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宜阳故城、阳翟故城和新郑韩城是战国时期韩国在进军中原的过程中先后建立的三个都城,这三大都城在选址、宫城和宫殿区以及防御设施和体系的营建、陵区的规划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同时,受不同历史条件的影响,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比如都城性质、城郭布局、破郑风水等。这些异同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探讨当时韩国的社会和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2.
对吴国后期都城——吴大城的确认及研究颇有争议,归纳为二种,一是说即现在的苏州城,主要依据是历代文献资料,尤其是唐·陆广微《吴地记》及以后各时期的文献,如《吴郡图经续记》、《太平寰宇记》、《吴郡志》等.另一说与此相悖,作者之一曾根据近几十年来对苏州城的考古调查、试掘和发掘所获得的资料,撰写了《论苏州城最早建于汉代》一文.依《越绝书·吴地传》所言:“阖庐之时,大霸,筑吴越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徙治胥山”,就是说其城在胥山附近.《姑苏志》云:“胥山,在太湖口,今太湖口为胥口,其外为胥湖.另唐·崔(晏鸟)《姑苏台赋》:”……(姑苏台)北望灵岩馆  相似文献   

3.
<正>目次一都城门道形制的考古发现二一门多道城门的考古学观察三一门多道城门的政治礼仪功能四结语在古代都城考古当中,城门遗址的大量发现与发掘,为研究古代城门形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城门制度涉及城门的类型、等级、形制、门阙、门道、城门管理等方面。学者曾对古代门阙遗址、隋唐两京城门类型、唐长安城城门管理制度进行过研究~([1]),或对唐代城门进行复原研究~([2])。古代都城城门门道设置多少并无定制。据目前所见,主要有一门一道、一门二道、一门三道、一门五道等几种形制,其中一门三道是除一门一道外流行时间最长、发现最多的,其于春秋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都城以形制布局的方正、对称、严谨著称于世。但这种风格的形成亦经历了漫长的发生、演变、完善的过程。战国时期的都城正处于承上启下的演变阶段,在形制多样中寓有方正,在散漫中寓有对称。它是探讨古代都城历史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战国时期,诸侯崛起,各国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治中心——都城。有的诸侯国由于版图的开拓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需要,曾建立过几个都城,而有的都城则被称为别都。  相似文献   

5.
石岩 《文物春秋》2004,(3):8-17
本文根据两周金文中所见女子称谓,并结合《春秋》、《左传》中所见女名,对两周的女子称谓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从女子称谓在金文及文献中的各种构成方式的比较,及金文中女子称谓或以主体、或以客体出现的方式,对当时的姓氏制度、婚姻制度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6.
隋唐都城建设与六朝都城之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隋唐都城建设与六朝都城之关系雍际春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在西安故都的辉煌历史上,以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整齐和建筑雄伟而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是因为在长达三百年的时间里,帝都长安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一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国际性大城市而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7.
都城是一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是统治者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实施有效统治的中枢。都城与社会的发展、王朝的兴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历代统治者无不重视都城的选址和建设,把定都建都视为计及万世的“国之大事”。“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自古帝王维系天下,以人和不以地利,而卜都定鼎,计及万世,必相天下之势而厚集之。”正因为如此,都城研究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十几年来,随着古都考古发掘的深入,都城史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学术论著。但由于多方…  相似文献   

8.
以西古城、八连城和上京城三座渤海国都城遗址的城门、城墙为研究对象,围绕都城的营建时序、文化源流两个主题,分述以下问题: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三座都城中存在的两种差异明显的城门规制做总结和补充;整理上京城宫城城门与城墙体现的分期营建线索;对西古城与八连城内城墙的差异做进一步的讨论;分析西古城城门的条形基槽技术来源;探讨渤海上京城门道下所见的动物骨骼现象。  相似文献   

9.
《山茶》2014,(5):76-99
南宋,中国古代文明达到巅峰。都城临安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业贸易和金融业极其繁荣,时人耐得翁称其民物康阜繁富,不仅甲于东南,而且要超过东京十倍以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探索分析龟兹都城的发展演变及规模布局,认为龟兹都城历经多次扩建,汉晋时期龟兹都城逐步扩为"城三重、方六里"规模,初唐时期达"城周十七八里".该城是龟兹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布局凸显政治、宗教、商贸和军事防御等功能,受中原城市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张敏 《南方文物》2009,(2):55-61
吴国的疆域主要在长江以南的皖南东部和苏南西部,即芜铜(芜湖一铜陵)地区和宁镇(南京—镇江)地区,吴王阖间时扩张至太湖西区,吴王夫差时扩张至太湖东区。  相似文献   

12.
玛雅的都城     
“她躺在那里,像大洋中一块折断的船板……谁也不能告诉我们她从何处驶来,谁是她的主人?航程有多远?什么是她湮没的原因?”1839年11月17日,美国探险学家史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中美洲洪都拉斯的雨林腹地,发现了一座失落已久的城市。  相似文献   

13.
商丘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处黄淮冲积平原,是历史上名的黄泛区,较深的泥沙淤积影响了这一地区许多学术问题的探讨。依据古籍记载和近代学的考证,商丘又是先商民族的发源地,正因如此,不少考古工作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来商丘一带寻找先商化的踪迹,但均未达到理想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的极力倡导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哈佛大学皮保德博物馆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曾多次来商丘进行考古调查和考古试掘,力求寻找殷商化的前身。  相似文献   

14.
汉水流域是古楚国发源和兴盛地区,武汉是汉水入江的汇合口,是“江汉朝宗于海”的起点,也是楚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区。早在公元前858年“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立中子红为鄂王。当时周历王暴虐,熊渠畏其代楚,亦去其王(号)”(《史记·楚世家》)。熊渠所居城池的具体位置,据光绪《武昌县志》、《湖北通志》云:武昌县南120里马迹乡有鄂王城。1962年,经湖北省博物馆派人调查:鄂王城遗址犹存。1956年划归大冶县,城址在高河南4里,东偏北距金牛镇15里,城址东西长380米,南北宽约260米,曾出土8孔石刀与陶鬲等。  相似文献   

15.
读《周代礼俗研究》孟世凯我国古代史上的各个工朝都有一套礼仪制度。传统礼仪最多而纷繁的是先秦时代。近十多年来也有一些著述从文化史、社会生活的视角去探讨先秦时代礼的起源、演变和作用,不少的研究成果令人深受教益和启发。近读常金仓先生的新作《周代礼俗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理论为指导,将宗法制度的研究,与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紧密联系起来,挖掘宗法制度所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容,使这门古老的学问,获得了重大的突破.体例上一改单向直叙的程式,既有纵向的宗法编年史,又有横向的区域宗法比较研究.作者对宗法定义、宗法与土地制度、宗亲观念的内涵、宗君合一、秦国的祖先崇拜、周代两种不同的宗  相似文献   

17.
清代学者治经学时较为注重考据古史、探讨古代典章制度,在涉及周代宗法制度相关问题的研究上,这一治学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清人对周代宗法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宗法的由来、宗法的作用和影响、宗法的本质内涵、宗统与君统的关系、宗法制度中别子等相关范畴、礼书中有关宗法制度的记载、宗盟以及封建问题等等,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为当前周代宗法制度研究的学术史回顾提供重要补充。此外,清人著述中对于古史的阐释内容可为探讨清代学术特点、思想和近代以来中国新史学的发展脉络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周代燕国考     
周代燕国考曲英杰有周一代,燕为大国,且历时长久,“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于姬姓独后亡”①。唯因典籍沦缺,或理解有误,致使有许多问题不能明了。近些年来,燕文化考古颇有进展,燕都燕城及临易城址已被发现,出土有大量燕国器物,正可为补正。本文拟就燕都迁徙及与...  相似文献   

19.
辽金两朝的都城可以分为完全新建、改造沿用和基本沿用三大类。通过对前两类都城城墙防御设施的分组比较,可以归纳出辽金两朝在都城建设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自身特点和统治者的执政理念,它们是两个民族生存本性和发展轨迹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张效儒 《考古与文物》2020,(4):78-84,95
秦都咸阳城和西汉长安城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建筑瓦件材料。本文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各遗址出土瓦件尺寸进行统计,得到各时期瓦件的标准规格。统计分析显示秦汉时期瓦件标准规格存在阶段性变化,都城内部、都城与帝陵使用的瓦件存在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瓦件标准化程度随时间的推移日趋提高,工匠熟练程度不断加强,匠作制度日益严格,这对于深入探讨秦汉手工业管理体系、建筑等级和礼仪制度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