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木 《文史月刊》2005,(1):39-42
作家王蒙,性情中人,京腔京调,幽默而又不失风度。王蒙是一个思想宝库,他的思维极左时,是作家,他的思维偏右时,是诗人。在当代文坛,王蒙的道德文章众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英语水平也很高,到国外,他能用英语与人交谈,大会发言有时也用英语。.  相似文献   

2.
人称“南京吆喝第一人”的民间艺人刘奎龙,虽年过七旬,但仍精神抖擞。退休后始终活跃在文艺舞台上。他精心创作的原生态“南京吆喝”节目.曾上过电视和电台。因此他也曾获得“原生态南京吆喝第一人”、“江、浙、沪‘嘴上功夫’大赛亚军”、“世界华人艺术家”、南京首届“百名好市民”等殊荣。  相似文献   

3.
七千人大会之后 责任田与农村生态 冯希仁说,七千人大会结束后,会议期间所发的笔记本,全部被收回,“只字片纸不准留”。他们对会议讨论的内容,没有传达任务。后来,相关文件下发到县团级以上干部,他注意到毛泽东在会议上所说的“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中,没了“晚上看戏”。他收到参会者全体合影的照片,有一米多长,可惜在“文革”期间丢失。  相似文献   

4.
吴亚明 《世界》2006,(4):19-19
继终止“国家统一委员会”与“国家统一纲领”后,陈水扁又玩起了所谓的“正名”把戏,指使有关部门卸下他办公室大门门楣上的“介寿馆”旧牌子,换上了“总统府”这个新招牌。 3月24日晚上,施工人员登上云梯,卸下陈水扁办公室正门上的“介寿馆”三个字的大理石招牌。3月25日晚上,施工人  相似文献   

5.
生存的必要     
春节前,作家王蒙到苏州大学做了一次演讲,谈到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谈到他的确良“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甚至谈到了木子美现象。尽管那里的苏州仍在飘着江南的小雨,尽管学校已放寒假,但仍有很多学生相互转告,冒雨看望这位“写过点文字,也见过点世面的,正在老去的人”。而那  相似文献   

6.
1951年,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出国之前,曾在天津审查演出节目。廖承志同志把已经排在前面高元钧的山东快书,改放在后面当压轴节目,并且问我,你知道高元钧吗?我说:不了解,从节目单上看,就他一个人表演,连伴奏都没有。因此,就把他的节目放在前面了。廖承志同志说,你错了,高元钧一个人表演,可以抵得上一台戏,他像个“千面人”,一个人在台上用不着化妆,也不需要布景,同时表演几个人,个个都性格鲜明,演龙是龙,演虎是虎。高元钧和侯宝林说相声一样,把山东快书这种当年在山东赶庙会的民间曲艺,带入城市演出,去掉其中糟粕,又从南京夫子庙的地摊上演到了大城市的剧场,深受人们欢迎。  相似文献   

7.
来信     
《南方人物周刊》2010,(12):10-11
“喜闻乐见”的“范儿” 大多数人是在春晚的小品节目里认识他的。 他从东北那旮旯走到了北京,走向了全国,成了众所周知的“范儿”。  相似文献   

8.
在王蒙的创作生涯的中,音乐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有时候甚至是他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头等重要的部分,是对青春、革命与爱情的礼赞,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尤其是在《苏联祭》中引用的苏联音乐,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山楂树》等,编织出了一种独特的交响效果,更是折射出一种深沉的苏联音乐情结,以此铸就了王蒙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9.
孙凡 《神州》2013,(23):13-14
在王蒙的创作生涯的中,音乐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有时候甚至是他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头等重要的部分,是对青春、革命与爱情的礼赞,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尤其是在《苏联祭》中引用的苏联音乐,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山楂树》等,编织出了一种独特的交响效果,更是折射出一种深沉的苏联音乐情结,以此铸就了王蒙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0.
焗油父亲     
近日,校园中染发者日益增多,红、橙、黄、绿、青、蓝、紫,可谓花样百出。走在大街上也常会撞上几个“彩球”,此谓之“流行”。可就这“流行”被校领导狠批了一顿——这叫“不务正业”。可是前天我却发现,父亲的头发也焗了油,不知是老爸赶“流行”,还是“不务正业”。“唉!?孩子他爸,你的白发怎么又出来了?”晚上洗头时妈妈又惊又疑地指着父亲的头发说。父亲好像是受了电击一般,急用手摸头发,忿忿地说:“真的?明天就去找他!”“找谁?”我一手拿着饼干,一手擎笔从书房跑出来问道。“找焗油的那个人!”父亲依旧忿忿地说  相似文献   

11.
王云五,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生于1888年,少年时没有读过多少书.14岁来到上海当学徒。他白天当学徒.晚上上夜校习英语。由于他勤奋好学.深得老师喜欢。一位师叔为他取了“云五”的别名,是取自“日下现五色祥云”的典故。传说他通读过三十五巨册的英文版《大英百科全书》,在学界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12.
人人都可能经历过极度兴奋之后的极端茫然,但无疑撒贝宁更知其中滋味。 “我现在脑壳都是烫的,可能正冒着炯。我不知道我会说些什么。”晚上10点,又一场节目录制结束,他说这话的神情像个醉汉,在进入彻底空茫之前进发残余的兴禽。  相似文献   

13.
问蔡噶亮在上海有多火?反正,上海开出租车的师傅都知道,上海滩有个“老滑稽”的人叫阿蔡。问蔡噶亮有多红?每天,他都要在家里接待至少一家媒体的采访。问蔡噶亮有多吃香?在上海本地电视上总能看到他的“大背头”,《百姓戏台》、《三人麻辣烫》、《家庭演播室》,后面的新节目还候着呢。  相似文献   

14.
今年50岁的加布是世界海拔最高寺庙绒布寺的寺管会主任。这两天,他不忙的时候,就打开电视,收看藏语节目。“过去照明只能靠太阳能发电和蜡烛,而且太阳能发电一般是晚上用3至4个小时,就没电了。现在电视里的52个频道,可以随便看,不怕没电了。”  相似文献   

15.
在国内登山圈,康华是我敬佩的人之一。2008年秋季我参加了卓奥友峰的攀登.在海拔6400米的C1营地我与他睡在一个帐篷里,晚上闲聊,我问:“康老师,你觉得汉人中谁最有可能成为首位登顶K2的人。”他几乎没犹豫,答:“杨春风。”  相似文献   

16.
上初二的时候,读到一篇文章:一个小男孩,晚上从住宿学校跑回了家,因为他想跟父母说一声“我爱你们”。父母被小孩感动了,我也被小孩感动了,心里想着要是自己也能这么很“壮烈”地来一次,不知道爸妈心里会是多么高兴。心动不如行动。虽然学校在镇上,家在农村,回家的路将近二十里。但是在晚自习下课,已经是晚上九点的时候,我还是偷偷地溜出了学校,义无反顾地向家走去。  相似文献   

17.
张晓华 《世界》2006,(1):24-25
“历史是镜子,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他就像是说 故事。做了3年多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大型历史系列节目《清十二帝疑案》的策 划人兼主讲人,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他是第一人——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上,他熟稔各种游戏规则,几乎成了这个浮华世界里的“精神导师”,在现实中走红之后,他则带着徒弟们一直处在马不停蹄的采访和节目录制途中,寺庙成了他的驿站  相似文献   

19.
王蒙先生又去新疆了,这是今年的第二次西行。携手新妻、《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单三娅,王蒙的人生在80岁上仍有情可抒。从毛泽东钦点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到新近的《八十自述》,他的写作生涯横亘60年,难怪湖南省作协主席唐浩明评价王蒙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当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20.
阎秉华 《炎黄春秋》2006,(11):18-19
1967年初,章伯钧被民盟中央机关的“造反派”——“燎原队”囚禁在中院过厅东侧的一间空办公室,不许他出囚室自由活动,吃饭和上厕所时也有看管他的人跟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