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抚摸北京     
我觉得好像命运真是给我了一个精心设计,就成心让我把北京的各个方面都熟悉到.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在东城住,然后让我到南城上了一个师范专科学校,分配工作分到西城,分到北京13中.  相似文献   

2.
毕业后,卓嘎分到了拉萨。我来拉萨旅游的时候,卓嘎就带我去转八角街,去楚布、甘丹寺。最让我着迷的事便是她带我去她叔叔家做客,喝青稞酒。 那天,她先是带着我在谜样的藏式巷子里穿行,转半天就到了一个有栅栏的门洞前。卓嘎笑咪咪地晃着大耳环,尼玛尼玛地叫。片刻,一个小男孩便开了门,抱着她喊“阿佳啦”(姐姐)。  相似文献   

3.
我的童年充满了对陌生城市的好奇,对生活过的城市的淡忘 我没有故乡。精神上的故乡?也没有。如果非要说是否有一个地方可以让我停下来思考,只有北京。北京是繁华的,热闹的,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化的。生活最舒服的时光在北京.最倒霉的地方也在北京——以后是越来越好了。  相似文献   

4.
数年前,我在去北京西山植物园途中,无意中见到路旁一个极不显眼的路标“梁启超墓园”。这次北京之行让我走近了梁启超的情爱世界……  相似文献   

5.
北京一游     
我爱旅游,很多城市都去过了,唯独首都北京没有去,这成了我魂牵梦绕的一大愿望。今年2月,恰好丈夫出差到北京,让我也跟去,我高兴得在床上打了好几个滚,高高地举起双腿,伸开双手大叫:“我要去北京罗!”惹得丈夫连连摇头,笑我小孩子脾气。  相似文献   

6.
1939年,我和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时认识的林志方深深地相爱了。我是河北安平县人,卢沟桥枪声一响,就通过二姐的介绍参加了八路军抗日青年纵队,16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抗大学习前,我在冀中平原搞抗日宣传,唱歌、演戏、贴标语,演过《放下你的鞭子》、《活路》、《最后的胜利》等小品、戏剧。林志方是山东聊城人,来抗大前也是地下党抗日纵队的联络干事,他不但善唱歌,还有指挥的才能。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第二年,林志方和部分学员被八路军359旅旅长王震调去,他先是在政治部当干事,后来担任奋斗剧社主任。不久,我在八路军卫生学校毕业后,也分到359旅卫生所当司药员。到达部队的第二天是星期四,所长让我到旅  相似文献   

7.
杨乃运  王桂林 《旅游》2007,(4):90-93
柳沟是个村名,一提柳沟,北京城内很多人知道。让我牵肠挂肚的一是它不仅是个村,而且是有过城墙城堡的老村,历史文化出奇的丰厚;一是它不依托任何景区景点,只一个火盆锅豆腐宴就让延庆县城和北京城的很多人神魂颠倒,每年接待30万客人,年收入在五六百万,民俗旅游火得不得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惜别北大,是为了“把一切献给党” 1953年7月暑假的一天,我正独自抱着书坐在北大未名湖畔的树下阅读,学校的高音喇叭突然响了,叫我速到教务处去。到了那里,我才知道爸爸到了北京。这真让我喜出望外,没想到刚刚分开一年,父女俩就要在首都北京重逢了!  相似文献   

9.
寻找拉萨     
走入散文思维,那里像一个长廊虽凌乱却不是长年久封的废旧储存间。我在里边寻找褪了色的童年,那些读书时被莫名压力惊扰的恶梦。成年之后伴随我生活的不断搬迁,总追怀那些我生活过并让我疲于奔命过的地方。从大连到北京,北京有现代化建筑,有宽敞的马路和道两旁的白杨树,树干上的千眼神采不一。北京也有小街道、古建和四合院。我在东北吉林省的一个地方居住过,租屋住在山上,到房东的菜园里采摘蔬菜烹调晚餐;然后我恍若记得回过家乡,在海边住过,不久便来了拉萨。拉萨——这个同我印象中的城市都有区别的地方,时至今日,这座城市已无法轻易送给我惊喜了,我对这座城里随时可出现的奇迹业已司空见惯了,却仍旧不能也不敢轻易对它有所评论,我只能寻找,沿着我愚笨的思维寻踪。 有那样一些地方能使不同人生取向的人们住到任何地方也愿意,人们在选择这些时除了多多少少的朝拜心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从元代传入北京作为国教之后,与以汉族文化为主,融会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老北京文化碰撞,历经了数百年、相互吸收融合,到了清末民国初最终在北京以民俗的形式落地生根,成为北京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黄宗洛  赵德春 《旅游》2002,(10):44-45
到了北京.人们都得逛长城.游故宫。顺便还要去胡同里转悠转悠。我说。您还应该到会馆瞧瞧去。  相似文献   

12.
启峰 《神州》2006,(12)
李讷,毛泽东与江青的女儿,1940年8月出生于延安。战争年代虽然条件艰苦,但在父亲毛泽东身边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正式上小学,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同年9月被分配到《解放军报》担任编辑工作。1970年被下放到江西进贤“五七”干校劳动,一年后回到北京。1974—1975年先后任北京平谷县委书记和北京市委副书记。1988年正式分到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工作。现已退休。  相似文献   

13.
尤战生 《文史月刊》2006,(10):25-27
1965年6月,我从中央办公厅机要干部学校毕业,被分配到西藏工作。7月中旬到拉萨,在工委(即自治区成立后的区党委)机要处学习一段时间。于8月上旬分到山南分工委(即自治区成立后的山南地委)机要科,从此当上了一名机要员。在我的革命生涯中,5年的机要工作经历为我的人生书写了闪光自豪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分到选题后,我们深入到不同的车间,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是在车床转动发出的“咝咝”声中走进车工车间的……  相似文献   

15.
高高地隆起一座山一九八一年夏天,我和山南扎朗县吉令乡一个名叫克珠的青年农民,一起搭 船渡过雅鲁藏布江,到著名的桑耶寺去参观。船到江心,四处白茫茫一片, 像航行在大海般,偶然朝下游一看,发现那里隆起一座特别巨大的山,高 高地矗立在蓝天白云上面。它是那样的大,大得让我吃惊;它是那样的高,高得让我不敢相信,好象天空放下一张幕布,又像大地长出一座屏风,堵住了雅鲁藏布江流,遮住了东南半壁天空。  相似文献   

16.
1965年的夏天,我从江汉区民族路民办职业学校土木班毕业,由于家庭出身原因,没能继续进高等学校读书。18岁的我面临三种选择:一是随学校推荐到攀枝花钢厂,二是下农村,三是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但我都犹疑未决,最后由武汉劳动局安排到研口区劳动街办事处报到。10月份我分到武汉低压锅炉厂工作。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从元代传入北京作为国教之后,与以汉族文化为主,融会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老北京文化碰撞,历经了数百年、相互吸收融合,到了清末民国初最终在北京以民俗的形式落地生根,成为北京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戈平 《文史春秋》2004,(12):21-22
1958年.我上了大学。年底,学校挑选出几十个老师和学生,到北京参观“全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果展览会”.我忝列其中。由于是第一次去北京,母亲在为我准备御寒衣物的时候.还开了一张清单.列出我必须登门看望的亲友及他们的地址。除了两位姨妈(大姨妈健在.二姨妈已辞世)和她们众多子女即我的表亲之外.  相似文献   

19.
不俗   《世界》2008,(12):170-170
众所周知.在藏区无论住巴郎学还是亚宾馆.都不会按照性别来给你区分房间。我不知道应该管这种态度叫作原始还是释然.但拉萨的坊间八卦也因此多了起来。我曾和一赖房钱的北京妞同宿一屋,半夜感觉有柔软的东西顺着我的肚子向上抚摸.幻想艳遇将至.一抓之下才发现是只硕大的耗子.吓得腹泻好几天。也听说有一洁癖台湾女和一大男子主义韩国男分到一个房间.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中,两人用闽南语和高丽话吼了一宿.次日清晨分别被抬进了拉萨医院。  相似文献   

20.
我老伴李渊庭是1924年开始跟随梁漱溟先生和熊十力先生治学的。梁漱溟先生是年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席,与山东朋友相约,拟创办曲阜大学,从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首先创办曹州高中作为预科。熊十力先生参与其事。是年暑假,曹州高中在北京招生,李渊庭与同乡武绍文报名应考,李渊庭考上,名列榜首,而武绍文没有考上。熊十力先生主持口试,对考上第一名的李渊庭这个青年(18岁)表示感兴趣。可是李渊庭却说,武绍文如能一块儿到山东读书他才去,否则他一个人不去山东。熊先生与梁先生商量后,竟然同意让李渊庭带武绍文一块儿到山东读书。我是1943年夏天见到熊十力先生,并住在一起,相处了两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