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的公私简牍大多书写在竹简和木札上,封发时先用绳捆缚,然后在绳端或交叉处加以检木,封以粘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这种钤有印章的土块就称为“封泥”。封泥之制主要流行於秦汉魏晋时期,其后因纸帛等书写材料的广泛使用,这种制度也随之成为了历史的陈迹。  相似文献   

2.
王辉 《文物世界》2002,(2):26-28
古代书囊笥多加绳捆扎,在绳结处以胶泥加封,上盖玺印,谓之封泥。19世纪末,即有大量齐鲁封泥出土于山东。此后,在全国各地又出土了大量汉封泥。秦封泥出土数量极少。前人作如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仅怀疑“参(三)川尉印”、“赵郡左田”、  相似文献   

3.
封泥与东周封泥至迟到殷商时期,中国已有成熟的玺印出现,它们以征诚信,以示身份,以明功用。印章发展到隋唐之后,直至今日,大多数的用法是沾以油包扣盖于纸张之上。之干隋唐之前,印章并不常抑用于纸张绢帛等软质平面材料上,它们抑盖于陶器身上、打印于金银等金属表面,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抑印于泥上,对简牍、财物、门钥、工程、仓廪等等进行封护,以杜姦伪,以防无关之人拆启。这样,就形成了所谓古代“封泥制度”,实质是中国古代玺印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有《周礼·秋  相似文献   

4.
屋梁上掉下个红军印章岷山脚下,白龙江边,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电尕乡的卡告村,有两名在长征中掉队的红军。上世纪80年代,笔者等人曾涉足这个藏民村落,寻访过已被完全藏化了的女红军齐秀云(藏名朗曼)。想不到的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卡告村,还曾秘藏过来自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枚印章!1988年夏天,卡告村藏民安告家的房屋因年久失修而倾斜下来,从屋梁顶上掉下个拳头大的包儿,外面用绳子扎得紧紧的。安告好奇地解了开来,原来是一枚秘藏已久的木质印章!一看便知,这是官方使用过的一枚“官印”。这“官印”是从哪来的,怎么…  相似文献   

5.
陶文,顾名思义,它是指陶器上的文字。陶文有刻划而成的,有直接书写在陶器上的。还有一种是用印章盖压在未烧制的陶眙上然后烧制成器而留下印记文字,由于这一种陶文基本是属于印章使用于陶器的一种方法,故称之为“印陶”。刻划陶文又分为陶器未  相似文献   

6.
《文物》2005年第1期公布了一批非常珍贵的战国时期封泥,并对这批封泥作了比较详尽的考证[1]。这批封泥中有一“”字,作者认为“或可释作还、环等,意义待考”。此字在这批材料中出现了两次:一是单字“”(图九∶13);一是“蔡”(图一一∶17)。是字的省写,而又是从袁派生来的一个字。袁(擐之初文)、及相关字的音义,裘锡圭先生曾作过考释[2]。后来,李家浩先生在《先秦文字中的“县”》一文中认为古文字中及从的一些字应该读作“县”,并对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齐、燕、三晋等国文字中有关“县”的资料分别作了论述,还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官印起源     
从古籍记载看,印章的起源,首先与印章是权力的象征有关,特别是和帝、王有关。换句话说,印章最早是以官印身份出现的。官印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唐代徐坚等人编纂了一部名为《初学记》的书,该书卷三十辑录了汉代《春秋合诚图》里记载的关于官印起源的传说:尧与太尉舜坐在舟中泛游,忽然,一只凤凰飞到他们面前,将背负的图书交给尧。这图书装在一个赤玉匣子中,长三尺,宽八寸,上有黄玉检斗,用绳子捆扎,两端用泥封固,并加盖了“天赤帝符玺”的印章。《后汉书·祭祀志》下则认为官印起源于夏、商、周三王:“…  相似文献   

8.
《上林三官铸钱官署新解》纠误编辑同志:《上林三官铸钱官署新解》贵刊1997年4期发表后,我们发现文内“技”巧的“技”字误为“枝”字,现应纠正为“技”字。另文中“大钱丞”,“大火丞”二封泥文字释读,经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荣曾先生看过指出,封泥文字第一字...  相似文献   

9.
(一)肖形印的历史何谓肖形印?肖彩印也称“象形印”、“形肖印”、“浮雕印”,它是对刻有象形图案印章的统称。到了元朝时期又叫“图象印”和“图案印”,后人所谓的“图章”,就是由肖形印而来的名称,现在竟成了印章的伪名。肖形印作为一种以印面为图象性质的印章,在中国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肖形印章,最初是由商周时期制作印纹内时,在装饰技法上摆脱了早期新石器时代的印纹陶、其纹饰为单纯拍打而成,采用印模压印以及铭造银器范型的单个花纹印模发展而来。因此,它的起源当在商周时期。河南安阳曾出土三件铜全印,其中一件“…  相似文献   

10.
朱敏 《收藏家》2010,(6):15-22
印章,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篆刻艺术,与中国画、中国书法一样,以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名闻世界,被誉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三绝"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与鉴赏价值。印章的发展历史悠久,吴昌硕在《西泠印社记》中写道:“印之佩,见于六国,著下秦,盛于汉。”汉代印章达到了空前灿烂兴盛的时期。清人吴先声《敦好堂论印》曰:“印之宗汉也,如诗宗唐、字之宗晋。”汉代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11.
邹涛 《收藏家》2009,(2):77-80
用石料篆刻,有认为自元代王冕(1310—1359年)始,黄宾虹(1865—1955年)在《古印概论》说:“会稽王冕,自号煮石山农,创用青田花乳,刻成石章。又有寿山石,出闽之侯官县,亦发明于元明之间。”当然,更多的则认为始自明代文彭(1497-1573年)。周亮工(1612-1672年)在《印人传》中写道:“论印之一道,自国博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在“书文国博印章后”一节中,  相似文献   

12.
巴蜀铜印章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铜印章探微胡昌健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产物,始于先秦,古人刻铸文字于金铜之上,并设计有钮,是便于随身佩挂。佩挂于身,并非饰物,而是信物,其功用是针盖封泥。以后,逐渐产生肖形印、吉语印等,但一般不作铃盖封泥用。封泥,亦称泥封。秦汉时期,公私信函皆...  相似文献   

13.
印章与考古     
春秋战国至秦以前,印章称为“鉩”或“玺”。秦统一六国,皇帝的印信称为“玺”;官、私所用的均改称为“印”。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称“章”或称为“印章”。唐代女皇帝武则天执政后,认为“玺”音近“死”不吉利,遂改名称“宝”。此后至清代,凡是皇帝所用的印章一般都称为“御宝”,或称为皇帝的凭信。  相似文献   

14.
我们把用玺印盖压在陶器上所形成的印样,称之为“印陶”。这与印章加盖在泥土上形成的印样被称为“封泥”一样,均是古代用印的一种方法。郑州商城遗址东北隅附近发现大量的印陶,这对于探索夏文化及研究郑州商城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这批印陶,绝大多数是“毫”字单字印陶,也有极少量的“毫丘”双字印陶,“毫”字单字印陶当是“毫丘”双字印陶的省简。在地名中省却第二个字而留最重要的第一个字,在战国印陶中是不乏其例的。把郑州所出的“毫”字印陶,定为地  相似文献   

15.
盘道     
邓丁三 《收藏家》2014,(1):57-60
道,《说文》写作,形声字,初从“ ”,后来演变成了“辶”,都是指行走的意思;从“首”,是最初的发声,也表意,大约到了太史籀统一六国大篆书体时变为从“導(导)”,发音才与近代仿佛。《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尔雅》释:“一达”,也就是从头开始行走。  相似文献   

16.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的发掘,是近年来我国汉代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所出印章200余枚,封泥80余枚,均属楚国官印,极为珍贵。截至目前,此批印章封泥发表的品种(字面不重复者)达41个,其中22个是群卿属官印,19个为地方立印。经学者初步研究,已经取得不少共识。本文拟在此基础上,继续作一点探索性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上海明墓出土印章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9年11月13日,上海市卢湾区丽圆路街道委员会将该地区在“文革”中发现的明代朱豹、朱察卿墓群出土的一批文物,上交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鉴于这批墓葬系在“破四旧”中出土,各墓随葬品的具体情况惜已无法查明,但因这批出土文物中有六方印章,不仅对考证墓主人朱豹、朱察卿等人的生平历史,具有重要的实物例证,而且印章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工艺价值。故特作一整理考证,记述于下:一、“朱字子文”木印章1方。印章上有一坐狮印钮,阳刻篆书“朱氏子文”四字。该印章取材于黄杨木篆刻制作,器高3.8、宽1.8厘米(图1)。二、“丁丑进…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光谱成像仪对宜宾市博物院藏族谱书画上11处模糊、局部有脱落的印记进行数据采集,用ENVI软件对高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对印记光谱曲线和标准颜料数据库的比对得知印记颜料的主要成分可能为朱砂,并结合激光拉曼光谱仪进行验证。通过对光谱图像进行最小噪声分离和波段运算处理后增强了族谱印记的可识读性,印记可识读性的增强有助于正确识别印记内容,对族谱书写者、书写者印章使用信息、文物收藏信息和文物价值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于右任(1897—1964),陕西三原人。国民党元老,近代杰出的书法大家。其书自成一家,世称“于体”。于先生所用印章多出自名家之手;他与当时的吴昌硕、齐白石、马衡等一些著名篆刻家都有友好往来,而与印坛巨匠吴昌硕的交往尤深。吴氏曾亲自为于右任刻印多纽,如用昌化鸡血石刻制的“于”、“右任”对章,多见于上世纪20年代的书法作品上;他有用田黄石刻的“啼血乾坤一杜鹃”(于氏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等报刊时发表文章曾用笔名之一)与“关中于氏”对章,一白一朱,多见于30年代初至抗日战争初期的作品上。尤以表明籍贯的“关中于氏”更受于先…  相似文献   

20.
凉山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陈列着一张放大的文印章摹件照片(见图)。对此印,邓少琴教授曾发表从《文“以诺”印章跋语》一文①,作了大概的介绍。但由于邓教授不识文的限制,无法对印文进行翻译分析,故不能作出详尽的考证。因此,笔者欲从印文的释译人手,对“以诺”印作一考证,从而达到对此印的进一步认识。此印章印文系古体文,无他文对照,其书行排列应与其他文古籍和文金石铭刻相一致,即从左至右的坚行排列。印文次序应为“”两行六字,现将印文逐次解释说明。印文第一字“”,音“(以)”,意为“水”,“河”②。《水西大渡河建桥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