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年初,蒋介石因约法问题同胡汉民发生冲突,再度引起国民党的分裂,形成宁粤对峙。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迫使双方不得不由对峙走向和解,并最终导致蒋介石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下野。但仅仅六周后,蒋氏又重返中枢。党内各派势力特别是最高领导层内部,从胡汉民、汪精卫合作反蒋,再到蒋、汪联手排胡,经历了一番新的分化和重组。国民党权力变迁的内在因素纷繁,蒋、汪、胡势力相互杯葛、妥协的心态各异。  相似文献   

2.
陈济棠(1890—1954),字伯南,广东城防(今属广西)人。1929年他乘广东军政首脑李济深与蒋介石矛盾无法调和之机,取代李济深,独揽广东大权直至1936年下野,达八年之久。本文谨就陈蒋矛盾进行初探。一、第一次领衔反蒋1930年4—11月,蒋与冯、阎的中原大战以蒋获胜告终。蒋介石踌躇满志,企图乘机建立其个人独裁统治,宣布于次年5月5日召开国民会议,制定约法,选举总统。但他的制定“约法”主张遭到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国民党元老、立法院长胡汉民的坚决反对,“约法之争”成为蒋、胡彻底决裂的导火线。1931年2月28日晚,蒋以晚宴为名,将胡骗到国民党中央党部扣押并软禁于南京郊区的汤山。胡被扣后,不甘屈服,立即秘密传信给  相似文献   

3.
罗敏 《近代史研究》2007,14(5):59-78
本文主要利用新近出版的《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辅以相关档案、报刊资料,尝试跳脱已有研究循单一线索演进的模式,通过还原国民党四届五中全会前后胡汉民及其周围相关人群的活动轨迹,呈现西南内部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环境,揭示胡汉民等人在尴尬境遇下的矛盾心情。1934年年中,为应对西南的被动局面,胡汉民欲于"矛盾政策"中找寻出路。既欲从军事上攻蒋,同时又注重与蒋交涉;既欲倒蒋以抗日,又思假日以倒蒋。"内忧"(对实力派而言)相煎益急,"外患"(对蒋介石而言)又侵逼不已。胡汉民于重重矛盾环绕纠缠中,身不由己。无奈之中,胡欲借五全大会召开之机,"从党找办法","以党取攻势"。未料,"自行开会"之举,锋芒所向,未曾伤及中央,却几令西南"散伙"。这一情形应是西南反蒋"表象"背后的真实底蕴。  相似文献   

4.
吴铁城关于西南政局及实力派倒蒋活动密电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胡失和后,胡汉民偏居香港,联络西南实力派暗策倒蒋。此组密电反映胡汉民与陈济棠、白崇禧等人之间的意见分合、时和时离情形以及各派对反蒋、剿共、抗日、闽变等等之态度。时吴铁城任上海市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  相似文献   

5.
在蒋胡合作之初,蒋介石尚需要借助胡汉民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和影响,增强他排除异己力量时的政治筹码,以此显示南京中央的合法性.为此,他对胡表示尊重.不料胡在约法问题上对蒋寸步不让,而且据CC派往各地党部特务的调查,支持胡的人还相当多.1931初国民党各省区改选,“结果,胡汉民系占优势”.陈立夫就曾回忆道:“胡先生的势力很大,只要党能控制局面,他是党的领袖,就能保有很大的势力.”  相似文献   

6.
2003年9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读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以下简称《人际关系与政治》)一书。这是由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红民教授撰写的一部学术专著,是作者继《胡汉民》之后,又一部研究胡汉民的上乘之作。众所周知,胡汉民在中华民国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早年追随孙中山,一直致力于革命活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常会主席、立法院院长等重要职务。“约法”之争后,他以西南为后方,联合各反蒋势力,组织“新国民党”,进行“倒蒋”…  相似文献   

7.
1931年,蒋介石因围绕“约法”的政见之争,不顾舆论,不计后果,将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先是拘禁于总司令部蒋自己的官邸,继则囚禁于南京郊外汤山俱乐部,再则先后幽禁于双龙巷胡的寓所及香铺营孔祥熙宅第,时间长达半年以上。胡汉民此次被囚,是民国史上各方瞩目、反响强烈的重大事件。有的民国史著作对此事件经过的记述未免简略,且词多含糊,看过之后,没有真切、详实之感,留不下,清晰、深刻印象。 胡汉民此次被囚之前,任职国府委员。立法院院长。时邵元冲任立法院副院长,是胡的副手,且是胡氏被拘的目击者、见证人。胡被拘期间,…  相似文献   

8.
1935年国民党内的倒汪迎胡暗潮——读台湾所藏胡汉民旅欧期间往来电报杨天石1931年2月,蒋介石软禁胡汉民,自此,出现宁、粤分裂局面。同年,发生“九·一八”事变,蒋介石被迫释放胡汉民。不久,胡汉民定居香港,领导以两广等省地方当局为代表的“西南派”,秘...  相似文献   

9.
宁粤对峙与蒋介石的第二次下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31 年,蒋介石扣押胡汉民,引发反蒋派南下广州另立政府,形成宁粤对峙局面.蒋介石为了化解反蒋派的攻击,采取了一系列善后措施,谋求宁粤合作,终因粤方坚持反蒋立场,使蒋氏的各种措施无补于事,不得不第二次下野.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宁粤趋向合作.10月13日胡汉民被蒋介石从汤山释放.11月间,宁粤双方分别召开“四全大会”.随着蒋介石下野,粤方宣告取消广州的国民政府,同时成立西南两机关——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西南执行部和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维持一个半独立的反蒋局面.该两机关名义上是由胡汉民“挑大旗”,实权系于陈济棠手中.虽然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首脑也是该两机关的主要成员,但其  相似文献   

11.
30年代初期国民党内部的反蒋抗日潮流——读台湾所藏胡汉民资料之一杨天石1991年,我曾根据美国哈佛燕京学社所藏档案写过一篇题为《胡汉民的军事倒蒋密谋及蒋胡和解》①的文章,阐发本世纪30年代,胡汉民数度密谋以军事行动推倒南京国民政府的事实。1996年,...  相似文献   

12.
冬石 《民国档案》2006,(3):143-143
由陈红民教授辑注的《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哈佛燕京图书馆学术丛书第四种),共十五册,近期已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胡汉民(1879—1936)是民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曾在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内担任重要职务。胡汉民逝世于1936年,其女儿胡木兰历尽千辛,保存了他晚年的大量资  相似文献   

13.
1929年4月桂系在蒋桂战争中失败后回踞广西,先一年冬东北的张学良也易帜,加上冯玉祥、阎锡山以及川、滇、黔、粤各方的军阀一时还不敢有所异动,因而蒋介石政权暂时出现了一种表面上统一的假象。蒋介石正在志得意满时,孰料驻湖北宜昌一带的张发奎部第四师突然于是年秋树起反蒋旗帜,孤军南下, 直驱广东;虽未得手撤入广西,但与桂系重新合作,拥有相当实力,成为蒋介石政权的西南大患。张发奎发难后,汪精卫迅速由法国回至香港策动各方反蒋,于是先后有冯(玉祥)蒋之战,唐(生  相似文献   

14.
1928─1931年的胡汉民席富群胡汉民继1927年与蒋介石合作进行反共清党之后,1928-1931再次与蒋联手。其间,胡汉民以其在党内的特殊地位,主持党政,对各地方实力派的反蒋活动口诛笔伐,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使国民党中央政权的统治合法化。但由于胡汉...  相似文献   

15.
金以林 《民国档案》2007,8(1):117-125
自1927年宁汉分裂到1931年宁粤对峙的数年间,国民党内爆发了数次反蒋战争,陈铭枢都以自身实力鼎力拥护蒋介石,成为非蒋嫡系的地方实力派中独一无二的挺蒋劲旅。特别是在宁粤对峙期间,国民党内粤籍领袖几乎全部投入反蒋阵营,唯有陈铭枢率领的这支以粤人为主的第十九路军,公开支持蒋介石,助蒋稳定权力,立下汗马功劳。以往对陈铭枢的研究多集中在福建事变的反蒋活动,而缺少对此前陈氏政治活动的探讨,即使在他个人回忆录中对此也语焉不详。本文主要依靠档案文献,力图重现此段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6.
“新国民党”在海外的活动:1932—1936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民 《民国档案》2002,3(1):64-73
1932年,胡汉民、邹鲁等人组建成“新国民党”,以“抗日”、“反蒋”、“剿共”为主张,以广东为依托,主要从事反对蒋介石与南京国民党中央的活动。关于“新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与基本活动,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胡汉民往来函电稿”(以下简称“往来函电稿”)显示,  相似文献   

17.
陈红民 《安徽史学》2003,28(6):34-40
“新国民党”是1930年代初期胡汉民等人在国民党内建立的以“抗日”、“反蒋”、“剿共”为主张的政治团体。本作已以藏于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的“胡汉民往来函电稿”为基本史料,对“新国民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为系列论之一。它重点探讨“新国民党”在北方的活动,内容包括:“新国民党”在北方的主要成员及其以天津为中心的基本活动;地方实力派(冯玉祥、方振武等)与“新国民党”的关系;并对北方“新国民党”活动的局限性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蒋介石应对两广六一事变大体上有一整套方针与步骤。事变初露端倪时,蒋静观其变。针对两粤之军事部署以防备为主,取监视与待机方针,欲利用两广之争和广东内部的文武内讧,以政治方式和平解决。事变爆发后,蒋为拆分粤桂,先专对粤。广东问题解决后,冒险撤换李宗仁、白崇禧。借口李、白抗命不服,趁机派兵入粤。待中央军转至西江布防后,开始对桂谋求和平解决。蒋处置两广之方针与步骤虽无明显之失算,为两广问题得以和平解决之关键,但其所运用之手段没有超出中国传统政治术之羁縻反侧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走向"团结"——国民党五全大会前后的蒋介石与西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象征着国民党在国难危急关头走向"团结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本文将以最新公布的<蒋介石日记>,辅以其他相关当事人的日记、信函,结合当时的舆论,通过还原国民党五全大会前后西南与中央间走向"团结"的过程,力图揭示"团结"表象背后的武力威慑、派系纠葛与权谋运用.1934年底,蒋借红军西撤之机,入黔、拉滇以制粤桂.在战略上居于主动地位前提下,蒋欲借五全大会召开之机,通过"党权"的让步与妥协,促成西南与中央间的"复合".然而,因双方在实际利害面前各不相让,加之心理上的壁垒森严,这一形式上的"团结"并未增进双方实质上之凝聚力.中央与西南间之"团结"仅昙花一现,很快又重回到武力解决的旧轨.  相似文献   

20.
金以林 《近代史研究》2004,3(1):193-237
在1931年因蒋介石扣押胡汉民引起的宁粤对峙事件中,国民党内反蒋势力结成空前未有的大联盟.因此,蒋介石也一改以往武力镇压为主的做法,而始终力求通过政治手段解决.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外侮和全国人民要求一致对外的呼声,宁粤双方被迫和解,在上海召开和谈会议.和谈期间,蒋介石利用所掌握的政治资源,最大限度地稳定了自己的权力结构,并不断地分化各派反蒋势力的联盟.上海和谈是宁粤对峙事件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此前后国民党内各政治派系又经历了一次新的分化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