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麻日     
《南方人物周刊》2013,(13):20-21
4月20日,大批群众在加拿大温哥华参加国际大麻日活动,大麻爱好者吞云吐雾,大肆庆祝大麻文化。呼吁大麻合法化。美国华盛顿和科多拉多两州在去年11月表决通过了大麻合法化。  相似文献   

2.
州在美国联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邦制是美国国家权力结构的纵向分配形式,是美国的一项创举,因此受到研究美国政治制度的各国学者的重视。但是学者们多从联邦的视角来研究美国的联邦制,而较少从州的角度进行观察。本文试图对州在联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初步探讨。一、美国联邦制的历史演变探讨州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先了解美国联邦制的历史演变,分析联邦与州的分权及彼此间的权力消长。美国联邦制自确立以来,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前后大致可分为二元联邦主义和合作联邦主义两个时期。所谓二元联邦主义,是指国家权力在联邦…  相似文献   

3.
韩铁 《世界历史》2004,2(6):49-62
美国证券交易史上从来就不存在自由放任的时代。证券交易从一开始就是市场扩张和管制的“双重运动”。美国证券业的发展在 1 92 9年以前不仅受到了普通法、各州成文法特别是《蓝天法》以及联邦某些规定的制约 ,而且深受以纽约证券交易所为主导的行业自我管制的影响。因此 ,证券交易在 2 0世纪 30年代大萧条中遇到的问题不是缺乏管制的自由放任 ,而是如何使管制不力的现行体制在改革中去适应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证券市场“双重运动”之间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趋势的需要,消除联邦集权的必要和借口,维护自己在联邦体系中的地位,美国各州自19世纪末期开始了州际合作的努力.除了更加充分地利用联邦宪法赋予的签署州际协定的权利外,各州又相继发展出了统一州法和组建行政协作组织等州际合作的新模式.通过不断加强州际合作,各州逐渐构建起一个"没有华盛顿的联邦体系",缓解了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与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止住了联邦权力扩张的势头,推动着美国联邦体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朝着"以州为中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梁廷楠(1796~1861)在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编写的《合省国说》,是中国人介绍美国的第一部作品。 所谓“合省国”,即美国独立时,由13个州组成的联邦。美国的“州”,大约相当于中国的“省”,而中国则“省”之下辖“州”,所以当时按中国习惯,把美利坚合众国称为“合省国”。作者对美  相似文献   

6.
美国建国初期,州权问题是建国者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他们在探讨州与联盟关系的过程中,对州权持有不同的界定和评价,这既反映了他们之间不同的政治信念,也折射出现实利益的重大分歧。他们基于各自的州权观,形成了多种国家理念。这些理念的竞争和交锋推动了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实现了从邦联制向联邦制的转变,并最终建立了各州与联邦实行分权的可行而有效的国家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7.
新联邦主义是理查德·尼克松1969年就任总统后不久提出的关于政府的政治哲学。它以“还权于州”、“还权于民”为口号,试图扭转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权力从州和地方政府流向华盛顿的趋势,加强州和地方政府在解决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中的作用,克服由于不断扩大的联邦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而造成的弊病和危机。 新联邦主义不仅对尼克松时期的国内政治和政策有着较大影响,而且作为一种对付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  相似文献   

8.
卡莱基的“泛欧”思想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欧洲联合思想.前人研究认为,“泛欧联邦”的模式是美国.本文认为,卡莱基把美国视为欧洲统一的重要参照系,但他反对全盘照搬美国的模式.卡莱基主张,在政治联合的初级阶段,“泛欧”应该循序渐进,学习“泛美”联合的经验,建立大陆区域国家间组织.在政治联合的高级阶段,“欧洲合众国”不应复制“美利坚合众国”的联邦模式,而应效仿瑞士的联邦模式.卡莱基的“泛欧”联合思想是对美国统一及“泛美”联合经验的借鉴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版50州125美分(即四分之一美元)系列纪念硬币,是美国财政部根据第105-124号美国公法(Public Law),按50个州加入联邦日期先后为序,以每年发行5个州的均速,在1999年开始到2008年为止的10年内.授权美国联邦造币厂(United States Mint),逐年对每个州报送的纪念币背面图文设计稿进行统一审核后.报请财政部长批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罗超  高春常 《世界历史》2020,(2):140-159,I0007
书写内战史有助于美国人内战记忆的形成,记忆的调整又推动着内战叙事的演变。通过南部老兵与妇女的努力,“失去的事业”从一种地方记忆上升为民族记忆。从20世纪开始,这种南部记忆主导了美国史学界对内战史的书写。直到越战后期,学界才从社会文化与政治需要的角度剖析“失去的事业”记忆的兴起及其影响,其研究对象主要为群体记忆、英雄记忆,以战场旧址、军事公墓及其纪念碑为中心的有形记忆场。因服务于国家重聚与民族和解之需,存在多种面相的“联邦事业”记忆被美国人长时期遗忘。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突出黑人对美国历史的贡献,学界开始重新评析这一强调联邦统一与解放黑人的内战记忆。总之,美国学界对内战记忆的探究总体遵循“失去的事业”与“联邦事业”这两种叙事路径,但其研究并未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干扰。从21世纪开始,内战记忆史的研究逐步走向了多元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梦竹 《旅游纵览》2016,(5):122-125
正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资委、税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正>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资委、税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举制度。“中正”是“九品官人”过程中具体负责对士人进行察访、品评、定次的最基层组织。九品官人法创立之初,就设立了州中正、郡中正、县中正。曹芳时期,各级中正始有大、小之分。中正在“访举”士人的同时,还有表率乡里、敦行教化、化民正俗之责。中正是非专门性的、地方性的组织。除中正之外,实施“九品官人”的机构还有司徒府、尚书省吏部和中书省。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学界将“九品官人法”误称为“九品中正制”,因而夸大了“中正”地位作用,严重影响了对该制度的正确认识,应该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4.
晁福林 《民俗研究》2002,(1):143-150
按照追本溯源的原则,弄清楚先秦时期“民”与“俗”的起源与概念等问题应当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不揣翦陋,试谈以下问题,以供专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林长华 《民俗研究》2002,(3):197-198
在方言相通、风俗相似的台湾、闽南,相当多的人向来宾介绍自己的配偶时,习惯称之为“牵手”,甚至未婚情人也不例外。在闽南拍摄的故事片《寡妇村》中的对白也多次出现“牵手”。  相似文献   

16.
吴晓筠 《华夏考古》2005,(1):96-101
本文由西方对"原史时代"的界定,讨论中国原史时代的定义,以及考古学在原史时代研究的地位.由西方对原史时代的定义考察中国古史,认为中国的原史时代的时间段应定于文献所记载的夏至西周晚期,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至西周晚期;而中国原史时代的研究工作是对以中原为中心,兼及与之有联系的各种族群、文化进行全方面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刘晓静 《文献》2005,(3):281-287
一 清代小曲在某些地区又称时调、小曲子、小唱等,它是由明代时兴小曲发展而来的民间流行歌曲.明代中叶后,时兴小曲已经流行南北各地,以其真纯、泼辣的内容和不拘一格的音乐形式猛烈地冲击着正统文坛,被明代文人称作"我明一绝"(明卓人月语).清代小曲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论派阀解散运动的"虚"与"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派阀解散运动贯穿着日本自民党政治改革的历史,为数众多的自民党总裁以高喊派阀解散来表明欲革新政治、有所作为的决心。纵观岸信介以来直至小泉纯一郎的派阀解散历史和派阀毫发无损、依然活跃的现实,可以看出解散派阀是虚,通过它达到政治目的是实。派阀解散运动归于失败除了客观上的原因以外,最为重要的是自民党总裁主观上根本不想解散派阀。  相似文献   

19.
20.
汪桂海 《文献》2004,(2):20-30
两汉史籍中有一个十分常见的语词"史书". 1.《汉书·元帝纪》:"赞曰:臣外祖兄弟为元帝侍中,语臣曰元帝多材艺,善史书." 2.同书《王尊传》:"少孤,归诸父,使牧羊泽中.尊窃学问,能史书.年十三,求为狱小吏." 3.同书《西域传》:解忧公主"侍者冯嫽,能史书,习事,尝持汉节为公主使,行赏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