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宝麟 《历史研究》2012,(2):83-100,191
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在南京建校,经费完全由江苏省截留的"国税"承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东南大学改组为国立中央大学。与此同时,南京政府对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进行重新划分,直接影响中央大学教育经费的来源。各方围绕该校经费的来源和数额问题展开旷日持久的博弈。直到1932年8月,中央大学经费完全由中央财政承担,学校完成教育经费层面上的"再国立化"。抗战前中央大学经费问题的演变,透视出近代中国大学"国立"的政治经济蕴含,以及国民党治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框架中,政治与学术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央大学在抗战之初从南京成功迁至重庆,成为全国内迁最为彻底和成功的高校,为学校的重建和发展积蓄了力量。由于校长罗家伦本人的特殊政治身份和人际网络,中央大学迁校的决策过程反映了国立大学、教育部与蒋介石以及国民党中央核心层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中大的迁校过程也蕴涵了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与四川省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央大学内迁重庆后开始着力于重建教学与研究体系,稳定校园正常秩序,并调动师生的"抗战精神"。在这一过程中,中央大学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战时背景使得国家的教育政策在中央大学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与体现。  相似文献   

3.
<正>《田中角荣与战后日本政治》,张跃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版,35.5万字。该书以中国人的视角,运用许多第一手材料,借鉴多学科的方法,综合分析和研究了战后日本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田中角荣。该书分四个阶段,即青年政治家、实力政治家、总理大臣和"幕后将军",介绍了田中角荣的政治轨迹,探讨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成败得失,以及田中个人政治特质和战后日本政治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关联。该书认为,田中的政治风格与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的适应与否,在很大程  相似文献   

4.
刘裕黑 《南方文物》2006,(3):140-141
江西省高安市有两处风景名胜点,即吴有训科教馆和大观楼。科教馆里陈列有吴有训的“博士匾”。大观楼有“状元台”,“状元台”与“博士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状元台”究竟为何物,这还得从头说起:吴有训还在六七岁时,他的父母请了一位私塾先生吴起瑞专门教吴有训读“三字经  相似文献   

5.
抗战后期,国共关系与政治改革问题同是政局的关键环节。"行宪"与"剿共"在蒋介石的政治考量中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蒋在酝酿"剿共"的同时,也在积极布置行宪事宜。从言论和实际动作来看,蒋对宪政的态度在抗战收尾阶段发生了重大转变,由消极变为积极,行宪问题在国民党六大上正式形成党内决策。蒋的行宪决策,是在宪政运动的推动、中共的政治竞争、权力合法化追求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推出的。行宪决策的推出,成为抗战后时局演变的关键因素。针对宪政这一问题,错综复杂的政治纠葛随后展开。  相似文献   

6.
张经建 《史学月刊》2007,1(9):80-83
战后,日本通过《日本国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三权分立之原则和形式,但由于世界范围内的趋势、日本政体的问题和自民党的"一党独大"等原因,遂造成三权失衡即行政权急剧膨胀和立法权与司法权遭到严重削弱诸问题。  相似文献   

7.
成田龙一的《近现代日本史与历史学》是一部着重回顾与梳理了战后日本史学界有关近现代日本史研究状况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将战后近现代日本史研究分为"战后历史学"、"民众史研究"和"社会史研究"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研究范式、代表性著述和主要观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该书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战后日本史学界的近现代日本史研究的主要状况,对解读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述和把握近现代日本史的一些基本问题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苏美两国都有在战后进行经济合作的构想,并为此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但由于双方对经济合作的考虑各异,特别是由于两国矛盾的发展,罗斯福政府关于战后苏美经济合作的构想没能实现.受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杜鲁门政府逐步把向苏联提供经济援助同美国的国家安全联系起来,不仅没有满足苏联方面提出的货款要求,而且还关闭了美国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自由贸易的大门.苏联拒绝参加马歇尔援助计划标志着战后初期苏美经济合作尝试的失败.此后,两国矛盾进一步加剧."莫洛托夫计划"的实施和"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建立揭开了东西方经济冷战的序幕.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美国战后对德政策与德国分裂的关系。作者认为,美国为实现世界霸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在进行时就制定了与苏联合作,严厉处置战后德国的政策。由于美国战后推行政治上谋求霸权,经济上渗透扩张,意识形态上强烈反共的三位一体的对外政策,美苏政治军事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统一德国的努力失败,终于造成德国的分裂局面。德国的分裂就是美国这一政策在德国实行的结果。各国人民只有团结反霸,反对军国主义复活,保卫世界和平,才能防止德国这类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确立“经济立国”的国家目标,避免涉及国际间的政治事务,在对外关系中回避有争执的问题。这是以吉田茂为首的日本政治领袖为适应战后国际秩序而选择的机会主义道路。冷战结构下的国际政治使日本能够在依赖美国保障其安全的同时保持国际间自由贸易的秩序,任由日本实施经济第一主义的对外政策。本文试图考察战后日本宪法第九条“放弃战争”条款的制定和吉田茂在日本重整军备和建立多边军事安全体系问题上的外交政策和活动,揭示吉田茂在战后对美外交(1946~1954)中通过对《日本国宪法》第九条“放弃战争”条款…  相似文献   

11.
刘杰 《史学月刊》2005,3(2):57-63
共识政治是战后英国政党政治史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成因不止一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导致英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中产阶级迅速崛起 ,并由此导致轮流上台执政的两党领导集团阶级属性的趋同 ,此为共识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凯恩斯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共识政治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推动力。英国议会民主的宪政体制则是战后共识政治产生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议会政治下的国会选举通常会透露出社会政治意识的走向。战后的日本议会政治,是在战前议会政治基础之上植入美国式民主政治理念,以英国式民主政治为范本确立起来的。而1949年1月日本国会大选,则可以看成是战后日本议会政治由英国式民主政治模式转为日本式民主政治的标志性选举。藉助这次选举,保守性质的政党开始确立优势地位、派阀政治出现、中间政治意识失势等战后日本社会政治诸多特征都呈现出来。研究1949年1月的日本大选,对于把握战后日本保守政治体制的形成和日本社会政治意识的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11月21日,由日本华人教授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蒋介石研究群合办的纪念战后70周年"从战争、对立到和平——来自历史研究第一线的声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千叶商科大学(日本千叶县市川市)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此次会议邀请了来自日本的爱知大学、千叶商科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法政大学、骏河台大学、大东文化大学、冈山大学、横滨国立大学、福井县立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信  相似文献   

14.
熊永 《历史研究》2020,(1):68-91
秦始皇以遗诏方式解决继承人问题,是郡县制王朝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出土、传世两类文献所见迥异,令这一悬案莫衷一是。事实上,秦王朝嗣君问题的背后隐伏着封建郡县之争这一重要历史线索。秦王政即位后,着意废置封区,推行纯粹的郡县制。统一之后,朝廷正式确定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的方式安置诸子功臣。此举有悖于秦国百余年来的政治传统,引起高级军功集团的不满,并波及文化领域。朝廷军政文化精英因此在战后国家事业的展开过程中,制造了一系列反郡县事件,造成始皇帝对嗣君选择的犹豫不定。由此考之,扶苏并非始皇帝属意的嗣君人选,胡亥即位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黄平 《人文地理》1996,11(2):51
本文在简要回顾二战前西方地缘政治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介绍了"多极世界"模式,地缘经济学,文明冲突论等战后及冷战后西方地缘政治理论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学说。分析评价了它们产生的思想基础,历史背景及发展特征,并预测了今后西方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既已被认定负有"集体罪责","德国恐惧症"在欧洲国家蔓延。对此,战后"德国人民犯了什么错"在德国社会引起热议。但"铭记历史、吸取教训"深刻地影响了德国与奥地利的政治运作方式,尽管许多德国人和奥地利人也受到创伤,但却无法谈论。在20世纪50年代,西德人与奥地利人仍然避免讨论希特勒,东德则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共产主义者,当年一直在与"法西斯主义者"作斗争。冷战结束与德国再统一之后,战后难民处理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消散,填充记忆、创造概念并解释过去,成为政治家利用历史赢得未来的关键。对于德国年轻人来说,希特勒已经属于遥远的过去。所有的中东欧国家在2004年至2013年间陆续加入欧盟,再加上若干次政治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怀旧情绪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7.
因战后国民政府对全国各省分批豁免赋税和"二五减租"一年的政策未能真正在包括四川在内的大部分地区践行,随着局势的变化,1949年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决定在四川省实施永久性的"农地减租"。在农复会的补助之下四川省开始实施减租,并选定了华西实验区在内的五个行政区为重点实施区域,期间取得了一定成果。在这次减租中国家与乡建社团的配合得到了较好的展现,同时,通观整个战后减租活动,也可以从中看出国民政府在战后减租问题上的坚持与无奈。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大部分领土在北纬49度线(部分东部沿湖地区在北纬41度线)以上的国家,加拿大自1867年建国以来长期认为没有必要关注地理上如此遥远的亚洲国家以及亚洲事务。但二战后,作为战后硕果仅存的西方富裕国家之一,加拿大积极参与了英联邦主导下的"科伦波计划",援助南亚及东南亚国家的战后重建,并成功地塑造了加拿大"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国家"的海外形象。如此的海外成就和国家威望,增强了加拿大在亚洲事务上的参与积极性,甚至在某些低政治领域,加拿大也表达了其承担倡导者和领导者的意愿。  相似文献   

19.
东北问题与四平决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问题是战后中国政局中一个相对独立、甚为特殊的问题 ,其独立性和特殊性 ,造成东北问题处于一种既不停战、又不谈判、且又无人能够出面调停的局面。苏军撤离后 ,东北问题必然失控。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之后 ,国共两党在政协宪草原则和东北问题上形成两个矛盾焦点 ,双方都需要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 ,以将政局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控制下。四平决战正是在这种政治的直接要求下爆发的。四平之役是国共战争史上一次特殊的战例 ,即通过局部性的军事决战方式 ,体现全局性的政治决战意图  相似文献   

20.
抗战胜利后,以国共以外第三大党自居的中国民主同盟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怎样制定宪法,政府应有哪些职责和权限,如何实行政党政治等问题,系统阐述了"把中国造成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思想,提出了民主建国的基本纲领和解决时局的政治主张,要求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迅速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使中国走上民主宪政的轨道。民盟阐述的战后民主建国思想,基本上被1946年初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所通过的各项协议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