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0年7月,江苏常州市电讯器材厂建造住房时,出土一方铜铸官印。铜印通高3.8厘米。印略呈长方形,长5.3、宽5、厚1.2厘米。板纽委角,素面无孔,高2.6、厚1.3厘米(图一)。印面阳文篆书"方山县酒税务朱记"(图二)。印背纽两侧自右至左分两行浅刻阴文楷书"崇宁三年四月少府监铸"。"方山县"历史上有二处:一在今江苏省六合县东仪征县之西。《隋书·地理志》载:"开皇四年(584年)改尉氏曰六合,  相似文献   

2.
自1988年以来,《安徽建省考》(刊《安徽史学》1989年第3期)的作者先后撰写了几篇论文,否定传统的康熙六年(1667)江南分省(即苏、皖建省)说,力主乾隆二十五年(1760)江南分省。其主要论点和论据是:1、康熙六年说“只有年分,没有月、日,没有交待持论的凭据,不具备一个科学判断所必具的要素。”2、清初作为地方一级政区构“省”和“布政使司”,是两个  相似文献   

3.
昼锦堂记碑     
昼锦堂记碑红梅昼锦堂记碑,现立于安阳市东南营街韩倚词西庑内。原碑刻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三月十三日,不知何时毁于没地。元至元年间重刻。碑为圆首,通高273、宽121、厚27厘米。揩书18行,行39字。邵必篆额“昼锦堂记”四字,欧阳修撰文,蔡襄书...  相似文献   

4.
战国古玺考释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仑阝)氏”大陶玺(图一) 此玺曾经桐乡冯汝阶宝商君残戟室收藏,任熹《汉瓦砚斋古印丛》著录。方形鼻纽,通高6.1厘米,宽8.4厘米,长8.1厘米。阴文“(仑阝)氏”二字,为战国玺印字形最大者。故宫博物院藏有战国“十年仑氏”戟。  相似文献   

5.
《文物》1964,(3)
10. 隋一唐 青瓷多足大圆砚通高12.1、面徭29.1、足锂32.8厘米11. 隋一唐 兽面多足大陶砚 通高12.9、面径2l、足径33.7厘米]二j:l 隋 陶砚 通高3.8、长17.9、 宽13.7、深2厘米12:2隋 陶砚底13:l 唐 陶砚(洛阳出土) 通高3.8、 13:2 唐 陶砚底 宽9.6、长14.4、深1.7厘米砚史资料(  相似文献   

6.
1989年10月,华蓥市高兴镇谭家桥村农民吴启全,在自己的屋宅前取土制砖时,距地表约1米深处发现古代铜印一方,现由华蓥市文物管理所征集收藏。铜印为方形,上下边长为5.7厘米、左右边长为5.5厘米,通高3.2厘米,印纽高1.7、宽2.7、厚1.1厘米。印身厚1.5厘米。铜印重290克。印背右上角和左下角均刻阴文一“上”字,印文为“冯氏图书之记”六  相似文献   

7.
庐山文物部门于50年代初征集到清代安徽省“绩谿县儒学记”铜印一枚.该印系清代乾隆时期朝庭颁给谿县儒学使用的印记.也是目前存世不多而保存较好的县级儒学使用的印记.现藏庐山博物馆.此印由黄铜铸造.通高11厘米,其中钮高9.1厘米,为直钮.印边长8.5、边宽5.4、厚1.9厘米.印文右为“绩谿县儒学  相似文献   

8.
<正>在莆田元妙观三清殿东厢庭院碑园内,有一方宋绍兴八年(1138)勒石的《祥应庙记》石碑(图一),是研究我国宋代对外交通贸易和地方史等的重要实物史料。该碑为灰砾岩质地,色墨黑。通高140、宽87厘米。碑额隶书,碑文楷书。全碑计34行,满行63字,全文计1876字,除13字磨损无存和16字略损外,余完好无缺,清晰可辨。现将碑文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9.
新安县文化馆收藏一方金代印章。印章为铜质,钮呈锑形,环肩。通高4.9厘米,重415克。印面为正方形,边长4.5厘米。阳文,九叠篆书。铭文为“麻谷镇商酒务记。”钮两侧刻有“正隆二年五月,内少府监造”(见图)。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麻谷镇,金置,今缺,当在山西代县境内。”“正隆二年”即金海陵王完颜亮的年号(公元一一五七年)。  相似文献   

10.
1997年9月,在南昌市民德路八一公园门口下水道改造时发现一块碑石。南昌市博物馆闻讯后,即派人前往勘察,现已将碑石移至馆内收藏。碑为青石质,上方残缺,文字残损。高166厘米,宽115.5厘米,厚15.5厘米。碑记文字为馆阁体,竖书阴刻。文、款计19行,满行31字,凡484宇。撰文者江西布政使彭家屏,书丹者沈志祖。碑文记载乾隆十三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为贡院增浚井、植树一事。碑记全文在乾隆五十四年(南昌府志》有载,故石碑残缺文字可补全,兹录碑文于下(括号内为石碑残缺之文字):(乾隆九年),岁属甲子。为国家景运,无疆百年。…  相似文献   

11.
1991年3月4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发现一枚宋代官印。印为铜质,直柄纽,体呈青黄色。印面长5.5、宽5.1厘米;边高1.6、通高4.5厘米。印面铸有篆体朱文,为“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十二字(图一),其中“兵”字已撞损。  相似文献   

12.
三原县博物馆现藏有一通北周天和四年(569年)的造像碑,质地为石灰岩整呈呈有收分的方柱体,仅一面有造像,通高62、上宽16.5、下宽17.5、上厚15、下厚17.5厘米。  相似文献   

13.
云南永善县发现清土司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善县档案馆藏有清政府颁发给土司的铜印1方。此印铜质,方形,印边长7.4、印体厚1.8厘米。带纽,纽为圆柱形柄,高11.8厘米,上窄下宽(图一)。印为阔边朱文,印面刻“阿兴土千户印”,满汉文对照(图二)。有刻款:“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  相似文献   

14.
河南登封少林寺,现存历代碑刻数百方,其中有两方金代碑刻,人多疏记,兹略记之。少林寺西北1公里初祖庵,现存大殿为宋代建筑,殿后面壁庵内壁,镶嵌金代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刻石两件,一为《重修面壁庵记》,高48、宽107厘米,48行,满行22字,李纯甫撰文,性英楷书(图一)。一为《新修雪庭西舍记》,高45、宽78厘米,32行,满行19字,李纯甫撰文,德月楷书。(图二)。二石保存完好,内容虽为两石两事,但所议论乃相关联,可谓“姊妹篇”。  相似文献   

15.
<正> 1984年,迁西县瓦房庄乡金龙口村刘长兴在挖地时,出土铜印一方,现简介如下: 此铜印高3.81厘米,略呈正方形,钮上面刻一“上”字。钮高2.5厘米,钮宽0.9厘米;印面长5.4厘米,宽5.3厘米。钮两边阴刻楷书“太平兴国五年七月铸”九字。(图1)印正面篆书“雄勇第十二副指挥使记”共十字。(图2)。 据《宋史兵一禁军上》记载:“雄勇旧号  相似文献   

16.
成书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汾州府志》,是地方志书中的上乘,但关于其修纂者却一直存在争议。历来认为知府孙和相修、戴震纂,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修纂者应为知府孙和相,戴震只是参订而已(《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薛愈、王志华“乾隆《汾州府志》是否戴震所纂修?”)。翻开乾隆《汾州府志》,修纂者确为知府孙和相,只是在冀宁道徐浩、郡人曹学闵、布政使朱和知府孙和相的序文中才见到戴震的名字。徐浩“汾州府志序”中记曰:更聘戴东原先生襄其事。”曹学闵“新修汾州府志序”中记曰:“复延休宁戴孝廉东原,考证古今,削笔成书。”朱“汾州…  相似文献   

17.
1984年9月,江阴县林场出土一件完整的元初铜权(见图)。 权用紫铜铸造,呈翠绿色。方钮中间有一个可系绳的方孔。权体上窄中宽,近底部有一束腰,底部呈台阶式。通高8.8厘米,钮高1.5厘米,座高7.3厘米,身宽5厘米,周宽围径15厘米,底面直径4.3厘米,净重720克(1.4市斤)比山东省沂水县发现的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重645克的铜权重75克,时代上早44年。权体正面阳铸“至元廿五年”字样,即公元1288年;正左侧面阳铸“付廿四”字样。“付廿四”是元代铜权的一种编号,以加强管理,防止伪造。  相似文献   

18.
一、《明史》卷161《况钟传附朱胜传》:朱胜“超迁江南左布政使”(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81页)。按:“江南”误。据《明史》之《职官志》及《地理志》云,明设十三布政司,其中无“江南”布政司。“江南”当作江西。《英宗实录》卷347天顺六年十二月壬午条云:朱胜知苏州,“几九载,擢江西布政使,赴任卒于道”。二、卷315《云南土司传·车里》:正统“六年,麓川宣慰思伦发叛,诏给车里信符、金牌,命合兵进剿”(第8157页)。按:正统六年,思伦发已死多时,不得如传所  相似文献   

19.
1981年贵州省博物馆在油榨街贵阳冶炼厂内征集了一通“贵州新建农林学堂记”碑。青石刻制,碑呈长方形,通高249厘米,宽95厘米,厚20厘米。两面均刻楷书。由清末贵州巡抚庞鸿书撰文。现将此碑铭文录下:贵州新建农林学堂记陆军部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常熟庞鸿书撰。班氏之志,艺文也。以为农家者流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一年山西省曲沃县曲村,在西周墓葬中发现不少青铜器,其中有一饕餮纹方鼎,四足双耳。鼎通高为25.5厘米,耳高4.5厘米,足高11厘米,腹高10厘米。口沿长19.5厘米,宽16厘米。鼎之内壁有铭文四行,共二十七字(铭文摹本见附图)。铭文清晰可释,释文为:“甲子,王易(寑)(孳)商(赏)用作父辛(阝尊)彝。在十月又二,(祖甲),曰,佳王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