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原文物》2020,(1):4-30,F0002,F0003
大河口墓地M1034是一座东西向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具为一棺一椁,椁下有两根垫木,墓底中部有一腰坑,坑内殉狗一只。墓主头向西,仰身直肢,男性,年龄为18~19岁。随葬品共计691件套,种类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蚌贝器、骨牙器和漆木器等。其中青铜礼器有鼎3件,簋2件,青铜兵器有戈、矛、剑、镞等,陶器仅有陶鬲1件。墓葬年代为西周中期早段,墓主为霸国中等贵族。  相似文献   

2.
宁夏固原出土战国青铜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年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彭堡乡余家庄村村民在挖土垫圈时,挖出一批青铜器。我馆闻讯后,即派员前往现场调查。墓葬已遭严重破坏,仅收得部分文物。计有青铜短剑、铜柄铁剑、青铜刀、车轴饰、泡饰、竿头饰、鹿饰、带扣、牌饰等共26件,另  相似文献   

3.
此次发掘清理的32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中最大的1座长4.6、宽1、04米.从保存有人骨的墓葬观察 ,葬式绝大多数为仰身直肢葬,只有极少量的屈肢葬.尸骨头向南或西南.在三座墓葬中发现有木棺痕迹,其中M28的木棺长约3米,宽约0.7米.在木棺下还发现铺垫有一层厚约0.02~0.03米的白膏泥. 从保存下来尸骨观察,死者年龄一般在30~40岁左右,老人和小孩则较少,从性别上看,以男性居多,也有一定数量的女性(其中1个为十几岁的未成年少女). 引人注目的是,在32座墓葬中有几座墓葬的人骨上可以明确看出被铜兵器所伤的现象:如箭镞嵌入股骨内、铜钺砍进髋骨内、铜剑插入身体等等.有的尸骨肢体不全,或骨骼位置异常,种种迹象表明,这些墓葬的墓主人是战死沙场的战士.而发掘出来的4座空墓则是预先为死难者挖好的多出来的墓穴.  相似文献   

4.
焦作南朱村发现商代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朱村位于焦作市西14公里。1984年5月,当地农民在取土烧砖瓦时,发现一件铜爵。笔者闻讯后,即赶赴现场调查,并进行了清理,确认此爵是这两座墓葬中的一座所出。这两座墓的形制为土坑竖穴墓。墓室长度不详。M1的墓室几乎全部破坏,仅保留墓室的一端。墓的方向180°。墓室南北宽0.53—0.60、深2.10米。未见腰坑。死者头向东。从残存的墓主人的下肢骨看,当为仰身直肢葬。M2在M1西略偏南20米处,方向105°。墓主人头向东。俯身葬。未发现葬  相似文献   

5.
镇江谏壁砖瓦厂在生产取土时,发现一座汉墓。该墓位于谏壁砖瓦厂东南侧的陈家大山,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长3.5米,宽2米、深5米,方向是北偏西30°。葬具腐朽,仅存一截棺板,上有黑褐色漆皮,人骨已腐朽无存。 随葬器物有铜镜、灶、陶案、钵、碗、鼎以及瓿、壶、瓮等陶器共十七件,另发现铜钱三枚。 随葬器物:  相似文献   

6.
2003年5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中石化河南洛阳分公司华欣加油站基建工地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一座墓葬。现简报如下。墓葬为长方形土洞墓,墓向357°。由墓道、墓室两部分组成(图一)。墓道位于墓室南部稍偏东,平面呈梯形。长22、宽06~054、深4米。墓室在墓道北部,墓门用砖封堵,但封门砖不及顶。墓室基本上呈长方形。长22、宽13米。四角略弧,墓顶坍塌。葬具为一棺,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头南脚北。随葬器物多置于墓室西南角。有刻铭砖两块,置于封门砖内侧。随葬器物9件,另有刻铭砖2块。陶女俑2件。模制,形制相同。粉底施朱。高髻,朱唇,穿左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陕西省扶风县境内出土了一批商周青铜兵器及生产工具,它对于研究商周时期的兵器和生产工具的发展情况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现介绍于后: 一、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三十日,天度乡村民强天龙交献给扶风博物馆青铜兵器四件,其中戈二件,削一件,刀一件。现叙述如下: 1、直内戈:援宽脊圆而隆起,有上下齿,无寄,内呈长方形,中有一直径为0.8厘米的圆孔,末端两面饰夔龙纹,通长22.3、内长宽为5.9×4厘米,重300克。此戈同一  相似文献   

8.
山西横水西周墓地研究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至2005年发掘的山西绛县横水墓地M1、M2,为佣伯及其夫人的并列异穴合葬墓。两座墓均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平面呈“一”字形,墓道在西侧,墓主人头朝西。二层台上皆随葬木车一辆,墓内随葬大量的铜器、玉器、陶器和漆木器。M2的墓主是佣伯,俯身直肢葬,随葬铜戈4件。铜礼乐器有鼎3、簋1、尊1、觯1、岙1、爵l、卣1、甗1、盘1、甬钟5件,共16件(其中8件有铭文),此外还有陶鬲1件。M1的墓主是佣伯夫人,仰身直肢葬,出土有荒帷。随葬的铜乐礼器有鼎5、簋5、甗1、鬲1、盂1、盘2、岙2、提梁壶1、贯耳壶1、觯1、甬钟5件,共25件(其中8件也有铭文),陶器有鬲、高圈足簋、大口尊、三足瓮、圈足瓮、浅盘豆等30余件。发掘者认为,这两座墓的时代为西周中期的穆王时期或稍晚。在以晋文化为主的晋南,新发现了一个不见史籍记载的佣国,令人欣喜。笔者曾经探讨过其文化性质及其与晋文化的关系。本文再就荒帷、佣伯、西周时期的王畿范围等问题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关于荒帷在M1椁室内,大面积揭露出套盖在外棺上的荒帷,即当时的棺罩。与荒帷同时出土的,还有在外棺盖上的小木结构痕迹,以及形状类似帐架构件的铜用具。小木结构痕迹是方格状的木架,已塌落成堆,失去全貌。我们推测,这可能是墙柳之类的饰棺之物。M1下葬后不久,椁室内多次进水,棺椁之间逐渐被淤土占据,而椁室以外的填土始终没有倒塌,于是,椁室内的荒帷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这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饰棺之物,为研究史书所载的“荒帷”提供了实物资料。整体来看,荒帷的现存状况类似于今天的蚊帐。顶部已塌落,结构不详。其西、北面保存相对较好,现存高约1.6米,西北角有向下错位的现象;南面的上部已塌落,现存高约1.2-1.3米;东面保存最差,只剩下面的局部,高约10多厘米。保存下来的总面积有10平方米左右。荒帷整体是红色的丝织品,由两幅横拼而成,拼接的地方有明显的接缝,下有扉边。因多处有褶皱现象,所以实测每幅宽至少0.8米,总长约1.8-2米。外面是非常精美的刺绣图案,主题纹饰为凤鸟。北壁荒帷的画面保存较完整,至少观察到三组大小不同的凤鸟纹。图案  相似文献   

9.
洛阳两座东周铜器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一年,我队在配合洛阳市西工区的基建工程中,在东周王城附近发掘清理了一批东周墓葬,其中两座墓内出土有成组铜器。现简报于下。C1M4 位于洛阳地区运输公司西院,北距中州路约50米,西距王城约3公里。墓葬为长方形竖穴,方向350°。墓口长3.46、宽2.1、墓底长3.4、宽2.05、深7.75米。墓室四壁整齐光滑,内填夯打的五花土。葬具为一椁一棺,已朽。从残存的木板灰痕看,椁长2.9,宽1.45,棺长2、宽0.7、板厚0.1米。棺内人骨架已朽,从骨灰痕可知死者头向北,葬式为仰身直肢(图一)。  相似文献   

10.
1965年冬,湖北省博物馆组织发掘江陵望山1号楚墓。前一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分配到湖北省博物馆工作的我,奉命负责这次发掘技术方面的工作。12月中旬,我清理完椁室的头箱后,开始清理棺室。这座墓有内、外两重棺,其中内棺的结构复杂而严密。在内棺底雕花板的竹席上,人骨架保存完好,并有少量的兵器和服饰器等文物;骨架的头部左侧有一件大型错金银铁带钩。墓主骨架的上下均有玉瑗和玉环等,骨架的左侧有一把青铜宝剑(剑套在髹黑的漆木剑鞘里)和一个铜削,右侧置一件漆木弓和四件铜镞等。经绘图、照相和文字记录后,12月25日下午,我将这…  相似文献   

11.
1979年4月,平泉县南五十家子乡杨杖子村农民在喇嘛坟后山取土时,发现铜盉、铜筒形器各1件,送交县文管所。文管所即派人前去调查,发现是一座汉墓。此墓为土坑竖穴木椁墓(图一),南部有斜坡式墓道,长3.5、宽2.1米。墓圹口大底小,南北长5.6、东西宽3.2、深2.7米,四壁稍内收。墓底有两条南北纵向排水沟,沟宽0.3—0.36、深0.16米。墓室南部并置两具木棺,相距30厘米。东侧一棺边缘清楚,长2.1、宽0.75米。骨架保存基本完好,头向北偏西4度。死者身上覆盖着五层织物,均粗平纹,疑为绢。西侧棺宽0.88米,长度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2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为配合房地产公司开发工程进行考古勘探,发掘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1座西晋墓(C1M8632)位于上阳路西南,涧河与洛河交汇处的东北角,西距涧河约300米。现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C1M8632为土洞墓,墓向190°。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平面长方形。长2、宽0.7、深2.7米。墓门用砖封堵,封门砖不及顶,残高0.36米。墓室在墓道北部,梯形,长1.6、宽1.2~1.4米。墓室内偏西侧有一已朽骨架,葬具不明。与其并行,墓室的中部有一陶棺,长0.9、宽0.3、高0.28米。棺内有一具小孩骨架,已腐朽。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头…  相似文献   

13.
1989年1月,腾冲县曲石乡江南村张家寨农民在麻栗山建房挖削山坡时,出土青铜案、盒各1件。县文管所于1990年5月征集并收藏。铜案由案面、支架组成。案面两端宽,中间窄且微凹,四角微上翘,呈弧形。案面下前后两侧连接对称山字形支架,支架间有两横档固定。案高11.4、案面长38.6、两端各宽24.3、中间宽15.2、厚0.35~0.4厘米。案面饰12组对称涡纹和云雷纹,四  相似文献   

14.
1987年工2月12日,在资中县城北约3公里处,水南区谷田乡宁国寺村九组农民在岩湾附近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一座宋代石室墓,并把出土的陶俑、陶罐,铜、铁钱币送到县文管所,第二天,文管所派人前往,并对扰乱墓葬重新进行了清理,现将有关情况简报如下: 该墓位于半山腰上,墓的东、西、北面是耕地,南面是农舍。墓座南向北,为双穴石室墓,墓顶距地表0.2-0.3米。一般用长1.8-1.9、宽0.3-0.5、厚0.2米的条石平铺封顶,墓中间用条石砌一隔梁,分成东、西墓室,两墓室的形制基本一致.其中西墓室残存墓道长0.45米,宽2米,墓室的东、西面均有甬道,上面放有陶俑,后壁阴刻一长方形拱形龛,龛正中阴刻一头戴直脚幞头,身著圆领宽袖长衣,腰束带、坐姿的男石刻像(图一)。两墓室中均不见棺木和尸骨。墓中共出土陶瓷器18件,铜镜1件、铜钱13枚,铁钱3枚,石刻1件。现按东、西墓室分别叙述。 (一) 东墓室陶瓶:1件。圆唇微卷、宜颈、双耳、弧肩、平底。为泥质红陶,陶质较粗,壁较厚,高18.5、口径5.5、最大腹径11、底径6.4厘米。(图二:2)  相似文献   

15.
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是近年来陕西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之一。已发表的简报、研究文章对墓葬的年代、性质及随葬品的特点作了很好的探讨,但谈到国别族属时,仅推为春秋时期的秦国墓葬,未作深入分析。鉴于该墓甚为重要,有必要作进一步讨论。 一、墓葬的特点与文化因素分析 据简报,该墓为一长方形土扩竖穴墓,墓向315度,口大底小,一棺一椁,伸长2.4、宽1.2米,有头箱。人骨腐朽部存,葬式不明。随葬品总计200余件组,其中纯金器81件组(带钩 3、带扣 7、泡 63、环6、络饰 130枚、串珠908粒);金铁、金铜合成器24件(金柄铁剑3、金环首钢刀4);玉器81件组(璧10、环 7、磺 24、佩 14、携?13、带钩1件等);铜器 19件(、带钩 1、带扣 7、衔4、环2、转子4),其它还有玛瑙、绿松石、料器串饰。关于墓葬的年代,简报推为春秋晚期偏早阶段。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2月底,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配合泉舜房地产公司盛世唐庄第三期工程,进行考古调查,发掘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1座(C1M8633)位于上阳路西南,涧河与洛河交汇处东北角,西距涧河约300米。现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C1M8633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92°。长3.26、宽1.86米,墓底距地表深6.6米。墓内填五花土。葬具为一棺一椁,置于墓室中部,已朽。根据板灰痕迹,椁长2.8、宽1.3;棺长2、宽0.8米。棺内骨架已朽,为单人仰身直肢,头向东。面向不清,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墓底中部偏南有一椭圆形腰坑,约长0.7、宽0.4、深0.15米。腰坑内随葬一狗。随葬器物多…  相似文献   

17.
1987年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配合洛阳铜加工厂家属楼基建工程时,清理了1座西周中期墓葬(编号:AM21),现简报如下。 1.墓葬形制 AM21为土坑竖穴墓,方向189°。墓口距地表1.9、长3、宽1.5、墓口至底深6.9米。墓口与墓底大小基本一致,墓壁经拍打加工,较平整,墓内填五花土,并夯实。墓底四周有二层台,台高0.6、面宽0.2~0.3米。棺木已朽,有人骨骼一具,头在北,仰身直肢,双臂弯曲,双手交叉在胸前,躯干下肢稍屈。在墓室北端的二层台下出土铜器、陶器共27件,在东南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18,(6)
宝鸡郭家崖遗址北区共发现战国时期秦墓葬37座,与以往发掘的秦墓葬相比较,极少见到与其匹配的秦人生前居址,而此次发现的"聚落型"墓地在宝鸡一带秦墓发掘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此次发现的秦墓葬均为屈肢葬式,多为东西向;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偏洞室墓、直线洞室墓三类;葬具有木质棺椁、生土二层台与棚木搭建的棺室,以及瓮棺葬三类。出土器物包括陶鼎、陶釜、陶罐、陶鬲、陶壶、陶甑、铜带钩、铜镜,还有少数礼器如玉器残块、兵器如铜箭镞及生产工具如铁铲等。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座秦墓瓮棺葬较为特别,虽然瓮棺器形显现秦文化特征,但同出的一件铲形袋足鬲却是戎式风格,这为最终确定研究该墓地属性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9.
千阳县地处宝鸡市北,境内多山区,古丝绸之路从县境通过。近几年来,这里先后发现过几批铜佛像害藏,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1986年 11月,该县上店乡磨朝村村民赵勤才在地里挖坑栽苹果树时,再次发现一铜佛造像窖藏,与铜造像共出的还有一枚开元通宝。现将这次窖藏出土的铜佛造像介绍如下。 一、铜像的造型艺术 1.鎏金铜造像,共11件。通体鎏金,分九种类型。 标本1,鎏金菩萨立像。通高17厘米。头戴高宝冠,冠两侧饰高缯顺肩而下。脸型方圆丰满,双眉细弯,鼻骨高隆,神态谦和沉静。颈饰璎珞,下垂宝坠。上身但胸露腹,稍  相似文献   

20.
试论江南吴国青铜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江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是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通过现今所掌握的资合整理,着重对江南吴国青铜器的分期与各期特征,作一些探讨。 一、吴地青铜器的发现及分布规律 吴国青铜器以往被著录并识别的仅有少数几件带铭铜兵器剑、戈,现在所见几乎全为(?)陆续出土,这其中有许多是经过发掘清理伴同陶,瓷器等遗物出土的铜器群,在对其考订和对吴国青铜器发展序列分期的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己发表的资料择要分 (一) 遗址方面 1.自五十年代以来,在发掘或试掘过的一些湖熟文化遗址文化层中,如南京北阴阳营三层)锁金村、安怀村、窨子山和江宁点将台、句容城头山、丹徒断山墩、镇江马迹山等,发(?)刀、俐斧、铜镞、铜锥、铜鱼钩以及铜鼎耳、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