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主要经历了"不稳定"、"混乱"以及"恢复、调整与完善"三个阶段:一是不稳定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初建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历经了集权——放权——集权的流转与复归,处于不稳定的发展阶段。二是混乱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违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是传统社会尤其是宋以来"士"的嫡系后裔,他们对宋以来的科举士大夫阶级有强烈的认同意识,在思想和精神上可谓"血脉相连"。所以,任何对传统社会尤其是对宋以来近世社会之士人阶级的研究和论述,几乎无一不渗透着研究者本人身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命运之感以及他对"中国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雷戈所著《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一书,认为从秦朝到汉初的思想史发展阶段是中国思想史上皇权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成和确立时期,并将其概括为"后战国时代";采用独特的"历史-思想"研究法,从政治制度、官场规则和官吏的政治生活中,挖掘特定时期的政治思想共识,为政治思想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并扩大了思想史的资料范围;认为秦汉时期生成的皇权主义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制度现实变为"天高皇帝近"的观念实存,实现了对人们思想的可控性,从此,思想成为皇权可以控制和规范的领域,达到了有效的思想专制。这是秦汉以降中国思想史发展的基本特征。该书在研究方法的创新和思想深度的开掘上,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士"是"文武兼修"的一个团体。"文武分治"后,逐步形成了文人清谈政治、武官领兵不带兵,军政大权操于皇帝一手的局面。及至近代,经历了与外战争的惨痛失败,仁人志士开始变法图强以求救国。然而戊戌变法却未能像明治维新之于日本一样带给中国近代化的成功。其原因为何,众说纷纭。但假如历史上"文武"没有"分治","士"这个团体不曾消亡,那么戊戌变法会不会有另外一种结局。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浓厚"中国特色",使得他易于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中去寻找思想借鉴的材料和依据,从二十四史中和《资治通鉴》之类的历代政治典籍中去寻求治国安邦之道。受此影响,毛泽东的治国理念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大同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追求;公平正义——平均主义的伦理准则;阶级斗争——斗私批修的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6.
朱宏才 《攀登》2001,20(Z1):132-135
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探索,从时间上说开始于大革命失败后,土地革命时期;1927至1928年间,党的一些卓越领导人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已做了初步的探索,但既不系统,也不全面,还没有完全摆脱"城市中心论"的阴影;而毛泽东同志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明了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以这一思想指导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7.
马若瑟是康熙年间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来华后曾被白晋介绍给康熙,在京城生活了一段时期。本文从西方早期汉学的角度对马若瑟的主要汉学著作《汉语札记》做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了该书的结构、价值和影响;同时还对马若瑟用法文翻译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历史过程、学术影响做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具体文本出发,呈现了马若瑟索隐派思想的主要观点,揭示出在中国传教和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问题上,马若瑟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通史或断代史之作,都涉及到“士”即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但多是把士作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连带考察。至于思想史、文学史之类著作,虽然对士有更多的涉及,也是为说明思想文化的载体而作学派或人物的介绍。对士作专题研究,近年来才有人热衷。然而从已经发表的海内外的论著看,似乎多是停留在或偏重于宏观的讨论,尚缺乏深入、具体和系统的研究。 刘泽华教授多年来耕耘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园地上。他由对传统政治思想反思,深及或发展为对先秦社会乃至几千年封建制度的深层反思;剖析的重点由学说、思想转为思想文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盛宣怀是晚清企业界的领袖,被后人誉为"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中国近代工业之父"、"近代中国第一代实业家"。盛宣怀是洋务运动的中流砥柱,具体承办了大量事务。李鸿章对盛宣怀有过评价:"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在中国近代史上,盛宣怀曾经开创诸个"第一":第一个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信企业——天津电报总局;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南北干线铁路——卢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第一所官办大学——北洋大学;中国红十字会第一任会长,等等,创造了中国近代史的奇迹。  相似文献   

10.
作为马祖道一门下三大士之一的南泉普愿是洪州宗的重要人物,他在继承与弘扬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思想上不遗余力,贡献最大.他提出的"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向异类行"、"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拟向即乖"等思想具有从祖师禅向分灯禅过渡的特点,从佛性论、修养论等方面拉开了中国禅宗由前期向后期转型的序幕.  相似文献   

11.
杨朱思想,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其核心观点是"存我为贵,侵物为贱"、"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朱之学在战国时代风靡一时,此后堙没,长期以来被指责为"自私自利"、"纵欲放荡"、"廉耻不立"、"无君无父"。清季民初,杨朱思想再度活化,风行一时,这是中西学会通的产物,是西方现代性挑战的一种本土回应,是近代中国先进之士民权、权利、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追求的本土文化表达,由此,两个"大变局"时代的思想得到共鸣。  相似文献   

12.
一种奇怪的行为——"尝粪"经常出现在古代的孝子烈女传中,特别是元、明、清时期。"尝粪"的对象基本上是父母,偶尔也为其他人,其目的是为了察看病情的发展,即所谓"尝粪辨疾"。可是,这种诊法从未见载于古代的中医书籍,故而有人怀疑这可能是从古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然而这种说法也不准确,因为"尝粪辨疾"的理论更可能出自于先秦时期内侍官员管理贵族生活的知识总结。为父母"尝粪辨疾"通常被视为极致的孝行,可是这种孝行在两宋以后才大量地见载于史册。其中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是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使得记录和流传的可能性加大;其二是两宋以来,各朝政府和精英分子持续地以舆论宣传、以身示范和奖惩制度等多种方式,逐层地将孝顺的理念建构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3.
正《宋史》卷四○一《何異傳》載:"嘉定元年,召爲刑部侍郎……以寶章閣直學士知泉州,從所乞予祠,進寶章閣學士,轉一官致仕。卒,年八十有一。"案,"寶章閣直學士"、"寶章閣學士"有誤。《宋史·職官志二》載:"寶章閣學士、直學士、待制,寶慶二年置,藏寧宗御製,置學士等官。"可知寶章閣學士、直學士等職,置於寶慶二年(1226),易言之,寶慶二年之前不可能有寶章閣直學士、學士等職。  相似文献   

14.
汉魏之际土族文化性格的双重裂变王晓毅汉魏之际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思想性格发生重要变化的历史时期。汉代经学文化熏陶下形成的礼乐文化型的士大夫,经过这个时期,一变为礼玄双修的魏晋玄学名士。也可以说,是道家人性自然思想逐渐渗入知识分子的生命本体之中,引起了传...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列宁评价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他的倡导下,曾成功地实现了从11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伟大改革。这与他的人才思想是有密切关系的。王安石自成体系的人才思想,在我国古代丰富的人才思想宝库中也是不多见的,特别是他的一整套关于培养、选拔、任用、升迁人才的思想,至今还闪耀着光辉。一“方今之急,在于人才”,“得士则兴,失士则亡”——人才的重要性王安石通过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考察,以敏锐的政治眼光看到了社会的主要症结在于人才…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士僧互动交流十分频繁,而这种互动在《世说新语》中尤为突出。老庄玄学与佛学的相互融合为士僧合流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魏晋时期一大批杰出的士大夫和僧人的出现,为魏晋时期的士僧合流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世说新语》中涉及有关佛教义理诠释和士僧交流的内容体现出:在魏晋时期思想活跃、学术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名士和名僧分别代表了魏晋思想的两大主流思潮,士僧合流初步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以佛道思想为辅翼的思想格局,从而也确立了后世文人的处世规范。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甚大,从地方出发研究中国近代史是近年来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无论在实证研究还是在理论探索方面,都有着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为了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2014年10月11—12日在成都联合举办了"中国近代史论坛"第4期"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台湾大学、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以及日本一桥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明清时期耶稣会士几部重要作品中对三代以前中国帝王世系的记录 ,来了解耶稣会士研究中国上古史所可能依据的中文资料 ,以为评价 17— 18世纪欧洲人有关中国上古史和编年史的讨论奠定一个文献基础。分析结果显示 ,耶稣会士所提供的中国上古史知识并非如他们自称 ,出自儒家经典和官方正史 ,而是来自宋代以后出现的不入流的编年史书。这说明耶稣会士为欧洲人构建的中国历史知识基础并不牢靠 ,而这成为启蒙时代的欧洲人误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的社会矛盾,提出了一整套改革开放的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重温邓小平提出的有关改革的思想,使我们认识到: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中国的改革始终存在着两种目的、两种方向的斗争;社会主义改革是"改"与"不改"的统一;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应该把"三个有利于"与"两个如果"结合起来;改革必须尊重群众的实践;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代中国"三农"工作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它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它以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目标,具有突出的问题导向特征;乡村振兴战略注重国家系统、整体谋划,具有科学的顶层设计特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重实际差异、强调因地制宜,具有典型的实践创新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