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攀登》2016,(3)
自步入近代社会以来,中西文化遭遇并开始碰撞,为实现国家富强,先进分子从文化的不同层面展开了现代化追求。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要求整套文化全部现代化的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百年前这一运动所进行的文化批判与价值重建,仍能给当下我们推进文化现代化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从洋务运动到五四前新文化运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的逐步推进过程。这一过程的演进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也体现了五四前近80年间中国近代文化变革和转型的历史逻辑,新文化运动正是这一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科学"的旗帜,在思想文化领域吹响了反封建的号角,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从而以其所独有的时代价值确立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正>刘大年先生是公认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大师,这一点,怀疑的人是很少的。同时,他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应该引起学术界的充分重视。一、对中国近代史的概括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本,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少有人公开对他提出批评。刘大年则认为:以前讲中国近代史的书,包括拥有众多读者的范著《中国近代史》,一般带有纪事本末的特点,而且内容偏重于政治史,缺少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内  相似文献   

4.
论文一、总论、专题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张海鹏.近代史研究,1关于近代中国“两半”社会性质总理论的由来.周兴.历史教学,2中国近代史上下限新论.李殿元、李君惠.文史杂志,2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金冲及.中共党史研究,3论中国战略文化的近代流变.杜永吉.军事历史研究,3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黄宗智.开放时代,4三个历史漩涡与三次历史超越:20世纪中国的历史创造.赵凌云.江汉论坛,4近代中国民族精神重构中的经验之思与形上之思.欧阳彬.山西师大学报,5中国近代社会不是“小资产阶级汪洋大海”.肖铁肩.求…  相似文献   

5.
论文一、总论、专题2005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虞和平.近代史研究,5关于近代史研究的几点思考.朱东安.历史档案,2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储著武.安徽史学,2民族危机刺激下近代历史文化认同面临的紧迫课题.陈其泰.人文杂志,3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大基本理论范式.蔡礼强.甘肃社会科学,3“区域化”趋向与近代史研究.王先明.学术月刊,3从徽学研究看区域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唐力行.学术月刊,3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分歧.林华国.高校理论战线,3新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孙江.史学月刊,5不要在“假设”上浪费时间.朱宗震.近代…  相似文献   

6.
储著武 《安徽史学》2006,39(2):120-128
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出一种畸形的发展状况。近代史研究不被时人看重,但却有不少近代史著述出版。到1928年,通过对近代史史料的整理工作,由斯而发,罗家伦明确提出了要科学地研究中国近代史,开启了近代史研究的新局面;从史学史的角度对这些近代史著述的特点作出总结,知人论世,可以窥见20年代近代史研究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世界历史》2008,(1):26
中国世界近代史专业委员会将于2008年11月上旬在武汉召开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共同承办,学术会议的主题:1.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2.面向未来的世界近代史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新方向和新资料。会议的通知和邀请函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由于有关中国近代化问题涉及如何阐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助于对近代中国发展趋向的认识与把握,进而从较深的层面拓展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领域并为当前的现代化事业提供历史的资鉴,因而逐步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围绕着中国近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对其探索有益于对中国近代史发展流脉及历史特征的认识和解读,也有助于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两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论辩,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理论的建设。本文是对这两次探索和论辨基本情况的梳理和评述,其主旨在于捋清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历程,并为新世纪深入研究这个理论问题提供基本的学术史背景。  相似文献   

10.
黄俊华 《史学月刊》2015,(4):125-129
<正>为聚焦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热点,推动理论创新,促进近代史学科的繁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学理论与文化史研究室、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史学月刊》编辑部于2014年8月25日至27日在河南大学联合主办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问题与理论前沿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20多所科研机构、国内高校以及《安徽史学》《史学月刊》编辑部的4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就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问题、理  相似文献   

11.
一、总 论近代史研究五十年 .李侃 .文史知识 ,10中国近代史研究 5 0年 .虞和平 .文史哲 ,65 0年来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评介 .雷颐 .近代史研究 ,51998年中国现代史研究部分观点述要 .姚玉萍 .武汉大学学报 ,6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问题述要 .宋小庆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2用现代化还原中国近代史的成功范例——评周积明教授的《最初的纪元》.洪九来 .学术月刊 ,3《近代中国史新探》评介 .曹天生 .安徽史学 ,1略评《近代中国史新探》.陈善学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理性与激情的统一——评周新国主编《新编中国近代史》丛书 .莫永明 .学海 ,…  相似文献   

12.
《近代史研究》2018,(1):159-159
2018年9月,《近代史研究》杂志社将与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合作举办第七期“中国近代史论坛”,主题是“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多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本次论坛将采取邀请和征文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兹诚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探讨近代中国区域史的论文。  相似文献   

13.
耿云志先生主持的"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作为中国社科院的重大课题,历时7年,经课题组同人的共同努力,已分9卷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这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新近产生的一批重要成果,也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创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以来的一次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4.
1930年至1934年间,夏鼐治学方向经历了三次转向,从社会学转到中国近代史,进而转向考古学。夏鼐早年治学领域的三次转向,对其学术思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夏鼐治学转向既有时代背景,亦有家族文化、永嘉区域文化的因素,同时这些因素形塑了夏鼐早年治学的学术风格。夏鼐早年治学思想,为其考古学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是其整体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以“三次革命高潮”为基本标志的中国近代史诠释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大陆学者的近代史研究产生了导向性的影响。“三次革命高潮”概念的提出并得到广泛接受并非偶然,自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想基础。胡绳在对中国近代史的总体把握中将国内阶级矛盾置于中外民族矛盾之上,“三次革命高潮”突出中国本土因素、相对忽视涉外事件即与此密切相关。此外,他将“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合称为第二次“革命高潮”,这样,近代史上四个被特别突出的历史事件之主角,农民与资产阶级各居其二,从表面上看来无所偏重,实则为其解释体系的调整预留了空间。胡绳通过对“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这两大史事作有分寸地扬此抑彼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因应了不同时代的理论需求,增强了其学说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6.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倡导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开端。在推行洋务运动过程中,他改变了传统观念,引入西方军事、生产技术,从器物层面寻求富国强兵之术。在当时,这种超前的意识以及其实践为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刘大年同志与孙中山研究学会金冲及刘大年同志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开拓者之一。我自己回想起来,喜欢近代史大概是在高中时候,那是抗战胜利时。当时印象最深的是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和李剑农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这两本书都不错,但都不是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文化转型是一个由多元向一元的转进过程。新中国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清除封建的、买办的文化,这构成了文化转型与重建的第一个层面,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则构成了第二个或更深的层面。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虽然呈现欣欣向荣之势,但史学理论建设亟待加强.基于此,2014年8月26-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史学月刊》编辑部在河南开封联合举办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问题与理论前沿”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单位的7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他们共同探讨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及热点问题,提出了诸多新的观点,也形成了一些理论共识.  相似文献   

20.
《中华百年看天津》是天津博物馆的地方史陈列,主要内容是表现近代天津的风云变幻。为了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层面来展示近代天津风貌,与以往地方史陈列中对内容的全面,系统的要求和过于强调地方特色的做法不同,而着重突出地方在全国的重要性,地方与全国的关系,由此充分体现天津作为近代中国缩影的历史特色,提示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具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