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开展的最重要的外交活动,就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对莫斯科进行的前后长达两个月的访问。中国领导人访苏的主要目的就是签订新的中苏同盟条约.同时争取得到苏联的大规模经济援助。经历了一番艰苦的外交谈判,毛泽东终于迫使斯大林做出了重大让步,同意废除1945年的中苏条约,重新签订新的中苏条约。那  相似文献   

2.
正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周恩来接到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安德烈·格罗米柯的电报,电文中写着苏联政府希望与中国建交并互派大使的事项。这一天,新中国的外交大门迎来了第一位客人。与此同时,为了与苏联达成同盟,重新签订新的条约,毛泽东为第一次出国做了充足的准备。毛泽东访苏的计划其实从1947年就已经有  相似文献   

3.
滕久昕 《百年潮》2007,(2):12-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档案文献的解密和许多当事人回忆录的发表,毛泽东首次访苏的幕后情况逐渐为世人所知,其中有些涉及毛泽东首次访苏的铁路安全保卫工作。但是,这些文章对当时发生的事情有多种不同描述,彼此冲突,有的还明显有误。我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有机会护送毛泽东到国境线,胜利完成任务。我仔细翻阅父亲留下的有关材料,并采访了一些当年参与此事的老铁路工作人员,和文献资料互相对照,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事实,愿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4.
和平共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处理新中国的外交关系时遵循的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是这个战略思想的主要设计者。本文试就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做一历史的考察和分析。毛泽东阐述的和平共处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60年前,新中国百废待举,毛泽东率团访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份"一边倒"的盟约,将中国纳入社会主义阵营,推上美苏对抗的冷战前沿。其影响所及,不但给我们带来156个工业援助项目、塔尖高耸的苏式建筑,带来影响整整一代人的苏联文学、电影和歌曲,还带来一场伤亡重大的朝鲜战争,一个久拖不决的台海问题,以及"大政府、  相似文献   

6.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 16个国家的军从组成“联合国军”,伙同南朝鲜军队很快就将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严重地威胁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毅然决定派出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军入朝后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组织了第一次战役,并取得了首战的胜利。此次战役是志愿军出国第一次作战,也是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第一次直接较量,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重视。从志愿军出国到第一次战役的结束,毛泽东先后给志愿军总部发去…  相似文献   

7.
秦立海 《百年潮》2004,(9):14-18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建国后不久,即于1949年12月首次登上了访苏的专列,前往莫斯科同斯大林会晤.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曾一再要求访苏,并做好了准备,却由于斯大林的婉言拒绝,一直未能实现,直到建国以后才终于成行.  相似文献   

8.
正1931年1月,毛泽东、朱德在中央苏区接见了刚参加红军的两个新战士——王诤、刘寅。毛泽东对他们说:"等到将来胜利了,全国的电台都让你们来管。"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当年的一句鼓励话变成现实,王诤、刘寅分别担任中央军委通信部部长、第一副部长,第四机械  相似文献   

9.
曹前发 《百年潮》2009,(12):66-69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根据我国人口发展的实际状况,适时地提出了计划生育这一重要思想,并在一个五六亿人口的大国开始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回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行计划生育的历程,澄清所谓"错批一人,误增三亿"说之谬误,总结历史经验,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酷爱运动,却不喜欢出国。朝鲜的金日成主席、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印尼的苏加诺总统,以及非洲、欧美等国家的许多政要曾不止一次地邀请他到国外访问,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一次是在1949年12月6日至1950年2月27日,一次是在1957年11月。 第一次访问苏联,成行于新中国成立后仅仅两个多月,国内事务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第一次走出国门是访问苏联。迄今为止,有关这次出访的回忆录、著作已不在少数,但对访问经过,甚至对某些重大事件的描述还存在着许多出入,而且一些细节问题至今仍鲜为人知。本文择其二三,以飨读者。 一、毛泽东的出访颇有几分神秘色彩 1949年12月6日,正值隆冬季节。北京西直门火车站,毛泽东乘坐的专列徐徐开出车站。在访问苏联的要求被斯大林再三拒绝后,毛泽东终于如愿以偿,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莫斯科之行。 斯大林的全权代表柯瓦廖夫负责陪同毛泽东访苏,根据柯氏的建议,毛泽东的访问必须秘密进行。这就使得一些具体情况至今仍鲜为人知,或众  相似文献   

12.
阚泽群  肖舟 《文史春秋》2002,(11):29-31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了开国盛典。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成立。而在仅仅两个月之詹的1949年12月,国民党政府驻缅甸大使涂允檀致电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宣布率领全体使馆人员起义——  相似文献   

13.
《湖南文史》2012,(6):43-43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和出现饥荒后,国内曾出现"中国为抗美援朝欠债,苏修逼债造成挨饿"之说。不过,研究一下改革开放后国家发表的经济统计数字,可看出当年中国所欠苏联债务数额并不大。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时,同斯大林议定了3亿美元的苏联对华第一笔贷款。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中国急需大量武器装备,苏联要求中苏两国按成本价各出一半的钱。  相似文献   

14.
肖高 《纵横》2012,(2):39-41
朝鲜停战谈判,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场同美国面对面的外交斗争。为保证这场斗争的胜利,中朝两国商定,由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负责领导,指定李克农为中朝联合代表团的第一指挥官。李克农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指示,在与朝鲜领导人联系协商后,处理谈判中的多项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事站     
毛泽东反对大吃大喝1950年2月,毛泽东访苏回国,在哈尔滨停留,松江省和哈尔滨市领导热情接待。随着一道道美味佳肴流水般地上席,毛泽东的眉头逐渐锁紧。由于有借道回国的越南共产党领导人胡志明在场,毛泽东没当场发作。饭后,他对负责接待的市领导说:我们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派出了上百个参观团访问苏联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其中较早派出的有1950年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者访苏参观团。在苏方安排下,参观团主动探究苏联经验;回国后向中共中央呈交了访苏总结报告,并选择了党领导企业等方面的经验通过报告会、报刊、书籍传播;推动加强、改进党和政府的中央机构,建立后备干部名单制度,创设党的工业部,在工厂实行“一长制”。参观团及其成员在探究、传播、借鉴苏联经验等多重探索中扮演的角色并非始终如一,所起作用亦各有侧重。其多重探索聚焦于城市与工厂的管理,特别是党对企业的管理,捕捉由革命向建设转向的时代脉搏,与其他访苏参观团一起形成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力,夯实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唐仕春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3):123-138+159-16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派出了上百个参观团访问苏联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其中较早派出的有1950年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者访苏参观团。在苏方安排下,参观团主动探究苏联经验;回国后向中共中央呈交了访苏总结报告,并选择了党领导企业等方面的经验通过报告会、报刊、书籍传播;推动加强、改进党和政府的中央机构,建立后备干部名单制度,创设党的工业部,在工厂实行“一长制”。参观团及其成员在探究、传播、借鉴苏联经验等多重探索中扮演的角色并非始终如一,所起作用亦各有侧重。其多重探索聚焦于城市与工厂的管理,特别是党对企业的管理,捕捉由革命向建设转向的时代脉搏,与其他访苏参观团一起形成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力,夯实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百年潮》2015,(6)
<正>毛泽东和陈云同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领袖,同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两人携手并肩、荣辱与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主要从事经济工作,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尽管毛泽东和陈云在经济建设有些问题上存有分歧,但毛泽东对陈云的才能和贡献是充分肯定的。毛泽东称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仅半个多月,运筹帷幄的毛泽东便将目光投向了海南岛。1949年10月17日,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解放广州后第三天,毛泽东即致电林彪:“……使15兵团易于攻取海南岛,消灭残敌,平定全粤。”  相似文献   

20.
随着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1949年6月21日,刘少奇奉毛泽东之命,率中共代表团悄然离开北平清华园车站,踏上秘密访苏之旅。 当时国内战争尚未结束,出访的路线不得不迂回而行。刘少奇和王稼祥从北平清华园车站登上专列,经沈阳时带上高岗,再到大连。然后从大连换乘当时的王牌飞机“道格拉斯”,绕道北朝鲜上空到苏联远东伯力,又相继经停赤塔、新西伯利亚、斯维尔德洛夫斯克,6月26日才到达莫斯科,费时五六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