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毛泽东宪法思想的变迁是20世纪中国宪法思想变迁的一个缩影,青年毛泽东宪法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一样,也经历了改良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马克思社会主义宪法观的变迁,最终形成人民民主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新型宪法思想。这种变迁既与时代潮流一致,也是毛泽东作为伟人自觉顺应历史潮流和积极主动学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李立嘉 《沧桑》2010,(2):83-84
农民是有理性的,而且农民的理性选择是嵌入在社会经济结构之中,所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民的理性选择也在变迁之中。从最初的"生存理性选择"转向"经济理性选择"乃至更高层次的"生态理性选择"。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探究其各阶段理性选择的历史原因,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推进最高层次"生态理性"的萌发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汤勤 《神州》2012,(23):181-182,184
尽管先秦思想家们对如何实现"大同"理想有各自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主张,但他们都为描绘"大同"理想留下了耀眼的思想火花,在这个意义上,"大同"理想作为先秦诸子共同的思想基础成了先秦哲学的精髓。"大同"社会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在具体社会构造上有着明显差异,但两者在基本原则上的一致也相当明显的。理想社会模式在先秦诸子看来是经验世界的精华积聚,在柏拉图眼中则是一个来源于绝对的先验世界。在论述完善大同理想的思想历程中,先秦思想家们也陷入了两难境地,理论体系的内在矛盾逐步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刘小龙 《丝绸之路》2009,(20):84-87
草圣张芝是"一笔书"的创造者,辞赋家赵壹对汉赋的发展也做出过重要贡献,两人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赵壹《非草书》一文,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书坛风貌。本文论述了张芝能否在他的时代创造出一笔书,赵壹何以作《非草书》,当时全国"书法热"现象以及《非草书》与鸿都门事件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数年,胡适和室伏高信这两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曾就如何改善中日关系问题多次交换意见.双方都强调加强理解和说真话,并在如何认识中日关系问题的症结及怎样改善两国关系等方面不乏共识.这一讨论在当时引起了不同反响.但对话中两人都体现出明显的思想缺陷,如胡适的软弱、悲观,室伏高信则受到当时日本社会主流思潮的影响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6.
论B.T.华盛顿的妥协主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布克·T.华盛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可争议的美国黑人领袖。在内战后黑人的自由和权利都极为有限、极为脆弱,黑人生活环境举步维艰,白人种族主义势力甚嚣尘上的特定历史环境下,华盛顿提出了以调和主义、渐进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妥协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代表了当时美国黑人领导阶层,尤其是南方黑人领导阶层的主导思想。华盛顿就黑人问题提出妥协主义思想,与他个人的经历,与当时美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文化观念,与他对当时美国社会种族关系的认识、黑人情况的评估以及对黑人未来前景的计划,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华盛顿的妥协主义思想似乎比较保守,但从长远看,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比较独特。洪秀全从梁发的《劝世良言》学到基督教的教义,但他建立拜上帝教的初衷并不是单纯以宗教为目的,他是希望通过建立拜上帝教,劝人为善来达到改造清朝腐败社会的目的。由于洪秀全的宗教思想比较独特,拜上帝教的教义也比较独特,它带有许多政治色彩和改造社会的内容,而随着洪秀全思想的发展和拜上帝教的社会作用的不同,教义的内容也是有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葛明宇 《神州》2012,(23):28+30-28,30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观念,所谓"无为",是指不受强制力量控制的状态下,通过"无为"的途径和方法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老子身处乱世,通对反思历史和剖析当时社会状况提出的"无为"主张,对当今农业遗产开发活动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力华  许红娜 《神州》2010,(9):44-44
"游尧山、拜大佛、泡温泉"是很多慕名前往鲁山避暑游客的"清凉"选择,鲁山县也因此闻名全国。然而近日,记者却接到不少游客的投诉电话,说在鲁山县向阳路路西的公共厕所存在乱收费现象。8月5日,记者以暗访身份走访该公厕,公厕工作人员不仅不配合,还以"鲁山县是贫困县,收点钱是应该的,这已经承包给私人"等话语搪塞记者。  相似文献   

10.
杨朱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孟子称其学说言盈天下,在当时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力,而对杨朱学说继承的则是詹何、子华子、巫马子、孟孙阳等人。他们对杨朱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继承。杨朱思想的兴衰原因除其本身学说之特点相关外,与当时社会之基本状况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宋代主流意识支配下的战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以来,重视武备和积极御边始终是传统政治中的主流意识,至宋代则发生明显转变。在崇文抑武统治方针的推动下,宋代统治集团逐渐形成以和止战的应对边患的策略,在精神上对边防战争产生了怀疑和抵触。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既与宋代统治者推行的路线方针有关,也与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有着深刻关联。宋代主流意识支配下的战争观成为宋朝时代特征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吴彤 《史学集刊》2020,(6):63-72
1843年,洪秀全吸收基督教传教书籍《劝世良言》的内容,结合自己1837年的梦境,创立了拜上帝教。拜上帝教创立时的教义包括:上帝是唯一真神,人人都应当只敬拜上帝,不应敬拜其他任何神灵;远古时期中国人与西洋人一样是只敬拜上帝的,但后来中国人走上错误的道路,不再敬拜上帝,而是敬拜其他各种神灵;上帝派洪秀全做救世主,教导中国人重新敬拜上帝。拜上帝教之所以能够出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基督教当时在中国的少许传播,二是中国社会比较宽松的宗教环境,三是洪秀全个人特有的个性。初创时的拜上帝教是没有政治性的单纯的宗教,其教义实际上都是洪秀全的真实思想。  相似文献   

13.
溪音 《文史天地》2003,(5):64-64
古代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上,脚掌向后向外。他们在接待宾客过程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周礼·春宫·太祝》言:“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在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所谓“稽首”,就是人跪下后,双手着地,磕头及土,再停留一段时间,此系拜礼中之最重者,一般…  相似文献   

14.
白建军 《沧桑》2013,(3):206-207
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古代的文论、画论、乐论里,有丰富的美学思想的资料,一些文人笔记和艺人的心得,虽则片言只语,也偶然可以发现精深的美学见解。"其实何止是这些呢?从南北朝时期起在我们国家境内开始大规模的精美的佛教石刻造像就已经很清晰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价值取向,有着极为深刻的审美思想。天龙山石窟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一颗明珠自然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15.
张敏 《沧桑》2009,(2):147-148
戴震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堪称清代思想吏上的一座高峰。人性思想是其晚期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人道源于性,而性源于天道;性之实体乃血气心知;欲、情、知三者,乃血气心知之自然。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展现了戴震人性思想的全貌,对其与居当时主流地位的宋明理学的交锋及其意义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6.
张红欣 《神州》2012,(25):5-5
杜甫的雨诗饱含各种喜悦、愁苦之情,体现了诗人关注民生和社会现实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用现实主义的雨诗记录了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民百姓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为百姓立言、以民为本的思想意识;同时诗人将政治、仁德等人的作为方面与上天相联系,体现诗人深受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宋丽娟 《沧桑》2010,(3):243-244
平安末期鸭长明(1155~1216)所著的《方丈记》与《徒然草》《枕草子》,并称日本随笔文学的"三璧",作品中流露出的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思想以及作者独特的看法都是值得后人思考、引荐和学习的。本文主要从《方丈记》入手,分析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及人生观,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五族共和"思想是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初期提出的解决当时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五族共和"思想作为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其中无疑带有时代的进步性,但同时也具有历史的局限性。深入研究"五族共和"思想的时代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对于我国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无疑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汉末年刘向校书,是一次长达二十多年的群体性的工作。从搜集到整理书籍,他们作了大量细致的校雠工作。后世乃至今日所见之古书,很多是当时整理的成果。他们整理时是有明确指导思想的,即当时“主流”思潮———儒家的思想。所以,这次大整理,既有保存之功,也有删改之嫌;既为后世研究传统文化保存了大量资料,也理所当然地引发出后世的一些辨伪、辨疑工作。  相似文献   

20.
史卫 《文史博览》2014,(3):56-57
习近平总书记曾撰文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 "空谈误国"一词来自于"清谈误国",这个成语说的是以王衍为代表的西晋名士崇尚虚无、空谈名理、无心国事、终致亡国的故事。将亡国之咎归诸清谈,既是当时士人痛定思痛的自责和反省,也是后人评说这段历史的共识,只是糟蹋了清谈这样一个词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