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莞村头遗址基本没有磨制石器的制作生产,属于石器消费型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种类在较短时期内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类石器的不同使用阶段都有发现。村头遗址石器的形态会随着使用及修整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由成品、修整、改制、废弃不同阶段组成的石器生命史。不同类型磨制石器的生命史有所不同,采用动态类型学的方法研究村头遗址的石器,发现这些石器都会得到充分利用,我们可据此了解华南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策略。  相似文献   

2.
谢光茂  林强 《南方文物》2012,(4):56-73,55
湘、鄂、黔、桂山地地区迄今已经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的石器制作场。这些石器制作场发现的石器种类和石器制作工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多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但都发现有与石器制作相关的各种石料、石器制作工具、石器残次品、成品乃至废弃品。对这些石制品进行深入研究将是今后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而石器制作场这类特殊的遗址中由于保留有完整的石器加工制作各个环节的证迹,特别便于石器制作工艺的探讨。广西百色革新桥遗址发掘的石器制作场就是其中一处重要的发现,《广西百色革新桥遗址石器制作工艺研究》也是相关石器制作工艺研究中的精深之作。本文作者是精研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专家,对石器特别是打制石器的研究尤有心得。本文对石料的来源、特性和选择,石器加工工具的种类和特点,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具体制作工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归纳,全面复原了革新桥石器的制作技术。特别是对石器制作过程中一些细节的分析尤其精彩。是今后研究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略显不足的是,本文并没有对革新桥全部的石制品进行研究,特别没有提供废弃的石片和石器残次品的完整资料,使读者难以对作者呈现的石器制作工艺"操作链"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此外,本文认为这批石制品的年代为距今6000~5500年,不知何据。仅以这批石制品中出现的凹刃石凿来看,其年代恐怕要在新石器时代之后(距今4000年之后)。  相似文献   

3.
丁村77:01地点和下川遗址细石器制品的类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细石器工业是指从预制定型(锥状、楔状、柱状和半锥状等)的细石核上用压制技术有序地生产石叶,并选用这些初级产品主要用压制技术制成各类工具[1]。细石器的制作,是为了适应复合工具的特殊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工艺技术[2]。这种工艺的核心应该是间接剥片和压制修理。与这种严格意义上的细石器(细石核、细石叶及用细石叶加工的石器)共存的用石片制成的小石器,如圆头  相似文献   

4.
石器     
正石器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从人类出现直到青铜器出现前,共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这种石器利用石块打击而成的石核或打下的石片,加工成一定形  相似文献   

5.
燕下都瓦当虽为半圆形,但压制当面纹饰的范具却是圆形的,在范具上、下半圆中设计一种相同且对称的纹饰,横向切割便产生两件相同纹饰的半瓦当。如果切割方向错误,就会形成一对纹样怪异难辨的错切瓦当。该文介绍了一件与以往所见不同的错切瓦当,除制作时由横向切割变为纵向切割外,是在范具上下两个半圆中设计了两种不同表现的"双龙饕餮纹",错切后的纹饰显得更加复杂而不易辨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华北地区磨制石器的制作工艺,并和打制石器的制作技术与石料进行了比较,认为磨制石器虽然制作程序复杂,但技术简单易操作,石料种类繁多。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成为社会主要生产工具的过程和华北地区农业起源和定居的发展过程契合,说明磨制石器这种选料广泛、易操作的制作技术可能是适应了华北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随着农业和定居的发展,逐渐取代打制石器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工具。  相似文献   

7.
几何形细石器和细石叶代表了石器打制技术的飞跃,它们能使人们充分利用优质石料,从体积有限的原料上,最大限度地生产出所需的刃缘和刀尖来。它们使得人们即使用角、骨、木质的原料也能制作大型的切割工具——在它们的缘部嵌入锋利的石刃,细石器和细石叶便于携带,易于更换,使得人们在缺乏合适原料的地区也能生存。 细石器和细石叶技术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繁盛于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世界许多地方一直延用到历史时期。几何形细石器和细石叶被认为属于不同的文化和技术传统,几何形细石器主要分布于非洲、欧洲、中东、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而细石叶主要分布于中国、蒙古、朝鲜、西伯利亚和北美。这两大类石器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复合工具需求的趋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原始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分水岭除了石器制作工艺的区别,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陶器的出现,它是人类第一次用火将一种物质改变为另一种物质。陶器也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生活用具。它是用黏土烧制而成,为了打水和煮食物而用,而黏土是岩石风化而来,因而制陶也可视为人造岩石。黏土主要由八种元素的氧化物组成,其中硅、铝熔点高,是成型的骨架,钾、钠、钙、镁等易熔助熔,在高温下液化填充到未熔颗粒的孔隙中,这就叫烧  相似文献   

9.
对彭头山遗址中出土的燧石石制品的技术类型学分析,表明石器技术属典型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传统,与北方的小石片石器工业特征相近。微痕分析显示石制品使用率较高,运动方式以切割和刮为主,加工对象以动物软性物质居多,推测其主要用于食物资源的处理。"细小石器"个体形态普遍较小的特点主要是受石料性能影响的结果,也反映了这一区域先民在原料开发利用策略上的变化。它作为一个文化因素共存于澧阳平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应是打制石器传统的延续,这种现象也见于华南、华北的很多同时期文化遗存中,因此以往过分强调"细小石器"作为文化纽带的认识可能有必要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云南曲靖市董家村有业已停产的石范铸铁作坊.经调查,石范的形制可大体分为犁铧范和犁镜范两类,型号分为大、小号两种.一般选用砂岩作为制范的主要材料,需先将大块原石破解为毛料,再对毛料进行整形加工,在此基础上制作完成犁镜范、犁铧范及型芯以供浇注所需.滑石和砂岩是古代工匠最常用的两种制范材料,南方尤以砂岩见多.在铸造技术出现前,早期制范工具可能为锻造而成,亦或以较范坯更硬的石器、骨器制作而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欧洲地区小石器文化的共同点是打片没有固定程序,石器类型以刮削器为主,但在Arago遗址中仍有少量的手斧和显示进步的技术因素,而在东欧和中国的小石器文化中都没有出现。"莫维斯线"的成因可能相当复杂,单纯归于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奇和洞一期文化中发现的石核进行初步的分类,对石器的打片工艺和特点进行分析描述,并与三明万寿岩船帆洞、晋江深沪湾两处福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三者在石制品打片技术上的共性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东莞村头遗址第二次发掘简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莞村头遗址是一处商时期的贝丘遗址,位于珠江入海口的东岸。1989~1993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进行发掘,发现房屋基址、灰坑、墓葬等,遗物有陶器、石器、骨蚌器等。该遗址为珠江三角洲地区青铜时代的土著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4.
2011年4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在康平和法库两县秀水河及辽河地区发现旧石器地点14处,通过分析可将之分为大石片石器、小石片石器和细石叶三个工业类型,年代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旧石器时代过渡时期。其中东小陵西山地点为小石片石器工业类型中石器具有表性的一处地点。  相似文献   

15.
谢莉  吴雁  谢光茂 《南方文物》2015,(2):121-123
革新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遗址。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发掘,出土数以万计的石制品,还发现两座墓葬。年代为距今6000-5500年前。本文对该遗址中出土的一件石拍进行观察,并就其制作工艺及功能和用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江苏句容丁沙地遗址第二次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沙地遗址地处句容市西北,1998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350平方米,出土陶器10余件、玉器(料)78件、各类玉器加工工具数百件及大量陶片。其中玉器均为半成品,有的尚保留线切割痕迹。玉料包括玉璞和加工后的残剩料。玉器加工工具有阴线雕刻工具、片切割工具和打磨工具。此遗址应为一处以玉器加工为主,并制作少量石器的玉石加工作坊。  相似文献   

17.
营坊旧石器地点于2005年4月发现,2005年5月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天津蓟县东北部渔阳镇营坊村西北的黄土台地中。在其黄色细粉砂层及亚黏土层和地表发现石制品279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古人类主要选择燧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和微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由古人类在石片的一侧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而成。地貌与地层对比则显示遗址的时代大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之末,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8.
燕下都半瓦当均为模制。模范是一个圆形,由两个相同且对称的图案构成,两图案中间留有一条较窄的切割线。制作时,将模范在当面泥坯上压制纹样,然后粘接于筒瓦坯的母口一端,再沿割线由外向内切割,将带有纹样的圆形瓦坯一分为二,最后烧制成两个半瓦当。所谓错切,就是误由切割线转动90度而切,从而产生了特殊纹样的半瓦当。加之2000多年地下沉埋,一出土便以其孤异、奇特而备受学、专家所关注,对其理解颇费神思,随之亦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命名。就目前所见,在燕下都半瓦当中,错切的有四:  相似文献   

19.
弥生时代青铜器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铜器文化的价值 在人类的文化史上青铜器的发明被认为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人们认为青铜器与前一个时代的石器相比,作为利器的性能优越,能够使生产大幅度地提高。但是,看一看古代一些有名的青铜器文化就会了解到这些文比诚然也是利用青铜作为利器或武器,但青铜的多数是用来作为一部分有权者或首领所使用的物品,除此之外便是用来做祭器或宝器,而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利器依然是石器。这样看来,青铜器在文化史上还有另外方面的意义。 第一,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和石器的制作完全不  相似文献   

20.
大星峪地点发现于2005年4月,其位于天津蓟县城关镇大星峪村以南400米的黄土台地上,在其浅黄色粉砂质黏土层和地表发现石制品30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古人类选择地点附近的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和微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由古人类在石片的一侧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而成.石制品特点显示中国北方主工业的文化面貌,地貌与地层对比则显示该地点时代大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