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潘慧 《丝绸之路》2012,(16):27-29
鲜卑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走过了大约700年的历程。公元1世纪,鲜卑族的历史活动就载入史料中。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鲜卑族分成了东、西两个大部,东北鲜卑主要有慕容鲜卑、段氏鲜卑、宇文鲜卑。拓跋鲜卑是由北部鲜卑演化而来的。拓跋鲜卑在建立政权之前、定都平城以及迁都洛阳之后,文化形式一直在发生变化。在拓跋氏文化历程的转变过程中,深刻地体现着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的融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2.
<正>十六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是任何想要从整体上把握魏晋南北朝史的学者都无法忽略的。而这一时期由慕容鲜卑所建立的前、后、西、南燕,以及鲜卑化汉人冯氏所建立  相似文献   

3.
于莉 《中国土族》2021,(2):41-41
土族历史可上溯到1700多年前.东北辽东地区生活着一支鲜卑族牧部落,史称辽东鲜卑.部落首领涉归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为庶出,名叫吐谷浑;次子为嫡出,名叫慕容廆. 涉归死后,嫡子慕容廆继位.不久,兄弟两人因草场马斗而产生矛盾. 兄长吐谷浑率众离开,顶着大漠雄风,从东北大地向西北迁徙,声震北国,威满华夏,在辉煌的中华民族历史上...  相似文献   

4.
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武功高强,但复国失败。不过,他的祖先成功了,尽管很短暂。金庸在小说《天龙八部》中,塑造了擅长"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武林世家姑苏慕容。在小说中,姑苏慕容是大燕皇族后裔,世世代代笃志复国。小说言及,"当年五胡乱华之世",鲜卑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好几个朝代","其后慕容氏为北魏所灭"。  相似文献   

5.
慕容鲜卑在由部落小国向中原王朝演进的道路上,逐渐排除立长立能的部落君长推选原则,确立君权的嫡长子继承制,前、后燕历史上诸如吐谷浑的出走、慕容翰之死、慕容儁托孤、慕容垂出逃及其对后嗣的安排等等政治事件,无不与此有关,反映着中古时期北方民族在大融合过程中所走过的艰难而痛苦历程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本对建立前燕、后燕、南燕政权的慕容鲜卑和建立前秦的氐族的教育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两族统治都十分注重推广儒学教育,但慕容鲜卑的教育政策重上而轻下,受门阀士族制度影响较大;氐族则是重视社会普及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进入统治层的汉人的社会背景不同、统治的儒学水平及社会安定程度不同等。  相似文献   

7.
鲜卑源于东胡,为东胡中最主要的部族之一,到了东汉时期,鲜卑逐渐形成自己的部族集团,兴盛发展起来,开始独立的见于史书。慕容鲜卑属于中部鲜卑的一部,东汉末季见于史书记载。慕容鲜卑从三世纪上半叶(公元221年)入居辽西至五世纪中叶(公元436年)北燕灭亡,在五胡纷争、十六国林立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杰出表现在当时中国北方诸少数民族中是不多见的,在辽西地区少数民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探寻慕容鲜卑发展的足迹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8.
探索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的影响,对于揭示游牧民族的汉化过程、了解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山西大同南郊北魏(拓跋鲜卑)墓群出土的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旨在揭示其食物结构的基础上探讨农耕文化对其生活方式的影响。一至四期出土人骨的δ13C值为-9.12±0.85‰,表明其主要以C4类食物为主,而其δ15N值(9.56±0.76‰)甚高,显示先民曾摄取大量肉食,即拓跋鲜卑进入中原地区之后,似乎仍以畜牧业为主,而受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影响甚小。至于δ13C和15N异常的四个样品,可能来自其他地区。结合考古资料和相关文献,不难发现,与慕容鲜卑相比,拓跋鲜卑的汉化之路更为艰难。  相似文献   

9.
2007年发掘的高台地埂坡墓葬壁画,内容丰富,出现了髡发形象,这些髡发形象不免让人想起文献中的"河西鲜卑"。文献中对于河西鲜卑的记载并不十分明确详细。本文试图通过对考古发现的玉门蚂蟥河、官庄、白土良、高台地埂坡等河西墓葬中的部分墓葬形制、陶器、壁画等来分析其中含有的鲜卑因素,并通过与东北、内蒙古中南部鲜卑墓葬的比较揭示河西墓葬与鲜卑墓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嘎仙洞的发现与拓跋魏发祥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拓跋鲜卑发祥地在大兴安岭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1)嘎仙洞所发现的文物除拓跋鲜卑自己派人在洞壁上所镌刻的“石刻祝文”外 ,全然与东胡鲜卑以及拓跋鲜卑毫无联系。 (2 )将李敞当时镌刻在洞壁上“石刻祝文”的有关内容与《魏书·礼志》对照后可知 ,《礼志》中拓跋鲜卑所谓的“旧墟石室”在乌洛侯国的说法是对《石刻祝文》 :“幽人忘遐 ,稽首来王 ,始闻旧墟 ,爰在彼方”原文之窜改。 (据“石刻祝文”则知拓跋魏的“先帝旧墟石室”之说源自乌洛侯神话传说 ,然不始于本民族 ,这是荒唐可笑的 ,其说之漏洞和破绽由此可见一斑。) (3)拓跋推寅南迁之大泽实即《山海经》的大泽 ,地在今河套一带 ,故知鄂尔多斯高原乃拓跋鲜卑实际的发祥地。 (4)拓跋魏屡以“西部鲜卑”自称 ,而西部鲜卑源自匈奴之属部 ,源出塞北之地。  相似文献   

11.
罗新 《历史研究》2006,(6):32-48
拓跋一词和鄂尔浑突厥碑铭中的tabγa一词,都是对同一个北族名号的音译,这个北族名号原来是由两个词联合构成的复合词。其性质及两个部分的功能,与魏晋时期鲜卑诸部的名称有共同的文化历史背景。魏晋鲜卑诸部得名所自的那些部族领袖,都处于该部族由部落联盟向酋邦或原始国家跃进的历史转折时期。草原上鲜卑诸部久已积蓄的政治能量,转化为鲜卑部族政治体发育和演化的强大动力,从一个方面决定了东汉至北朝中国北方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2.
朝阳发现的三燕文化遗物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慕容鲜卑公元3世纪初进入辽西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4世纪起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建北燕的高云、冯跋虽非鲜卑人,但均已鲜卑化,而且北燕又是在后燕基础上所建,所以也归入慕容燕),成为五胡中建立政权最多的一个民族。从慕容鲜卑入居辽西到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灭亡,慕容鲜卑经营辽西二百多年。龙城(今朝阳市)曾先后为前燕、后燕、北燕的都城,留下了大量的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三燕文化遗存。如大型墓葬多随葬成组的鎏金铜马具、鎏金带具及金步摇,流行石椁  相似文献   

13.
鲜卑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它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其中它的动物纹艺术始终是鲜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几年在内蒙古地区出土不少鲜卑墓葬,其中出土的不少鲜卑动物纹牌饰对研究整个鲜卑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公元3世纪80年代,辽东鲜卑慕容部落联盟的一支,在首领吐谷浑的带领下西迁。吐谷浑率部,先"西附阴山",即今内蒙古河套北的原匈奴故地,在水草丰美地区的阴山山脉休养生息了多年,开始人丁兴旺的吐谷浑部族,又向西南迁徙,经陇西到达枹罕,据《水经注》引阚骃《十二州志》云:"广大坂在枹罕西北,罕千干在焉,昔慕容吐谷浑自燕历阴山西驰,而创居此。"枹罕即今甘肃省的临夏市,由于吐谷浑率领的鲜卑部族很快在这里站稳了根基,又地处黄河以南,被当时的大夏国及刘宋朝封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辽西地区农业经济的起源及波浪式发展过程,重点阐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建都于龙城的前燕、后燕、北燕3个地方政权,为发展辽西地区农业经济先后采取的一些措施,这不仅使慕容鲜卑由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而且还促进了辽西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在距今1720年前,辽东古老民族东胡的一支慕容鲜卑的又一支脉吐谷浑,以小小的1700帐之众,跋涉万里,横跨神州,从祖国的东北来到西北,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创建了一个纵横数千里的强大帝国,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数朝,历十余代国王,立国350年。这样的民族,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的历代领袖人物中,应不乏雄才大略者。  相似文献   

17.
西夏秃发的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夏秃发形制受党项拓跋氏和鲜卑拓跋氏的影响,其秃发可分五种类型。通过对西夏秃发的类型学分析,不但反映出党项拓跋氏与鲜卑拓跋氏间的渊源关系,而且反映出秃发这种出自鲜卑族的习俗,在我国北方各民族中的传承及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考古学断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继仁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考古学断代一文,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将有关的木构建筑考古资料——纳入各时代建筑发展体系中重作衡量,主要针对作为考古学断代两大依据的斗栱和梁架进行特征总结,值得一读。董高将公元3~6世纪慕容鲜卑、高句丽、朝鲜、日本的马具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后三者的马具受到了慕容鲜卑马具的影响。并就文化交流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盛乐、平城地区北魏鲜卑、汉人墓葬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是拓跋鲜卑建立的政权,盛乐、平城是其早期建都的地方,在这两个地区遗留下了较多北魏时期墓葬。其中有一些墓葬可通过墓志铭文或其他标有文字的遗物判断出墓主人的族属,本文通过这些墓葬归纳出鲜卑、汉墓的主要特征和区别,进而辨别其他族属不明确的墓葬属性。最后根据鲜卑、汉墓所反映出的联系和区别,总结鲜卑、汉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由于对"鲜卑郭落带"一词的理解不同,致使学者对其族名含义众说纷纭。考之史书,瑞兽是指革带上的装饰图案,而鲜卑并无瑞兽之意,与中原流行已久的带钩更无任何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