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卷 84《河渠二·黄河》载 :“自淮而上 ,河流不迅 ,泥水愈淤。于是邳州浅 ,房村决 ,吕、梁二洪平 ,茶城倒流 ,皆坐此也”。照标点本说法 ,似乎吕洪、梁洪各有一个 ,但事实并不存在这样两个洪。按吕梁洪位于徐州城东南五十里处的吕梁山下 (今坷垃山 ,海拔 1 4 6米 ) ,因处在古吕城之南 ,且水下有限石 ,故而称吕梁洪。洪是方言 ,以石阻河流为洪。《水经注》卷 2 5载 :“泗水之上有石梁焉 ,故曰吕梁也”。又据嘉靖《徐州志》卷 7:“吕梁洪……本洪在州东南五十里 ,上下二洪绵亘七里”。嘉靖《吕梁洪志·山川》有云 :“吕…  相似文献   

2.
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卷八四《河渠二·黄河下》载:自淮而上,河流不迅,泥水愈淤。于是邳州浅,房村决,吕、梁二洪平,茶城倒流,皆坐此也。(第2047页)按照标点本,似乎吕洪、梁洪各有一个,但事实并不存在这样两个洪。据嘉靖《徐州志》(卷七)载:“吕梁洪……本洪在州东南五十里,上下二洪绵亘七里。”又据陆蓉《菽园杂记》(卷一○)载:“徐州百步洪、吕梁上下二洪,皆石角岩,水势湍急,最为险恶。”显然,吕梁二洪当指吕梁上洪和吕梁下洪,而非吕洪和梁洪,故“吕、梁二洪平”标点有误,正确标点应为“吕梁二洪平”。《明史·河渠志》标点纠谬一则@李…  相似文献   

3.
中华书局1956年版标点本《明会要》卷七六《运河》云:“正统七年,参将鱼兰因途 州洪水迅急败舟,建议于上流筑堰,逼水归月河,于月河南口设擎,以蓄水势。”(第 1485页) 此处标点有误,正确的标点应为“……徐州洪水迅急……”按徐州洪为一专有地名, 嘉靖《徐州志》(卷七)载:“徐州洪……本洪宋元皆名白步洪,在州东南二里许,巨石盘 距,惜岩醒醒……正统七年,参将汤节于洪上流筑堰,逼水归月河,于河南口设闸,雍积 水势迅急最为险恶。”陆蓉《寂园杂记》卷一O称:“徐州百步洪、吕梁上下二洪,皆石角 峨岩醒凝,水势急,最为…  相似文献   

4.
明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85年版)卷一○载:“徐州百步洪、吕梁上下二洪,皆石角岩,水势湍急,最为险恶……(成化)八年主事谢敬修砌吕梁上洪堤岸三十六丈,阔九尺,高五尺;下洪堤岸长三十五丈,阔一丈四尺,高五尺。”上文标点有误。谢敬是人名,曾做过徐州吕梁洪工部分司的主事,嘉靖《徐州志》卷七记载历任吕梁洪主事,其中有“谢敬,山东德州人,天顺丁丑进士”条。嘉靖初年,吕梁洪主事王世雍撰有《吕梁洪志》,其中所列主事也有谢敬之名。嘉靖《德州志》、《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均记载:谢敬,天顺丁丑进士。又据《明史》列传第一百八…  相似文献   

5.
说起古吕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河南省的南阳或者新蔡,但在江苏省徐州东南,西周时代,曾有一个叫"吕国"的地方,后来又衍称为吕邑、吕县、吕城……并由此产生了当地的"吕梁山"、"吕梁洪"、"吕梁渡"、"吕梁闸"、"吕梁集"等地名。  相似文献   

6.
山西昔阳石马寺石窟及摩崖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马寺摩崖造像,位于山西省昔阳县洪水乡石马村北,东北距县城12公里,东依石马山,西临石马河(图一)。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始凿群像于三沙岩巨石周围,巨石排列呈“品”字形。北侧巨石最大,四面皆镌龛像。南侧巨石背靠石马山,西、北二崖镌造龛像。西侧巨石位置偏低,仅东崖镌造龛像。北宋熙宁年间因像造寺,环巨石券围廊,兴建殿宇,并  相似文献   

7.
安岳县圆觉洞,古称“真相院”或“真相寺”,位于县城东面2公里之云居山上。这里巨石盘踞,山石奇拔,峭壁耸立,风景秀丽,在唐、前后蜀及宋代期间开凿摩岩石刻共100余龛窟,造像近2千余躯,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圆觉洞摩岩造像分布在云居山的前、后山巅,以前山“一佛二菩像”,即人们称谓的“西方三圣”,气势雄伟,艺术精湛,为此处摩岩造像的代表作。这三尊雕像分别刻于三个石窟中,横排并列,洞窟面北,各窟相距  相似文献   

8.
吕梁访古     
读史阅志,心仪吕梁久矣,虽近在咫尺却无缘识荆。值秋末冬初天高气清之际,偷得半日闲,偕友趋车出徐州东南,以了却多年寻古之夙愿。吕梁,在铜山县境内。春秋时,吕国在此设都建邦,后成宋国城邑,汉时设吕县,且“盖泗水至吕县积石为梁”,故名吕梁。  相似文献   

9.
1952年3月下旬,我从武昌到沙市后,即去荆江分洪总指挥部报到。总指挥长唐天际接见我,他与我过去虽然不认识,但经过一番谈话,知道我是二方面军贺龙同志的部下,抗日战争时期又是李先念同志的部下,对我非常客气和热情。并说:“你们五师师长李先念同志是荆江分洪总指挥部的政委。”唐指挥长接着说:“荆江分洪工程分几大部分:第一,荆堤加固加高培厚,保证大堤在汛期到来时不溃决;第二,修建南岸分洪区围堤;第三,修建分洪闸、节制泄水闸等;第四,开挖和疏通分洪区内沟渠和修建其他涵闸等多处工程;第五,分洪区移民。以上工程除泄…  相似文献   

10.
1952年夏初,我由政务院大专院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委员会直接分配到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后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今称“长江委”)测验处水文科(后为“长办水文处”,今为“长江委水文局”)水文资料整编组(后为“长办水文处水文资料审编室”),从事长江流域历年水文资料审查,并编辑出版年鉴等工作。工作期间曾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施工期间的技术总结,并亲眼目睹了1954年长江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时荆江分洪工程首次运用、三次开闸分洪的情景。  相似文献   

11.
湮没的古镇     
时学爱 《江淮文史》2012,(1):115-117
“松峰入青州,三水绕山丘。朝晖夕照里,美景一镜收。”无名氏的一首古诗点出了青州古镇曾经的美妙意境。当地老人世代口口相传的青州古镇,地处原萧县、宿县、灵璧三县交界处,西北到徐州、西南到宿州、东南到灵城均约50公里。古镇靠山临水,西、北、东有贡山、张山、苑山可倚,南面是由环绕三山蜿蜒川行的拖尾河、柳须河和黄泥河三条小河汇流而成的湖泊,因镇而名青州湖,  相似文献   

12.
墓群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洪塘镇山下沈村西北约100米处卢家山。东南距洪塘镇3公里左右(图一)。卢家山山势大体呈南北走向,北高而南低,其东、南、西三面为低平农田区和鱼塘。北与狮子山相连。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为配合宁波市绕城高速公路(西段)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刘凯 《中国史研究》2022,(4):88-106
东晋哀帝隆和元年因“天文失度”欲行“洪/鸿祀”,遭臣下谏止,未果而终。“洪/鸿祀”当作“洪祀”,典出《尚书大传·洪范五行传》,意即大祀,万民有过,天降六沴,天子以格祀之礼大祀五精帝求得谅宥。因经典依据、具体仪注与先代故事缺位,“洪祀”至东晋时已为杂祀,唐修《晋书·哀帝纪》“史臣曰”强化了杂祀色彩。《通典》杜佑注可证中唐时人对“洪祀”的理解已偏离原典,转变为与鸿雁相关联的“鸿祀”。“天文失度”当指隆和元年十二月戊午朔日食,太史禳祈则指合朔救日礼。升平五年、隆和元年灾异指向,哀帝十二月日食诏及“桓公入石头”童谣,源头皆指向桓温僭逾。哀帝正是以日食为契机,借口合朔救日无效,欲行“洪祀”,意在表明桓温为灾异源头,而他则作为万民代表祭祀五精帝,求取谅宥的同时可端正承统,稳固元、明、成帝再至己的中兴正统谱系。在此意义上,“冀以免咎”实是哀帝欲颉颃权臣,维护积弱皇权的真实心态写照。无果而终后哀帝方回归下诏救日礼,后改元兴宁,并亲行宣示皇权的藉田礼。  相似文献   

14.
凤凰山位于西充县城东南15公里处,东临多宝寺、太阳溪,西靠金山铺,面积25平方公里,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的殉难地。(图一) 三百多年的历史过去了,昔日之古战场凤凰山的东、西、南三面筑有的石寨门,已在1958年被毁。但当年大西军在此扎营和与战斗有关的遗址、遗迹仍然很多,人们代代相传,记忆犹新。山上150亩的宽阔土地被称之“营房地”,是张献忠扎营的地方。山顶上有一方形巨石,长、宽约2.6米,高1.1米,名为“将军石”,因张献忠常在此展视地图、观察地形,研究作战方案而得名。凤凰山东麓的三礅大石,每礅大约长7米,宽6米,高4米,名叫“三堆石”。相传张献  相似文献   

15.
温苏 《安徽钱币》2007,(2):33-33,F0003
洪化通宝,清初吴三桂之孙吴世瑶洪化年间(1678~1681年)铸。除了光背,洪化钱另有背“户”、“工”、巨星、“壹厘”及铅质等数种。笔者集得洪化通宝背“户”重文钱一枚,该钱径25mm,穿径5.5mm,厚1.1mm,重3.7g。其背“户”字重文。重文,指钱身上出现重复钱文,又称摇头,是“因为范身上有重复印痕而致”。范身上的重复印痕,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据有关资料介绍,铸钱使用母钱印模,起模时,因为母钱发生移位,或者母线脱落,使印模面文或背文移动变形,或者出现重叠的印痕,致使浇铸后的钱币身上出现钱文重复的现象。另一种说法:也可能是钱范合模时,上下模发生移位,致使钱币面文或背文形成重复。  相似文献   

16.
两淮地区,东濒黄海,西接运河,南北长达千里,沿海地带有盐场二三十处,煮海为盐,成本少而产量丰,故“自古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行销三楚两江,延袤七、八  相似文献   

17.
1957年夏季,我们在河南北部和西部调查了几处石窟和摩崖造像,里面保存着自北魏至宋代数百年间的雕刻艺术。现在简单的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研究。一、浚县千佛洞在县城西南二里浮丘山上,据河朔访古新录载:"山高三十余丈,盘踞六里有峰三层,……千佛寺始建失考,寺内有崖仅丈余,上建阁以祀真武,崖下凿洞二并大小佛像身躯,即所谓千佛洞也。崖  相似文献   

18.
李光壂,字康侯,号熙亮,明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今河南开封市)人。他以亲身所历口述《守汴日志》(原名《城守日记》)一卷,详述了明末李自成等农民军三次攻围开封的始末及当时开封的社会状况。1984年6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分册里,列有李光壂条目和《守汴日志》条目,对于李光壂其人及《守汴日志》一书,作了简要的介绍。但在述及李光壂生平事略时,未详其生卒时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周斯盛在《守汴日志序》中述称:此书为“李君避乱金陵时,病且革,口授其子。”后,沈懋德在《守汴日志跋》中又云此书系李光壂“逃奔白下,其卒也,举守汴之事口授,其子识之。”另据周斯盛重编《守汴日志》本  相似文献   

19.
1952年,当我刚从学校分配到长江水利委员会(后称长江流域规划办分室,简称“长办”,今称“长江委”)时,曾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施工的技术总结和1954年荆江遭遇近百年来罕见的特大洪水时荆江分洪工程首次运用,三次开闸分洪测流的全过程.本文主要回忆荆江分洪工程从审批、建设到首次运用开闸分洪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1981年10月.我们同四川大学考古调查组到了梅白公社庆丰大队的矾石滩,发现这里有3座岩墓,我们对其中一座进行了清理。矾石滩岩基,位于长宁县东北部的梅白公社场镇南0.5公里处,矾石滩是一块园形巨石,巨石上有岩墓3座,我们将南边的1座编号为M1,正北边的一座编号为M2,北偏西的一座编号为M3,三座岩墓均为单室直穴式基。M1与M3均被早年开启,无出土资料,其形与M2类同。M2封闭较好,我们进行了清理。墓道,由巨石的倾斜面往里凿成,为“斜坡式”,长3.1米,宽1.33米,近墓口处高1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