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辨析唐墓中明确采用招魂葬的墓葬实例,结合相关文献,可观察唐代招魂葬的基本面貌。研究表明,唐代招魂葬不埋葬尸骨,但有“替代形体”在场,招魂葬广泛流行于不同阶层中,且成为部分人群的主动选择。中古时期招魂葬由俗入礼的过程,反映了晋唐之间生死观念的变迁,传统“形神异制,墓庙大分”的观念淡化,墓葬藏形与藏神并存。此外,招魂葬的流行也反映了时人在情理之间所寻求到的平衡,在“以孝治国”的大背景下,制定和调整礼制的过程中,人情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李梅田  李童 《江汉考古》2019,(4):95-103
招魂葬主要盛行于东晋和唐代,是一种针对非正常死亡而遗体不可得者的特殊葬式,以特殊方式体现了墓葬的藏形和安魂功能。墓葬功能的改变是招魂葬出现的重要原因,汉代以后墓葬和宗庙、祠堂一样成为安魂之所,墓葬既可藏形,亦可安魂。招魂葬在图像配置、礼仪空间以及墓志等方面存在一些有意而为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论唐代的民间淫祠与移风易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间淫祠属于民间信仰的范畴 ,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民间淫祠在唐代社会非常盛行 ,主要表现为各种名目繁多的“生祠”、祭庙以及巫鬼信仰。唐政府及各级地方官对民间淫祠 ,基本上是持禁绝或改造的态度 ,为此曾展开过一系列移风易俗的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4.
岩洞葬是一种将死者遗骸置于天然溶洞内的特殊葬俗,广泛流行于黔贵山地。贵州是岩洞葬与悬棺葬的分野之地。贵州岩洞葬主要时代为唐代以降,迄今已发现近百处。岩洞葬是环境与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祖灵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代贵州岩洞葬是研究这一古老葬俗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5.
邯郸新出唐梁谊并夫人墓志铭蕴涵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其对于唐代“招魂”葬俗的反映,关于昭义军基层军职、下属骑兵部队建制以及唐廷平定昭义军刘稹叛乱等情况的记述,为了解此段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是研究唐代历史的新信息和可靠佐证材料。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存在毁尸葬、毁器葬与焚物葬三种葬俗葬仪,它们表现为在文化形态上的多样性,文化内涵上的复杂性与神秘性.这些葬俗具有世界性,表现了古代人类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与信仰.  相似文献   

7.
张传勇 《民俗研究》2009,(1):110-122
清代江南地区盛行停棺不葬习俗,浮厝棺枢存在浅土厝与砖厝等型式。由于江南地区同时存在浅葬与浮葬的习俗,使得浮厝之棺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似葬非葬的属性,与墓葬难以区分。浅土厝尤为明显。在清代司法实践中,甚至将其作为墓葬对待。砖厝因与传统上“覆土为坟”的观念相悖,在正统观念中是作为浮厝存在的。不过,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作为一种葬式存在,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张固也 《民俗研究》2010,(4):93-107
从日本佛经注疏中发现一条关于拔河的珍贵史料,为唐代随鉴真东渡的高僧法进所记。通过分析这条新材料,说明唐代拔河盛行区域除两京地区以外,还大致包括今天的湖北、重庆、四川、贵州大部和湖南西部。推测拔河虽起源于先秦之荆楚,但并未随楚国势力的扩张向长江下游发展,而是在三国时期随蜀汉势力的扩张向长江中上游传播。唐代各地拔河运动形式具有三种不同的地域特征,都带有一定的赌博成分,但并未违反唐律的规定,属于健康的娱乐游戏。  相似文献   

9.
广西西林县普驮发现的“铜鼓葬”是古句町一种较为特殊的葬俗,时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其特殊的葬俗、独特而丰富的随葬品,暗示此类葬俗是专为某类特殊的人群使用。我们认为西林普驮铜鼓葬的主人身份是句町部落集合体中具有显赫权威的精神领袖-巫师。  相似文献   

10.
两周,尤其西周时期是两汉时期成熟葬玉制度的肇始,也是中国葬玉制度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多元化的葬玉制度在战国时期逐渐走向统一,为两汉葬玉制度莫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即从两周出土的葬玉种类及玉器出土位置等情况入手,分析总结这一时期葬玉与葬玉制度情况.  相似文献   

11.
潮州历来有祭拜鬼神的民风民俗。在信仰方面属于多神崇拜,无论是祀奉的对象,还是奉拜的方式都种类繁多。就祀奉的对象而言,有土地神、天公(太阳神)、月娘(月亮神)、关帝爷、三山国王、妈祖等等。一个村子、一条街道可以有自己独有的保护神,一座山、一片水、一棵老树等无生命的物  相似文献   

12.
蔡宁  种建荣  雷兴山 《考古与文物》2022,(2):132-137+145
本文通过对周原遗址齐家制玦作坊相关遗迹的分析,辨识出齐家制玦作坊发掘区内的先周墓地,首次采用墓位形态等方法将作坊内西周墓葬分为两大区五小区。在考察各类居址遗存分布形态的基础上,认为齐家制玦作坊人群“聚族而葬”“异族杂居”,进而探索“居葬合一”在商周时期聚落内的不同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13.
宋玉的《招魂》是一篇取材于古楚招魂礼俗、带有巫文化色彩的文学作品,从题目的选用,到结构的设置,从对招魂巫术套语的模拟借鉴,到在招魂套语框架中的文学性发挥,都无一例外地利用了楚人招魂礼俗和招魂巫术的文化滋养,从而使其文本具有了神秘诡异、猎奇志怪、铺张夸饰、状写奢华的写作特质。然而,更值得令人关注的是,《招魂》通篇采用的是反讽的修辞手法,借对招魂全景的描写,寄寓了对被招魂者不知节制的享乐意识和奢华淫逸的享乐生活的问责,既表现出宋玉的讽谏睿智,又反映了宋玉理性的思考和是非判断。不愧为中国古代悼伤文学的开山之作和垂范文坛的历史名篇。  相似文献   

14.
邛窑作为四川地区久负盛名的民窑之一,其制瓷工艺在唐代进入繁荣时期。本文通过对唐代邛窑瓷器在品类、造型、纹饰等方面的分析,展示其独有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貌.并更加深入地探究其所反映出的唐代四川地区社会生活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5.
董洁 《文博》2010,(5):71-74
唐代以前没有发现玛瑙器皿,所以唐代玛瑙器皿的出现,应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就唐代玛瑙器皿结合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对其出土概况、材质来源、器物造型、制作工艺等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中,其成员死后的埋葬方式直接与家庭、家族和宗族相联系。“袝葬”现象揭示了以家庭为核心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拊葬墓是以一人为主,其他人从属,多人共用一墓的墓葬。考古学研究中墓室的多少常常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联系在一起。但袝葬现象直接表现在墓葬形制特征上,是墓葬类型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袝葬需要出现的多室墓并非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不能作为判别墓葬等级的标准。汉代的袝葬墓一般不改变流行的墓葬形制,而是改变某些空间的功能,西晋以后袝葬墓影响到墓葬形制的改变。拊葬墓的流行,是因为社会组织中血缘关系密切的家庭的地位增强,土地所有制、生产经营和财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7.
葬魂     
我,要埋葬自己的魂。寻一份山清水秀,觅一方恬静闲适,给我的魂,一个皈依。  相似文献   

18.
史前碎物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我国史前时期的碎物葬划分为用碎物陪葬、殓葬及祭奠三大类型 ,并分别用考古发现较为详尽地举例说明。在文后又对一些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如认为碎物葬中碎物的意图应是避邪和为死者享用两者兼而有之 ;碎物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碎物葬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相似文献   

19.
米潇 《黑龙江史志》2013,(17):59-60
个性表现是一个社会人的存在方式之一。女性的个性表达与否以及表达程度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女性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而个性的外在表现为人的行为方式、语言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等,因此通过对唐代不同时期女性的言谈举止、着装风格及妆容特点的对比研究可一窥唐代女性社会地位之嬗变。  相似文献   

20.
吴敬 《华夏考古》2012,(1):111-114
通过对南、北方地区出土墓志、地券中记载宋人葬期的统计,得到了对宋人葬期的一些初步认识。根据这些认识提出了宋人葬期过长是宋代的普遍现象,并且探讨了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