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铜绿山春秋时期炼铜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大冶位于鄂东丘陵地带,从古到今是我国重要的铜铁产地。铜绿山在大冶县城关镇的西南方约五华里,北面和东面紧靠大冶湖,水运可通长江。同治《大冶县志》记载:"铜绿山……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绵延数嶂,土色紫赤,皆官山也,  相似文献   

2.
3.
在北京房山区西北20公里戒坛山前有三组石头城,常乐寺建在南城,寺院北部原有石塔一座,名曰“自来塔”。自来塔已于百年前被当地人拆除,但塔的位置尚十分明显。笔者据明代成化十六年、成化十七年石碑考证,认为此塔十分重要。它是一座阿育王塔,建塔年代在辽或辽以前,塔为11层。笔者根据碑文记载和对石塔多年的研究,对石塔进行了复原,可以作为常乐寺重建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据《大冶县志》记载:铜绿山“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大冶县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困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并“大兴炉冶”而取名大冶。根据历年来的考古调查资料证实,黄石大冶地区至今遗存的古代采冶遗址多达四五十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壮观图景。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即是这众多古代采冶遗址中的代表。铜绿山矿区属矽卡岩型接触交带变质矿床,矿体大部分出露地表,通过氧化和次生富集作用,在围岩蚀变带…  相似文献   

5.
2001年10月21-23日,大冶市举办“三龙节”(龙舟、龙灯、龙形风筝国际邀请赛),同时组织有关学者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开展学术研讨会。1973年,铜绿山矿杨永光、喻家茂将一把铜斧寄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孔祥星、范世民来鄂调查,我和黄石市文化馆张海参加了调查。由此发现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随后组织了多次考古调查,发现多处古矿井和炼炉遗迹。保存了一处古矿井遗迹,建成了第一个古铜矿遗址博物馆。自开始至今已28年,有感于斯,题一绝句:绿水青山七色裁 藤筐木架井中埋 王侯钟鼎将军剑 尽是凡夫大斧开。大冶铜…  相似文献   

6.
铜绿山古代采矿遗址,是我国考古上的重大发现之一。这处遗址的开采年代,上限始于西周,下限直到西汉,前后延续八百多年之久,将我国古代采矿技术的原貌,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填补了一段原本不应该存在的历史空白。《文物》与《考古》杂志,曾先后发表了《湖北古矿冶遗址调查》、《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矿井遗址发掘简报》、《湖北铜绿山东周铜矿遗址》等文章,比较详细地公布了第一手原始资料。这些资料使我  相似文献   

7.
位于湖北省大冶县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是建国后的一次重要发现,它初步揭示了古代采矿和冶铜的生产情况,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一个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这一重要发现最初是由一封来信引发的。事情发生在20年前 1973年10月20日,中国历史博物馆收到湖北省大冶县铜绿山矿革命委员会写来的一封信(图一),还寄来一件古代铜斧(图二)。信中说:“我矿露天采场工人在今年开采 5米平台(实际从65年开始开采至今已下挖50米左右)Ⅱ~#矿体时,挖出这种铜斧和各种  相似文献   

8.
2014年2月在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卸甲山村发现一批青铜器,计有鼎2、缶2、盘1、盉1、器盖1,共7件。据出土现场判断,这批青铜器应出自墓葬,但难以确认是否出自同一墓葬。铜器年代主要为春秋中期,文化特征具有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为研究江淮地区古方国的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赢得了人们广泛的赞颂和称誉。但在过去,由于考古资料缺乏,我们对于古代制作青铜器的铜是怎样开采和冶炼出来的这一历史课题,却长期无法作出确切的回答。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在开发铜矿的生产过程中,古铜矿遗址已有多处发现。近十年来,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我们回答这一历史课题,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从而也使我们对青铜器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惠州市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陶瓷器和玉石器。本文采用显微镜、X射线探伤、X射线荧光能谱、X射线衍射、显微拉曼等方法对其中一件春秋时期青铜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青铜矛为铜锡二元合金。受酸性潮湿的埋藏土壤环境影响,青铜矛基体矿化严重,表面存在大量以SnO2为主要成分的浅绿色锈蚀物和少量以碱式碳酸铜为主要成分的绿色锈蚀物。X射线探伤分析显示,青铜矛内部存在泥芯铸造产生的空腔和多处小孔状铸造缺陷。此外,青铜矛表面大部分区域覆盖有结晶态的以SnO2为主要成分的致密半透明锈蚀层,这在同类型的锈蚀青铜器中较为少见,是其出土之后能长年保持稳定的表面锈蚀状态且器形较为完整稳固的原因。实验结果可为该青铜矛的保护修复处理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并为研究南方地区同类型青铜器锈蚀产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人类文化极为珍贵的遗产,在国内外考古界、矿冶界及科技界有极高的声望。  相似文献   

12.
四方塘墓地是铜绿山也是中国矿冶考古首次发现的与矿冶遗址有关的墓地,本文通过四方塘墓地与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位置、年代关系,分析墓葬及随葬品的文化特征,认为四方塘墓地应该是当时矿区内不同级别管理者的公用墓地。墓地的文化面貌春秋中期以后以楚文化为主,兼有当地吴越文化因素。四方塘墓地的发掘,为中国矿冶考古、楚文化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筑吴城,为今苏州建城之始.由于吴城城址为后世苏州城所沿,无法通过全面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揭示其原貌.一些学者在探讨吴城的复原问题时,往往为经后世不断改建扩大的苏州城的形制等因素所囿,结果似均不甚理想.本文拟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将吴城与楚都郢城做一比较研究,对吴城的复原提出新的设想.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九年八月,冶金工业部和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在黄石市召开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文物保护座谈会”。根据会议纪要精神,国家文物局立即组织力量,在铜绿山矿区进行考古发掘。参加这次发掘的单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博物馆、内蒙古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湖北省博物馆、黄馆市博物馆等。发掘从七九年十一月开始,共进行了两期。到目前为止,已对七号、四号矿体古矿井遗址;十一号矿体冶炼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总面积约1000平方  相似文献   

15.
铜绿山是我国科学发掘的第一个矿冶遗址,考古成果证明了它是世界铜矿冶遗址中开采规模最大、采冶时间最长、冶炼水平最高、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文化遗产。考古资料证明,铜绿山矿冶遗址的采矿技术己经达到较高水平(体现在由露天开采转入地下井巷开采的生产方式变革,包括在地下发明探寻铜矿脉技术、掘进拓展技术进而催生井巷的支护、通风、排水、照明、提升等一系列复杂而又自成体系的科学采矿技术)。此外,它还拥有半自动化的洗矿技术,高超的冶铜技术,专门类和系列化的生产工具,发现了与矿冶密切相关的生产者公共墓地,等等。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中国考古学开创了一个分支学科——矿冶考古学(亦称冶金考古学)。多学科的矿冶考古成果不仅开辟了中国考古学和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因其规模之大,采冶技术水平之高、延续时间之长、文化内涵之丰富、遗址保护和展示任务之繁重而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6.
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矿井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物》1975,(2)
湖北大冶铜绿山矿自1965年以来,不断发现古代采矿和冶炼的遗迹、遗物,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乃由湖北省博物馆、黄石市博物馆、大冶县文化馆和铜绿山矿联合组成考古发掘工作队,选择了两处古矿井进行了发掘,从1974年2月上旬开始,到5月中旬结束。在发掘过程中,广大工农兵群众纷  相似文献   

17.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古坑木防腐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模拟试验和现场试验,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古坑木的保护方法进行了研究,找到了一种较适合于古铜矿遗址使用的古坑木保护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卢家垴冶炼遗址位于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区西边的株林村一座矮丘上,2012年11月首次对遗址北部暴露的一处冶炼炉子等进行了抢救发掘,发现了一批汉代、晚唐至宋代、明清时期遗存,尤其是发现的汉代冶炼炉及工作场地、工棚等辅助设施弥足珍贵,这为研究铜绿山古代冶炼发展水平和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考古》2008,(9)
1989年3月,宜城市蒋湾村砖窑厂在取土场内挖出了10余件古代青铜器。宜城市博物馆闻讯后,立即赴现场调查,并将出土的青铜器全部征集。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出土情况砖窑厂位于宜城市南偏东约15公里处  相似文献   

20.
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复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八十年来复原候风地动仪的经过地震学是近百年来兴起的一门科学,是属于固体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如果探寻这门科学的发展历史,必然了解到中国古代在地震学上是有很多供献的。我国不仅在历史文献中保存了丰富的地震记录,特别是地震仪的发明,就早于欧洲一千七百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