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美丽富饶的潞江坝子里,有一大一小两座山。自从有这两座山,大伙就叫它“大红山”、“小红山”。这大红山和小红山,有个来历呢!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潞江坝来了一个大仙,他看到江岸西有苍松翠竹高耸入云的高黎贡山,东有气势巍巍、四季常青的横断山系,中间夹着一条奔腾咆哮的怒江,真是风景如画。大仙越看越觉得这里是神仙在的地方。他心想:要是能在潞江坝的江下游堵一道拦水坝,变成一个大湖,这美景将比天池还美,多好!  相似文献   

2.
滇西观雨屏     
天下之雨出滇西。滇西的夏天,怒江之西,莽莽苍苍,绵延百里的高黎贡山,雨多、雨急、雨暴、雨怒,且聚而为包卷天宇,笼盖大地的“屏”,形成罕见的自然奇观,雨中绝唱。这壮景,被誉为“滇西雨屏”。 今年八月,因那雨屏之诱惑,我趁回乡之机偕同作家亚笙驾车从边城保山动身往高黎贡山看雨屏。早起驱车,繁忙的320国道已是车水马龙。灰蒙蒙的细雨夹着雾气抹在车窗上,不多时,便形成一条条小水沟,雨刮器不紧不忙地上下划动。那被划成扇形的玻璃孔,成了我驾驭生命的牛耳。  相似文献   

3.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1]里,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  相似文献   

4.
腾冲县西北边境的古永公社有个傈僳族聚居的寨子,寨里的傈僳族都姓余,传说这“余”是从“鱼”演化来的。很久以前,这支傈僳族原来聚居在六库一带。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怒江边,以打猎和耕种为生,生活非常艰苦,吃的是黄鳝藤、马蹄根,穿的是野兽皮、破麻片,垫的是苦蕨叶、响铃草,住的是树杈棚、石头窝,祖祖辈辈没有住过木房。高黎贡山的雪化了又堆,堆了又化,怒  相似文献   

5.
怒江的上游,有一个名叫吉母登的怒家山寨。山寨附近的高黎贡山半山腰上,有个大溶洞,洞顶石乳倒悬,层层迭迭;洞内开阔,石壁石笋如林,极为壮观。泉水沿石壁流出,在洞内形成一股溪流。游人至此,寒可取暖,热可纳凉。当地的怒族人称它为“仙人洞”。提起仙人洞,怒江两岸的怒族人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位为民造福、可敬可爱的怒族姑娘阿茸。  相似文献   

6.
风情怒江     
小资料提示: 怒江州地处世界地理奇观──滇西纵谷区的西侧,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结合部,巨大的地质应力形成纵向几大山脉,在为碧罗雪山,中为高黎贡山.西为中缅界山的担当力卡,夹峙着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这就是著名的三江并流地区。而怒江大峡谷两侧是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相对高差达3800米被誉为世界第二的东方大峡谷.这里生活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藏族、而傈僳族的“摆时”、普米族的“塔塔”、独龙族的“膘牛”等民俗更是多姿多采.而干栏式竹楼、木楞房、石片顶房,更是令人数珍。还有那溜索、溜渡,竹桥…  相似文献   

7.
潞江坝位于云南保山市西南70公里、高黎贡山山脉和怒山山脉之间的怒江两岸、是怒江峡谷最为宽阔的一段,地势平缓,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炎热,粮食可一年三熟.并为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天然温室.近些年来,潞江坝居民在农耕和基建中不时发现“雷楔子”(傣族称“天斧”)和“龙骨”.1988年9月和1989年3月地市文物工作者两次前往调查后.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4处(图一).收集石器、陶器、动物骨牙共800多件(片).为研究怒江峡谷历史上远近闻名的“烟瘴毒区”的人类活动历史提供了一批可观的实证材料.现将情况分述如后.  相似文献   

8.
沙平 《文史春秋》2005,(4):28-30
怒江大峡谷,是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世界第二大峡谷。峡谷两岸是绵延千里、巍巍苍苍的高黎贡山。谷底大江奔腾,吼声如雷,两岸重峦叠嶂,悬崖峭壁陡立。抗战时我国惟一的国际通道、号称"抗战血管"的滇缅公路横穿峡谷,汽车在高黎贡山盘旋行驶个把小时,才能从壁立千仞的山顶到达谷底。谷底的大江之上一桥飞架,这便是滇缅公路的"咽喉":惠通桥。它是连接怒江两岸的惟一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每当高黎贡山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从云际间就会传来千军万马"杀--杀--杀"的悲壮  相似文献   

9.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冰山雪峰之中,奔腾于我国西南横断山脉纵谷区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因为地处偏远,且地势险峻,怒江少有开发,远离污染,只有那满目的绿色,以及惊心动魄的魅力。可以说,怒江是我国仅有的保持原始生态的江河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相传,很古很古的时候,洪水淹没了人间,地面消失了,人畜死光了,没有人声,没有鸟鸣,只有风卷狂涛的声音。碧罗山、高黎贡山,都只露出了峰顶,而且都变得象糯米饭团一样松软。天空和水面连成一片,云雾在水面上飘飘荡荡,世间变得一片凄凉。于是,天神就发出一声长啸,他呼出的气化成一道电闪,他发出的声音,化成霹雳,天空炸开了一条裂缝。天神从裂缝中投下了两个葫芦,一个葫芦落到了怒江江头,一个葫芦落在怒江江尾,一个吃力地往上漂,一个飞快地往下滚,在“里底”地方相遇了。  相似文献   

11.
姚春敏 《沧桑》2009,(4):153-155
“周仓沟”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深涧,它的名字来自于晋南长期流传的民间传说。传说的主题是周仓盗盐,并公开与国家进行抗争。传说是一种集体记忆,透过这个传说,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历史中晋南民众对私盐问题的价值取向,以及他们潜意识里的抗争。  相似文献   

12.
怒江大峡谷,给人以美丽神奇的遐想。怒江不停地奔腾、怒号,是一种山河壮观的震撼,是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力量。云遮雾罩下的高黎贡山、碧罗雪山,弥漫着神奇的密林;片马的纪念碑是警醒的符号;遥远的独龙江有着永不褪色的美;贴在山崖上的傈僳村寨成了人与自然搏斗的永恒标志。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航空旅游》2015,(1):34-36
多元文化共融的丙中洛 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丙中洛是丙察察公路的起点,也是一个自然与人文景观都丰富多彩的地方。丙中洛位于高黎贡山与横断山之间的峡谷深处,怒江穿流而过。未通公路前,这里是个进出仅有人马驿道的封闭之地。作为摄影师。我曾到过中国很多地方,而丙中洛一直是我心中的桃花源。它虽没有陶渊明笔下“山有小口,仿佛若...  相似文献   

14.
正丙中洛是大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的重要景区,著名的茶马古道从这里穿过,怒江从秋那桶深谷进入丙中洛,从丙中洛南边一直到大拉,形成弯弯曲曲几道弯,最大的一道弯在坎桶,被称为"怒江第一湾"。穿行在怒江峡谷中,两岸是庞大高耸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山系,这处纵贯南北的传奇峡谷中,留存着相当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世代生活在其中的怒族、傈僳族、独龙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其建筑、服饰、歌舞,以及节庆等,也引发了无数人的探索欲。  相似文献   

15.
在大理县七里桥公社境内,有一个很大的“干龙潭”。这个干龙潭,当地白族人民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个“干龙潭”不干,周围苍山脚下的大理地区风调雨顺,白族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可是,不知什么时候,龙潭里跑来了一条“怪龙”,于是,人们把它叫做“怪龙潭”了。说起这条龙的“怪”来,使百姓们恨得咬牙切齿。七八月间,它下起瓢泼大雨,从龙潭里喷出滔滔洪水淹没田地;二三月间,它又借着风吹日晒,潭里滴水不留。它高兴了,供给人们几月碾碓用的水,不  相似文献   

16.
峡谷幽兰     
从滇西下关西行,汽车一头钻进深谷。次第驰经永平,跨澜沧江,越保山境,复穿云龙坝,一座绿色的大峡谷便赫然在前,仿佛是另一世界向你敞开着迎客的大门。它,就是有名的怒江峡谷。进得“门”来,两侧山峦夹对而起,陡似巴掌,其状或如巨汉,或如立狮,摩云撑天不见巅。大江嵌在峡底,涛吼浪啸,真似一条发怒的巨龙。我惊奇地发现:这里与它自身  相似文献   

17.
怒江大峡谷处于横断山大纵谷地带,由北向南,巍峨高耸的碧罗雪山、高黎贡山、担当力卡山与奔腾的澜沧江、怒江、独龙江相间构成了深切割裂的大峡谷。  相似文献   

18.
云崖卧佛,是古永昌郡(今保山)外八景中最为佳丽的名胜之一。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高二百余文的云崖,树木荫森,盘回三里,下面崖洞深达百丈,人们叫它石花洞(即钟乳洞)。妙的是从崖洞地面底下,流出一沟地下水,故事就从这里说起。据传,有一次不知为了什么事,龙王老怪发起怒来,一时间,狂风暴雨,山呼海啸,原来龙王老怪竟搬来卧佛寺西边的怒江水,让它改道从卧佛寺的石花洞中冲出,这水象一条大黄龙滚滚而来,汹涌澎湃。水势  相似文献   

19.
“好希早”,汉译是吃新米的意思,是居住在景”县的基诺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关于这个节日,有个神奇的传说:很久以前,基诺山上住着两兄弟,家里很穷,每天挖野菜摘野果煮吃。他们养着一条黄狗。有一天,黄狗出去就  相似文献   

20.
一、云贵地区的基本情况情况云南、贵州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就自然条件而言,并不十分理想,这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上,高原地形构成其主要的地理特征。云贵地区的大部分地域为高原区,它们的海拔一般都在1000—2000米之间,而高原区中、又以山地高原为主。譬如在云南境内,山地高原占去了全省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被当地人称为“坝子”的高原上的平原,还不足百分之七。境内还有许多巨大的高山。如哀牢山、横断山、高黎贡山等。其北部的高黎贡山、怒江、怒山、云岭、玉龙雪山一带,山地一般都在海拔4000米左右。地形也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