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6—1941年,日本推动对德结盟政策的中心目标是为了实现独霸中国和向太平洋地区扩张。本文深刻地揭示日本对德政策发展演变的轨迹,展现日本对德军事同盟政策的本质特征,并深入研究日本在"南进"和"北进"的战略转换过程中,谋求对德结盟的利益最大化,并通过实证分析,论证日本对德结盟政策中的"竞争"、"对抗"心理,从而说明帝国主义间结盟的利益至上原则。同时,还对日、德、意、苏"四国军事同盟"构想及其演变过程进行考证,指出1941年的《日苏中立条约》实质是该"四国军事同盟"构想的一个畸变。这可以全面透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推动对德结盟政策变化的动因和措施,以及对远东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90年代后 ,日本史学界出现了挑战传统观点的“现代日本经济体制源流论”、“总体战体制论”和“1 940年体制论”的基本理论 ,认为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三大特征虽然在战前已现萌芽 ,但是其最终形成是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开展“总体战”时期。战时形成的“总体战体制”的核心要素一直延续至战后 ,构成了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原型 ,并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史桂芳 《安徽史学》2016,(1):118-123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期,政府通过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掌控舆论,控制国内产业团体、国民组织,掌控生活必需品等方式,把国民卷入战争体制,纳入支持侵略战争轨道。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战败,在一些重要的节点,日本国内都出现"举国一致"支持战争的"狂热"场面。从不谙世事的孩童到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从退伍军人到公共汽车售票员,或"捐款",或写慰问信,或到神社祈祷日军胜利进军,以不同方式表示对局势的关切,表达所谓的"爱国"情。不明真相的日本国民支持战争,是日本侵华战争延续14年之久的社会基础。在讨论日本战争责任时,我们将日本政府与国民区分开来,强调日本国民是战争受害者,这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能因此完全忽视战争的另一个方面,日本国民是战争受害者,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地支持战争,某种程度上也是"加害者"。检讨战争体制下日本国民对战争态度,可以看到历史复杂的一面,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战争,汲取教训。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国内外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实现了由传统安全观向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演变,显著体现在安全环境研判、安全内容认知和安全维护手段三个方面。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安全方面频繁推出新理念、新方案和新举措,中国的安全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安全影响日益增加。在安全观方面,中国先后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亚洲新安全观、亚太安全观等理念,实现了安全观的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二战前日本两大政党内阁,宪政会.民政党与政友会的对中国政策变幻不定,缺乏一贯性。宪政会以《日英同盟》为基轴,强调维护从二十一条中获利的外交路线;但在护宪三派内阁以后,却转变为以国际协调、不干涉中国内政为内容的币原外交。政友会的对中国政策,从原敬内阁时期的对美协调、对中国内政不干涉,转变为田中义一内阁时期的自主外交。同一政党的不同时期,甚至同一人物主持内阁的不同时期,其对中国政策的变化幅度也极大。虽然中国反日爱国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等因素,对二战前日本两大政党内阁对中国政策的调整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在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支持政党组阁的势力的经济利益,才是日本对中国政策调整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泡沫和金融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政府宏观管理必须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术界长期探索的重大课题。本文以20世纪80至9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为对象,全面分析了日本以地价泡沫为特征的泡沫经济状况以及日本房地产泡沫对日本金融安全伤害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变迁、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预期和经济主体行为变异等方面,考察了日本房地产泡沫和金融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传递机制。  相似文献   

7.
论60年代末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历史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对60年代末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相比较而言,对这次政策转变的背景的探讨则显得较为薄弱。一些研究成果虽然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一些有关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对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尚缺少深入和系统的论述。1本文就是针对以往研究成果中的不足,通过探讨60年代中期到1968年末的中国安全战略、外交政策和中越关系等几个方面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系统地勾画出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主要背景及其特征。一、中国安全战略的演变60年代中期,中国的安全环境迅速恶化,其主要特…  相似文献   

8.
陈秀容 《人文地理》1995,10(3):68-70
土地利用的型式、结构、强度及其变化是人地关系在特定地理区域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人口压力及相应政策都会对它发生影响。作者在多次实地考察与调查访问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将印尼爪哇岛农业土地利用演变过程划分为:强迫供应制和实物地租时期(1602-1829),强迫种植制时期(1830-1870),"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时期(1870-1942),日本侵占时期(1942-1945),及独立以后与粮食优先政策时期(1945-)等阶段。各阶段土地利用的变化都充分体现了市场、人口和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分析、认识这一变化过程起因和后果,对我国当前的土地利用问题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战后40多年来,日本国内外对日本人及其心理、文化、社会的评价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而每个时期又都曾出现过具有时代特征的“日本文化论”。“日本文化论”一般亦称“日本论”、“日本人论”或“日本社会论”,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日本文化论”因人们看问题的立场、视角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活动,认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主要活动是基于其本国利益的需要,随其本国对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沦陷区,主要是追随、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为日本侵略而从事间谍活动,从而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帮凶;在国统区,主要是帮助国民党蒋介石,既有助蒋抗日的一面,更有助蒋反共的倾向。从抗日战争时期西方传教士的活动来看,其为帝国主义侵略服务的性质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国内外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实现了由传统安全观向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演变,显著体现在安全环境研判、安全内容认知和安全维护手段三个方面。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安全方面频繁推出新理念、新方案和新举措,中国的安全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安全影响日益增加。在安全观方面,中国先  相似文献   

12.
从甲午战争到抗战结束的50年间,中国留日教育较为兴盛。日本朝野对中国学生留学日本十分关注,在不同的时期制订了不同的政策。纵观其政策演变,可分两个阶段:一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二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在第一阶段,日本对中国留日学生政策虽包含侵略阴谋,但不显著。在第二阶段,其政策着力培养亲日奴化人才,侵略阴谋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3.
问题意识和学术源流的解读对于日本华侨华人研究及其主要论著的系统整理与介绍,已知的有游仲勋、丘立本、李国梁三位的杰出工作。而福崎久一则提供了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止最为详尽的有关文献目录。从上述先行研究中,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日本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华侨华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研究状况及其代表性论著。而本文则试图从日本对华侨华人的问题意识及其学术传统的角度就有关研究进行解读。因为问题意识以及学术传统衍化出相关研究,并且直接规定了史料建构的方向。可以认为,日本有关华侨华人的研究及其问题意识,直接…  相似文献   

14.
张一诺  路紫  Danai 《人文地理》2019,34(3):37-43
无论泰国社会经济形态如何变化,各种身份的“变性女性”始终是其不可或缺的鲜明要素。在对其进行地域性基础的综合解释中人文地理学被赋予更多期望。本文回顾了“变性女性”地域性研究从生物学向社会学的演变,选取19名“变性女性”样本进行情景自传式深度访谈,开发出社会和产业2个影响范畴及其对应的6个主题:父母关爱/新浪漫关系、学校小群体特征、职业自我开发、旅游国际化、旅游地高收入非正式经济、女性主导模式,正面展示了泰国“变性女性”生存延续的地域性图景,将其归纳为一种社会和产业共同作用下的“程式化重复行为”概式,基此透视了人文地理学视阈下的时间主义内涵,即固定程式的强大作用及与时代相关的持续性,程式化强于变化。  相似文献   

15.
从新中国成立到中日复交前,日本多数首相是"两个中国"论者,日本多届内阁奉行了"两个中国"政策,只是表现或露骨或隐晦而已.这一政策既是导致日本长期成为"台独"活动的大本营和中日郑交正常化迟迟不能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出人意料地为中日复交后的日本朝野右翼所沿袭,继续干扰两岸统一和阻挠中日关系的发展.本文就迄今尚未系统梳理的从吉田茂到佐藤荣作五位日本首相及其内阁的"两个中国"政策进行纵向考察,对认识和把握今天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及其政策源头和来龙去脉,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内外安全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国家安全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的同时,在国家安全观的内涵方面、国家安全模式方面以及国家对外方针政策上进行了创新。  相似文献   

17.
路红霞 《沧桑》2009,(5):152-153
冷战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盟友之间的竞争。冷战研究的主流是双方在国家利益、权力、安全等方面的斗争冲突,而往往忽视双方交流合作的一面。新近的一些研究认为文化政策在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双方的文化交流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对美苏文化交流的原因背景、交流的目的和性质、内容方式以及评价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概况的梳理综述,并提出了该课题研究中的某些问题和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峡江地区宋代墓葬的形制、随葬品进行类型学研究,将本地区宋代墓葬划分为三个时期。然后,分析了峡江地区宋代墓葬的文化因素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使我们了解到峡江地区在宋代是一个较为封闭和落后的地区,有些文化现象在这种稳定的落后状态中一直延续到了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9.
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我国最大的援助国家,最大的投资国家之一,从1972年9月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经贸关系总体来说发展顺利,但在不同时期日本采取的对华经贸政策是不同的,是不断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70年代日本对华经贸政策是以发展本国经济为前提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向前发展。80年代继承了70年代的对华政策,但政治色彩加浓;90年代采取不断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政策;展望21世纪发展友好的中日经贸关系仍为日本对华的主导政策,但摩擦会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我国最大的援助国家,最大的投资国家之一.从1972年9月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经贸关系总体来说发展顺利,但在不同时期日本采取的对华经贸政策是不同的,是不断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70年代日本对华经贸政策是以发展本国经济为前提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向前发展;80年代继承了70年代的对华政策,但政治色彩加浓;90年代采取不断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政策;展望21世纪发展友好的中日经贸关系仍为日本对华的主导政策,但摩擦会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