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0年8月,我在朋友的劝告下,决定东渡日本,暂时避避风头.临行前,我和冯雪峰说,想请鲁迅先生题几个字作纪念.随后我便去了日本,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到1932年4月初,雪峰给我送来了鲁迅先生题赠给我的一首诗: 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 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 松泉先生属 鲁迅 我高兴地接过鲁迅先生的题字,当即送到裱画店去装裱成一幅单条.先生这首诗,我的理解是借我的日本之行,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相似文献   

2.
张贯三先生与其藏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贯三先生是近代山西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藏书家。小时候,我几次得瞻老人丰采,并见过他那富甲三晋的藏书。因先生是先父最尊崇的恩师,所以,我幼时的心目中就矗立起他老人家的高大形象。年长后,闻先生生平治学事渐多,又稍诵其诗文,知先父之心仰先生盖有自也。光阴荏苒,一晃过去了几十年,连先生的弟子也多已作古,而撰忆先生的文章却甚寥寥,有感于此,我拟就所闻而述之,以了多年的宿愿。自知矮人观场,难述先生于万一,而又不甘  相似文献   

3.
张其凡 《史学集刊》2008,(3):121-123
一、缘起 1935年至1936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二、三分册,刊出陈乐素先生大作<三朝北盟会编考>,约16万字,考订<三朝北盟会编>一书甚详.此篇大作成为陈乐素先生的代表作,迄今享誉宋史学界.此篇长文后收入先生的论文集<求是集>第一集,1986年5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如今,遑论<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即或是<求是集>第一集,也已难觅到了.  相似文献   

4.
嘉业藏书楼是在民国十年左右落成的,那时我因同乡世交的关系,受到主人刘翰怡先生的聘请,担任书楼主任的职务,经过八年才辞去的.在此以前.我是毕业于杭州法政学校政治经济科,对古书本来是门外汉,因为那时我年富力强,所以有勇气敢担任这工作,可以说从工作中得到古书的一切知识.在此以前,没有什么对古书的知识,一切都是自学得到的.那时我年令是三十岁.  相似文献   

5.
沈祖安 《古今谈》2002,(3):28-33
任天先生逝世前半小时,我闻讯从上海赶回杭州。那时他刚从昏迷中苏醒过来,虽声息渐微,但是思维仍清晰。家人都已到齐,我是唯一的“外人”。四十年的亦师亦友,我能赶回来送终,既是我的灵犀一点,想必亦是他本人所希望的。他本来病目,此刻眼神已散,但犹能听得见我的呼唤。  相似文献   

6.
正吴调公(1914—2000)先生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笔者有幸与之共事三十年。如今调公先生已逝世十余载,但往昔交往的情景依然令人难忘。调公先生曾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夙仰硕学,兼以交亲"(1987.4),我在为一位弟子的博士论文作的序中则说"调公先生为学界前辈,我经常登门向他请教,他亦不时光临舍间谈学,相处甚洽"(2000.7)。调公先生说在下"硕学"显为过誉,"交亲"倒是真切,而"亲"则为不断交往所聚成。  相似文献   

7.
<正> 近读文物出版社1983年影印《千唐志斋藏志》,见其图版说明谬阙甚夥,令人扼腕。此前已有张忱石、王京阳二位先生分别撰文多所摘瑕。兹于张、王二文已发明者外,谨择其地名谬误举例订正。  相似文献   

8.
李存 《文史月刊》2009,(12):22-28
一、意外地加入了红卫兵 16岁那年(1966年),我想加入红卫兵,那年我读初三。我的一位堂叔当时是村团支部书记,劝我争取加入共青团组织,我说:“共青团那算个甚,快涣散了。如今要紧的是‘入红’,‘入红’能见到毛主席。”  相似文献   

9.
1926年夏,我赴北京求学。未动身前,父亲和母舅一再嘱咐,要我途经上海时,一定去看他们的老友上海的龙积之和杭州的汪千仞。因为他们二人与我母舅是同科举人,汪千仞先生又和我母舅、父亲一同在广雅书院求学,交谊甚密。但自民国以后,他们始终没有再会面。所以借我此行,代表怀念之意。因此,我到上海之后,首先去拜访了龙积之先生,接着又到杭州拜访汪千仞先生。出乎意料的是竟以  相似文献   

10.
《徐王子钟》见《金石录》和于省晋先生所编的《商周金文录》.郭沫若先生认为此器乃“僞刻”,因此在郭著《两周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未收录此器及其铭文拓本,这件纽钟的长方环纽上饰以绚纹;钲部无枚;篆部装饰以绚纹;隧部铸有变形重叠的纹.钲间及左右鼓上铸有铭文十四行,计七十六字。铭文从钟的正面钲间起,向左转一周至正面石鼓完.铭文有的字坏笔较多,但从上下文倒的关系及残字的笔划大致与推得全部铭文如下: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杭州章太炎先生纪念馆查询资料时,发现一些章太炎先生及其夫人汤国梨与他们的女婿龚宝铨之间的通信,其中四通为各种有关章太炎的著作所失收.为方便学界使用,兹予以整理,并对信件内容略加考释.  相似文献   

12.
高天 《收藏家》2010,(2):79-86
刘益谦先生是从一开始就步入主流收藏的大家,十余年间投入资金甚大,入藏甚精。在2009年斥巨资收藏了一批顶级文物艺术品,成为中国文物与艺术品进入亿元时代的最重要的推手。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三年二月十二曰功炎先生:八日手书昨接读。春节假期间,颇有旧友见过,谈叙不倦。此一冬春尚未遇甚寒,不知届清明前后,将有拗春冷否。诗稿再读之时,若有鄙见,当遵嘱写记,或恐交白卷耳。今晨写字一幅,乞付与陈君。自观殊不满意。无论正书篆书,从未下工夫练习,偶然应命作书,陋劣固其所宜。此说当承赞许也。即请撰安  相似文献   

14.
孙旭升 《古今谈》2002,(1):23-25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人生相对短暂。物理如此,不须临流叹息。要不是母校发来函件,邀我参加“百年校庆”,我还真不会想到负笈赴金陵求学,至今已整整过去半个世纪了。老子说得好:“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接此喜讯,不禁触动我心,首先想到的就是曾经辛勤教诲过我的老师,那时候通称先生,特别是汪辟疆先生。  相似文献   

15.
李铁生先生是著名的外币专家,已编著出版十多部钱币著作。我与李先生交往已久,先生近年所出的书常惠赠与我。去年12月初在上海丝绸之路古国钱币暨丝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李先生又赠我一本《古波斯币》,并要我为此书写一篇评论。由于手头事多,有所耽搁。近闻有人已写评论。因此,写此读后感以答先生。  相似文献   

16.
褚师三忆     
正2006年11月1日,在我记忆里是一个哀恸万分的日子。就在此日,北京大学德高望重的著名教授褚斌杰先生不幸逝世。光阴荏苒,而今,褚先生离开我们已整整十年了,但是在这期间,先生的音容笑貌时时像电影似的映现于我的脑海心田,先生的人品学品亦每每温润我怀,令我感佩不已。褚先生留给我的记忆太多太深了,限于篇幅,兹就先生对我影响最大、印象最深之三事略作回忆,以聊表对恩师的追思与悼怀之情。  相似文献   

17.
我与故宫文物那志良民国十四年(1925)的元旦,我到我的老师考据家陈垣先生那里拜年。陈先生告诉我清室善后委员会正在加紧办理点查工作,需要许多人,问我愿不愿去工作,并且还劝我:"现在去参加了这个工作,等到点查完毕,可能成立一个博物院,你若是能在博物院工...  相似文献   

18.
我和平伯先生的交往并不算早,但是由于我长时间的不断晋谒与请教,我们的关系日渐加深。1953年春,我调来九三学社,开始结识平伯先生。从此,我不时到老君堂他的寓所请教。1954年平伯先生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后任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当时开展了对他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平伯先生思想甚是不通。九三学社的同志特别是他的老学长许德珩先生(“五四”前后与平伯先生在北大同学),对他十分关心,并由当时九三学社中央两位副秘书长孙承佩、李毅同志去他家看望,劝他不要有对立情绪,以免遭受更大的围攻。应当说九三学社的帮助有一定的效果,平伯先生的…  相似文献   

19.
郭学焕 《古今谈》2007,(2):60-61
1992年6月的一天,我收到了毛森先生从大洋彼岸发来的一封信。信这样写道——学焕市长先生: 森等返乡过衢,多承热情接待,亲切欢宴,感甚谢甚!我亲眼见衢州市面繁荣,到处高楼大厦,街道宽敞整洁,郊区则工程处处,烟囱林立。足见衢州工业建设、教育、经济等等,都属先进领前,令人钦佩!谨此致敬,并申谢忱!敬祝:康泰如意!  相似文献   

20.
帛书《春秋事语》与《左传》的传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末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有一种记述春秋史事及有关议论,原无书名,发表时题作《春秋事语》.这卷帛书残碎较甚,整理时由唐兰先生缀合复原,我也曾拼复一份.整理小组的释文于1977年在《文物》刊出,同时发表有张政烺先生的文章.其后,马来亚大学郑良树先生、四川师范学院徐仁甫先生等学者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