掘的墓葬计六  相似文献   

7.
黄淮地区是传统粟稻混作区,西汉时麦作推广进入关键时期,但小麦在这一过程中对黄淮地区原有粟稻混作格局的影响并不明确。对江苏省盱眙县东阳军庄汉墓群出土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9例人骨骨胶原δ13C值的范围为-20.0‰~-18.4‰,均值-19.4±0.6‰(n=9),表明西汉时期盱眙先民主要以稻、麦等C3类植物为食,已经不再将粟作为主要粮食,结合该地区西汉以前的农业格局,可推测西汉时期苏北淮河流域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稻粟混作模式向稻麦混作模式转变。将本文数据与我国同时期其他遗址的稳定同位素数据比较后发现,在原有稻粟混作区内,粟在先民饮食结构中的地位呈自西向东下降的趋势,反映了小麦种植在不同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关中地区小麦的推广普及明显晚于东部近海地区。  相似文献   

8.
1992年辛冲汉墓群发掘简报武汉市博物馆新洲县文管所辛冲汉墓群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武汉市新洲县辛冲镇北部,西距新洲县城约四公里。为了配合106国道至举水河新桥的连线公路及当地群众的建房施工,1992年2月至7月,武汉市博物馆及新洲县文管所对施工范围内的古...  相似文献   

9.
新沂乱墩汉墓群I号墩中发现土坑墓2座、石棺墓11座、砖室墓3座,排列有序,时代跨度为两汉之交,为研究当时家族丧葬制度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江苏新沂市乱墩汉墓群I号墩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文化》2003,(3):43-48
新沂乱墩汉墓群I号墩中发现土坑墓2座、石棺墓11座、砖室墓3座,排列有序,时代跨度为两汉之交,为研究当时家族丧葬制度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12.
2010年9~1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对位于河南淅川县仓房镇党子口村的王庄汉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15座墓葬。墓葬年代主要集中在西汉、东汉,保存相对较好,形制基本完整,出土了一批精美文物,为研究当地的墓葬制度和考古学文化编年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13.
襄樊彭岗汉墓群发掘简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1996年10月,襄樊供电局在樊城北部金岗小区征地兴建邮政处理中心,市考古队进行了考古钻探,探出墓葬多座并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16座(编号为96XPM111-M126),其中汉墓14座、明墓1座、清墓1座、现将此次发掘的14座汉墓简报如下。 该墓群位于襄樊市樊城区余岗乡彭岗村一南(图一),北侧为彭岗东周墓群。它地处襄北一南北走向的岗地上,该岗地南北长约3、东西宽约0.5公里,地势平缓,其上分布有数量较多的不同时代墓葬。本次发掘的地点位于岗地最南端,除1座分布于西部外,余13座集中分布于东部(图…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泌阳新客站汉墓群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泌阳县文物保管所Fromtheendof1992tothebeginningof1993,theInstituteofHenanCulturalRelic:un-earthed21tombsofHan...  相似文献   

15.
高伟  史骏  余伟 《东南文化》2022,(2):61-70+199-200
2018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对江苏溧阳青龙头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现并清理汉代至明代墓葬48座。其中,M35为带墓道竖穴土坑墓,推测时代为西汉晚期;M22为带墓道砖室墓,推测时代为新莽至东汉早期。两墓形制清晰,出土有丰富的陶器、硬陶器、釉陶器、铜器、铁器、琉璃器等,器物组合较为完整,代表了青龙头汉墓的两种类型,对深入研究本地区的汉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西峰墓汉群位于郧县五峰乡西峰村,2010年5月至8月襄樊学院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在此发掘了24座墓葬。所有墓葬均为带墓道的岩坑洞室墓,平面形状有长方形、凸形、刀形三种,少量墓室以条砖砌筑、铺地。17座墓葬出土陶、硬陶、铜、铁、铅锡、石、蚌、水晶料、金银、蜜蜡等随葬器物228件(枚),时代在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之间。随葬器物组合和形制既有汉文化大一统的特点,又有着自身的地方特色。该墓地是上庄汉代遗址外围墓地。  相似文献   

17.
夏晶  李则斌 《文物》2024,(1):23-45+98+1
联营汉墓位于江苏省仪征市刘集镇联营村谢庄、赵庄组。2018~2019年,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仪征市博物馆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相继清理西汉墓葬及祭祀坑136座,确认其为一处重要的西汉时期具有家族性质的墓地。其中,M58、M59为同茔异穴夫妻合葬墓,规模较大,M58为一椁一棺两箱,M59为双椁一棺四箱,出土器物丰富,包括釉陶器、铜器、玉器、漆木器等。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特征判断,两墓时代为西汉早期,M59墓主为大夫级别或略高。M58、M59为本次发掘最重要的两座墓葬,为研究该墓地的布局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二号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则斌  齐军  田长有  白继  陈刚 《文物》2013,(1):25-66,1
江都王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的山顶,南距汉代东阳城遗址1公里。2009~2012年,南京博物院在大云山揭露出一处西汉诸侯王的陵园,在陵园内发现主墓3座、陪葬墓11座、车马陪葬坑2座、兵器陪葬坑2座,此外还有陵园建筑设施。本文为M2的发掘简报。M2位于陵园内东南,竖穴岩坑墓,平面呈"中"字形,与M1为同茔异穴。M2虽遭盗扰,仍出土文物218件(组),包括铜、铁、金、漆、玉、陶器等。M2的下葬时代约为公元前129年至前127年,墓主人是第一代江都国的王后,其姓氏可能是"连"。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65,(11)
一九六五年一月十九日,盱眙县东阳公社高塘生产队在村后农田中开挖新塘积水时,发现了这个铜权。南京博物院闻讯后在二月二十一日派员前往现场调查,并将权运回南京。该权保存不太完好,重量为30.43公斤,高15.6、最宽处19.2厘米。略呈扁圆形(图  相似文献   

20.
2008年9月,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杨岗码头汉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汉墓45座.此次发掘丰富了淅川地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对了解该地区汉代的埋葬制度和习俗以及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