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代长城,始建于辽,落成于金,工期长达百有余年。东起嫩水,西达阴山,行经数千里。自金至今,历经八百多个寒暑,现已成为一处蕴含丰富的文物宝库。长期以来,出土了难以计数的文物。建国前的,多已散失。建国后的,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受到了相应的保护。 金代长城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古代用于作战的武器,生产用的工具,生活用的器皿,流通用的货币等等。其中最珍贵  相似文献   

2.
玉田县出土一方宋代官印1992年4月玉田县东关村村民王长存在村北里半庄东150米的麦田挖沟浇麦时,在1米多深处出土一方铜官印。现存县文管所。印呈长方形,宽4.1厘米,纵5.41厘米,面厚0.5-0.6厘米。重106克。板状纽,高1.8厘米。印背及纽均...  相似文献   

3.
1991年3月,登封县君召乡群众在挖林沟时出土一枚铜印,方形,边长2.3×2.3厘米,体厚0.9厘米,通高2厘米,带孔半圆钮,印文阴刻隶书“别部司马”四字(见图)该印现收藏县文物局。“别部司马”为汉代武官名,位在大将军之下,属副将。《后汉书·百官志一》载:“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出土古代官印的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在工农业生产建设中,曾发现许多古印,属于官印者约二十余方,其中有数方已经发表,另有数方出土地点未群或文字年代无考,现仅介绍一批如下: 1.1956年乌兰察布盟凉城县蛮汉山南部沙虎子沟出土一批珍贵的古代文物,包括有动物图案金饰牌、金兽、金戒指,同时出土了晋乌丸归义侯、晋鲜卑归义侯、晋鲜卑率善中郎将等三方官印,现存凉城县人民委员会。"晋乌丸归义侯印",为金质,  相似文献   

5.
1978年冬,永城县高庄公社郝娄大队社员在县城南五十里马桥集治理包河工程中,挖土时发现一方金代官印。印、钮均呈梯形,铜质,重0.77公斤,通高5厘米,印面6.6厘米见方。印文为阳刻“九叠篆”书“行军万户人字号之印”十字。印背右刻行书“大安三年四月”,左刻“礼部造”,边刻“行军万  相似文献   

6.
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南四里金上京故址中,曾出土多方金代官印,现仅试考二方,以见金末官制之一斑。一、上京路总押荒字号印上京路总押荒字号印,1964年出土,现藏于阿城县文物管理所。铜质,方形,边长6.3、厚1.6厘米,重670克。梯形纽,高3.2、宽2.8、厚1.5厘米。印面为九叠篆文,九字:“上京路总押荒字号印”(图一)。印身上侧阴刻楷书四字:“总押荒字”。印背亦有阴刻楷书  相似文献   

7.
1999年6月,青海省大通县文管所依法征集到一方铜印。这方铜印是当地农民在宁张公路31公里路标附近的农田挖沙时,在距地表1米左右的沙砾层中挖出的,铜印通体附着坚硬的水垢和铜锈。  相似文献   

8.
1987年冬季,浙江省嘉善县凤桐乡桥港村一农民在屋前平整菜地时,发现一枚南明铜官印,后交嘉善县博物馆收藏。此印印面呈长方形,杙纽。印面长10.8、宽6.5、印厚0.9、带纽通高10.2厘米。印而刻阳文九叠篆书"总理两淮盐法兼督江防军务关防"14字(图一)。印体一侧阴刻楷书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中南部是指西起宁夏贺兰山、东至河北与内蒙古交界的大马群山、北起阴山、南抵山西与内蒙古边界的广大区域,从今天的行政区划看包括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四市.两汉时期,在这一区域设立了上郡、五原郡、九原郡、朔方郡、云中郡、定襄郡等边郡.张郁[1]、崔树华、连吉林[2]等学者从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对这...  相似文献   

10.
汉代官印分期例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官印分期例举牛济普印章艺术经过秦代承前启后的过渡,发展到汉代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两汉(西汉、东汉)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在长达426年间,汉代艺人为后世留下数以万计的印章实物。至今仍然不断有汉代印章出土,继续丰富着这一艺术宝库。汉代印章的...  相似文献   

11.
释两方汉代官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皋猷左尉 此印为铜质,鼻纽,边长2.1×2.2厘米,白文四字(见附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罗福颐先生主编的《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一书(以下简称《征存》)列此印于卷二“汉初期官印”之三“郡县乡里官印”部分,编号为359。《征存》对此印所作注释谓:“汉书地理志广陵国有高邮,东汉属徐州广陵郡。皋猷殆即高邮。”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王人聪先生在《两汉王国、侯国、郡县官印汇考》(载于其与叶其峰先生合著之《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印研  相似文献   

12.
谢凌 《四川文物》2003,(2):74-75
在中国印制发展史上,宋代是承上启下的一环,至此印制已发展得较为完备,后世多沿袭之。四川省博物馆所藏三枚宋代四川官印,既是宋代官印发展史的实物印证,亦是研究宋代官制和兵制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3.
1987年5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隋唐外郭城内东部配合基建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了二方金代官印。该地位于河区闸口街3号,洛阳市机床一分厂厂区内,东距河约200米。于此处开5×10m2的探方3个。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金元以来的垫土层;第三层为唐宋层。二印出土于T3东部第三层层面上,放置一处,距地表深约3米。二印铜质,印面方形,背上有钮,造型相同。一方印面正方形,边长6.3、厚1.6、通高4.5厘米,长方柱形钮长3.5、宽1.6、高2.9厘米。印面铸阳文九叠篆“总部郎中之印”,2行,行3字,计6字(图一,1)。印背錾刻阴文,右…  相似文献   

14.
近年,在内蒙古东南部陆续出土了一批汉代铜镜。这批铜镜无论其形制和纹饰,都与中原地区的同类产品一脉相承,中原式铜镜所以能够在塞北地区广泛流行,应该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本文拟对这批资料作一类型上的分析,辨明其流行年代,进而探讨其所以出现于该地区并得以流行的原因。一、铜镜分类  第一类  花叶纹镜仅出土 1 面,乌海市新地汉墓出土。M10:6残。三弦钮,圆形钮座,原报告称四乳周围有羊头、羊角状纹饰,实际应为变形的花叶纹。外缘为内向连弧纹。直径 11.5 厘米(图一,1)①。第二类  铭文类镜 此类镜发现数量最多,有日光镜,昭…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博物馆收藏有清代武职官印三方,今予以粗略考释:  相似文献   

16.
1987年7月8日,苍溪县伏公乡龙凤村出土两方唐代官印。其一为“蓬州之印”,7.6厘米见方,厚1.7厘米,柄椭圆,高8厘米,重2.3市斤,阳篆“篷州之印”四字,柄右刻楷书“蓬州之印”四字,柄左刻楷书“大顺元年八月日”、“礼部造”十字,印左侧面刻楷书“大字五十二号”六字;其二为“蓬州儒学记”,长8厘米,宽5厘米,厚1.3厘米,柄椭园,高7厘米,重1.3市斤。阳篆“蓬州儒学记”五字,柄右刻楷书“蓬州儒学记”五字,柄左刻楷书“大顺元年十一月日”、“礼部造”十一字,印左侧面刻楷书“大字三百八十七号”八字。 两印均为青铜铸造,工艺细致,完好无损。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河北省滦平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金代官印三颗,保存皆完整,对于研究当时的职官制度和军事情况具有重要价值。现分别介绍如下: 1.神字号行军万户所印 于金沟屯镇曹窝铺村石头沟门北拐坡出土。铜质方形,每边长6.5,厚1.9厘米;矩形钮,高3,宽3,厚1.7厘米。印正面阳文汉字篆书,二行九字,印文“神字号行军万户所印。”  相似文献   

18.
中左偏将军 “中左偏将军”印(图一),铜质,瓦钮,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出土,《考古》一九八○年二期《湖北宜城楚皇城勘察简报》一文著录。原《简报》称此印的钮式为拱桥钮,但从所附该印的形制图来看,印钮外侧弧线不与印背两边相接,应称作瓦钮为是。此印的年代及官名,原《简报》未作考证,今试为考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芦山县文物管理所最近收集到汉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官印两方,均为铜质、兽纽、阴刻篆文。一方为驼纽,印文为白文篆书“汉叟仟长”四字(图一、二);与云南昭通所征集到的“汉叟邑长”印,印文字迹笔法,除“邑”“仟”二字各异外,其余三字全同。另一方为“辟邪”纽,纽与印台结合部镂空间隙较大,异于常见之汉印纽,形制更为古朴;但此印在出土后,被拾得者将印文正面及印台四周磨损,致使印文辩认困难;可能为“汉夷土部之章”六字,(图三、四)为阴刻篆文。这两方铜印在省内尚属首次发现。两印都是1983年在芦山县城附近清源河岸边被公社社员罗文才等人淘沙金时发现,并由他们交献给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收藏的。  相似文献   

20.
获鹿县出土两方铜质官印1986年10月,获鹿县孟同村西砖厂工地在施工中发现两座东汉砖室墓。墓室结构虽因自然原因遭受严重破坏,但随葬器物却保存完好。在随葬器物中,除造型精美的钢斗、铜壶、铜盆等十多件青铜器外,还有两方历史价值较高的铜质官印。两方官印各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