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东晋王羲之《奉橘帖》和《平安帖》(图一),其子王献之《中秋帖》(图二),以及唐释怀素《苦笋帖》(图三),还有吴彩鸾书《唐韵》(图四),这5件法书上钤有同一方元国书印(见附图)。《晋唐以来书画家鉴藏家款印谱Ⅰ》一书收录此印文字(见371页0581号),但未作考释。印体形状为长方,印文为八思巴字篆体,字形结构在相应楷体字母的篆体中属最简单的形式(图五)、其字母用我们的拉丁符号转写是’a-li,两个音节,一个词。这是阿拉伯语词,阿文里作‘Ali,表示“最高,崇高”之义,这里是人名。这个词在汉籍文献里有相应两个译音汉字。第一个字是“阿”,因为在《蒙古字韵》中与八思巴字’a对应的汉  相似文献   

2.
“释迦舍利宝塔禁中应现之图”碑(简称“宝塔图”),嵌于宝顶山石窟小佛湾主尊窟“毗卢庵”背外壁佛龛中(参见《文物》本期《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祖师法身经目塔勘查报告》图二)。小佛湾,是宝顶山石窟造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自称“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南宋僧人赵智凤,承持四川晚唐,前、后蜀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辽宁省建平县先后发现四方金代官印,兹分别介绍如下,并略为考释,以求教正。一、“提控之印”该印是1976年春建平县农场平房分场兰家园子北队社员,在汉代长城燧台遗址北约五百米处种地时发现的。印为铜质正方形,边长8厘米,厚1厘米。长方梯形印钮高4、厚0.5厘米,重740克。印面篆刻九叠阳文“提控之印”(图一,1),印背右上方阴刻一个“上”字。查阅《金史·兵志》知,提控为金代末年义军的官名。金代后期有“义军制”。《金史·兵志》上曾有记载:“元光间,时  相似文献   

4.
中左偏将军 “中左偏将军”印(图一),铜质,瓦钮,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出土,《考古》一九八○年二期《湖北宜城楚皇城勘察简报》一文著录。原《简报》称此印的钮式为拱桥钮,但从所附该印的形制图来看,印钮外侧弧线不与印背两边相接,应称作瓦钮为是。此印的年代及官名,原《简报》未作考证,今试为考释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晓路 《收藏家》2000,(3):36-38
《“于怀”旧藏的日本画》(上)发表后,受到一些朋友的关心和垂问。又有收藏者转告我,于怀原是东北的知名画家和收藏家,大约出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70年代去世。因此,于怀的面影稍微清晰了一点。我一方面拜托他了解更多的情况,一方面借此机会谨表谢意,感谢朋友们的鼓励,继续将全文做完。坚山南风《鱼梁图》(图1),绢本着色,126.0×41.0厘米坚山南风《鱼梁图》,局部(图2)画家题款:“南风”,钤“南风作”印。于怀题签:“坚山南风画《鱼梁图》,丙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县人。他一生著述宏富,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不仅对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有很深的研究,而且还对屈原故里秭归人民有深厚的感情。 屈原,名平,字灵均。生于公元前340年,是战国时楚国著名诗人,“为楚怀王左徒”。因他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盟齐抗秦,强国富民,遭到上层贵族靳尚等人的陷害,被楚王放逐,于公元前278年阴历五月初五,含冤投汨罗江而死。汨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于1921年8 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女神》发 表,离不开“创造社”。这一诗集的发表奠定了郭沫若在中国诗坛上的永恒地位,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这部诗歌大大风光了一番,并将胡适的(尝试集)比得有些暗淡。在近代“新诗”的探索方面,胡适与周作人耕耘播种而郭沫若则开花结果。“薄有名声”之后,郭沫若对自己的医学,就兴趣不是很高。这种不感兴趣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的耳朵有严重的重听,不适合再做医生,二是自己的文学创造有了成就,极大地吸引着他的精神。 “创造社”的创立,是…  相似文献   

8.
围绕历史剧《屈原》的一场国共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2年4月2日,重庆《新华日报》第一版刊登了这样一则海报:五幕历史剧《屈原》明日在国泰公演中华剧艺社空前贡献郭沫若先生空前杰作重庆话剧界空前演出全国第一的空前阵容音乐与戏剧的空前试验五个“空前”以先声夺人之势震撼了山城,轰动了整个国统区,而随后该剧演出所获得的巨大成功更可谓空前绝后。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的诞生不仅是抗战文坛、剧坛上石破天惊的传奇,在国人的心中,它更如同一道刺破政治阴霾的耀眼的闪电、一声炸裂浓重黑暗的惊雷,它将“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时代里去了”。由于该剧冲破了国民党对进步文化的禁锢,痛击…  相似文献   

9.
《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沉)汨罗以死”,记载了屈原自沉的时间在他作《怀沙》后不久的日子,自沉的方式是“怀石”,自沉的地点是汨罗江中。自此。历史上一脉相承传  相似文献   

10.
“格氏”即“葛乡城”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格氏”为古地名,今为春秋末至战国时期的一组印陶所证实。这批印陶的陶文有“格氏”、“格氏左司工”、“格氏右司工”,“公”……我在《<郑州、荥阳两地新出陶文印样介绍》一文中,曾作过简述,并提出“格氏”可能就是古文献所记的葛乡城。格氏在西周时为一诸侯国的所在地,鲜见于文献,其地域也不可知。与格氏有关的,过去仅见传世的西周铜器,有“格伯殷”及其近是者十六件(唐兰称其为“倗生簋”,对铭文内容的解释有新见,与郭沫若有别)。这些铜器的铭文,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存有精拓本。另外是解放后从郑韩故城发现的一批战国兵器,兵器的铭文中曾出现“格氏”地名。以上材料  相似文献   

11.
首先,闻一多在《廖季平论离骚》中肯定了屈原的存在及其学史地位。其次,他在《读骚杂记》中,指出屈原自杀不是爱国,不是尸谏,而是洁身而死。这一论点折射出闻一多作为一个大学教授自命清流的思想。再次,他的《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一,阐明屈原是一个化奴隶式的“弄臣”,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家和赋予诗歌教育功能及健康艺术形式的学家。他强调屈原双重人格中的作为反抗的奴隶、人的尊严、“火气”的、孤高激烈、“人的导师”的一面。,这是在新的时局面前,闻一多自己思想的发展和提高的反映。最后,他的《人民的诗人一屈原》从人民性的高度,对屈原人格精神高度礼赞。这一结论代表了闻一多的人民民主这一基本社会政治理想。闻一多对屈原的解读及这一解读的发展、提高和深化的过程,正是他自己思想发展、提高和最后定型的过程,前是后的一种表现形态。闻一多对屈原的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2.
《江邨消夏录》卷一著录此卷,云: 赵文敏公《饮马图》卷(图一)。纸本,高八寸,长二尺。白描,作奚官汲水,马作就饮状,神骏可观,起止无迹,即伯时当为之俯首也。引首止庵篆书《饮马图》三字,隶书款。下录款“子昂”,钤“赵子昂氏”、“松雪斋”二印。 又录宋濂小楷书题,在画之左方,云:  相似文献   

13.
1995年11月19日《中国文物报》头版刊载了张照根写的一篇报导《苏州真山墓地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以下简称《张文》),报导了1994年11月至1995年4月苏州博物馆和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对真山墓地进行发掘,清理了一批春秋、战国及汉代的墓葬,其中D1号的战国墓中出土了一方铜印。这方铜印据《张文》报导说:印的纽式为桥纽,“长2.9厘米,宽2.8厘米,高2.1厘米,印文为‘上相邦玺’”(图一、二)。《张文》推断说:“结合出土的陶冥币‘郢爱’,此印应为楚相之印。根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实物和文献,对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倪瓒《水竹居图》上的文征明、董其昌二题及倪瓒自钤印加以鉴考,认为:该图上诗塘现有的文征明诗题是伪书、后配;董其昌边跋是被移配来的、与《水竹居图》无关的题跋;图上倪瓒的“倪元镇氏”一印,也是后加钤的伪印。  相似文献   

15.
1976年6月21日,朝阳县大平房公社大平房大队社员王忠生在铲地时发现一方古代铜印,后送交文物部门,现由朝阳地区博物馆收藏。印为铜质正方形,边长6.3、边高1.2、通高4.1厘米。长方梯形钮。印面篆刻九叠阳文“都统府弹压印”六字,印背右侧阴刻“天赐二年”年款,左侧阴刻“弹压”二字(见图)。都统府弹压印,过去很少发现。迄今为止,仅金毓黻先生在《东北古印钩沉》里收录一方,印文亦为“都统府弹压印”,背文  相似文献   

16.
1972年,密县平陌公社供销社杨台门市部,在收购废旧物资中获得金代铜质官印一颗。公社干部冯丙寅同志发现后,即送交密县文化馆珍藏。这颗金代铜质官印,重679克,略呈长方形,横宽7.3、竖宽7、厚1.3厘米,上置长方形梯钮,钮高2.7、中宽29、厚1.4厘米。印面阳文为九叠篆字“义军都统之印”(图一)。印的左侧阴刻正书“义军都统之印”,印背左边三字“行部造”,右边四字“天兴元年”,印钮顶端刻一“上”字(图二)。“义军都统之印”与《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一书127页所刊印的“义军副统之印”  相似文献   

17.
一“长沙僕”印(图一),石质,鼻钮,边长3.2、厚0.6厘米,《文物参考资料》一九五六年第十期著录。此印出土以来,前后曾有数家著文考释,其意见分别是:(一)释印文为“往乂长沙”,“即往治长沙的意思,求其人的身份与此相当的,惟有封于当地的长沙王才能与之相合,考汉代长沙封国,始于长沙定王发”,“往乂长沙,显然是封国时的印玺,汉时的王侯是子孙  相似文献   

18.
一、“别部司马”印(图一),铜质,正方形。边长2.4、厚0.9厘米。有孔桥形钮,钮高1厘米。1978年围场县北道乡出土。《后汉书·百官志》中记载:“其不置校  相似文献   

19.
屈原出生地有“秭归”、“江陵”二说,而“生于江陵,长于秭归”当更接近事实;屈原绝笔诗有五说,一般以《史记》载录之《怀沙》为准;关于屈宋比较有四说,涉及到屈宋诗歌流变与人品高下之探讨;《远游》之作,从汉至明,皆以为屈原作,清代以后才分为“屈作”与“伪托”二说;关于《渔父》是否为屈原作的争鸣,主要缘于王逸《章句》之矛盾、《史记》载录之理解、渔父形象之真伪以及第三人称之口吻。尽管歧义纷纭,亦非无迹可寻。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75,(5)
昭通县文化馆最近征集到三方一套印(俗称三套印)铜印(图一)。母印白文篆书"孟(玨完)之印"(图二:1),辟邪纽,印面2厘米;子印白文篆书"孟(玨完)"(图二:2),亦为辟邪纽,印面1厘米。从子印中又取出一方,白文"伯称"(图二:3),篆书,笔法近隶,龟纽,印面0.8厘米。三方印层层套合,辟邪纽、龟纽刻工精致,显示了当时手工艺的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