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国硬币标准图录·贵州硬币》称,贵州“当银元半分”铜元是中国大陆最后铸造流通的铜元。可惜该书仅刊载了一种版式。其他国内外出版发行的铜元书刊,也只简单地将它划分为大字、小字或黄铜、紫铜两类。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收藏有不同版别的两枚铜元,据资料,这两枚铜元是旧中国最后铸造和流通的一种铜币,泉界称作贵州"黔"字铜元。1949年6月9日,当时正值蒋家王朝濒临全面崩溃之时,贵州省政府为扩充军费,搜括民脂,通过贵州省银行招商铸造铜币。贵州青山炸药厂(又称青山矿业药品公司)中标,与贵州省银行总经理赖永初签订合同,约定70天内铸造100万枚铜币。7月7日前后铸完交贵州省银行发行流通。此币发行后,因数量少,不能应付全省军政开支,又决定加铸500万至1000万枚。后因铜价暴涨,  相似文献   

3.
宣统元宝为首铸的正式新疆铜元,面镌“新疆通用,当红钱十”,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在省城迪化水磨沟银元局开铸,迄于宣统三年。其特点是:(1)当时内地各省铜元均已改名为大清铜币,独有新疆名为宣统元宝;(2)新疆铜元标明当红钱十,与红钱制度挂钩,只限在新疆流通。它是新疆红钱制度的继续,属于红钱体系。在市场上与红钱共同行使,但较红钱铸工精致,面额大,在与红钱混合使用时换算方便,很受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4.
80年代期间,笔者曾从一堆废铜元中觅得一枚“元”下戳记“苏维埃”3字的十文“光绪元宝”(封三)。  相似文献   

5.
陈桥 《中国钱币》2018,(1):23-25
在四川钱币学界和收藏界,“边铸”当一百文铜元,俗称“生活过高”铜币。它一直以来皆是众多藏家所追逐的、极具四川特色的重点铜元币品。然而遗憾的是,无论在四川的钱币学界还是金融史学界,有关该币铸造情况,包括铸造背景、铸行目的等问题,都没有确切说法。对此,笔者试着结合自己手中民国时期四川经济、金融、军事等史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老上海形形色色的货币中,有些以钱庄名义发行、面值为“念枚”铜元的兑换券,20世纪初一度在上海市面广泛流通。“念”即“贰拾”的沪语读音,由于未见外地有称“念枚”的铜元票,因此这种“念枚”铜元钱庄票被认为是沪上币钞中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7.
正上世纪八十年代,肖怀远先生所著《西藏地方货币史》[1]书中收录有"乾隆宝藏"宝塔图臆造钱币一品,对其描述:"制作拙劣,搀铜几半"。此后不久,有学者即指出原重庆市博物馆馆藏中,亦有相同图文式样之铜元,但认为其为乾隆本朝所造而非臆造,甚至提出可能是西藏地区开造铜元品种之始,撰文发表有"乾隆‘宝藏’铜币考述"。至1995  相似文献   

8.
淮阴发现“清江浦铜元总局”印笔者在当地收集到一枚“清江浦铜元总局”印(如拓)。印牛角质,呈正四边棱台形,印面边长2.8、对角线长3.9厘米,印文沿对角线布局。印面距边沿0.55厘米处刻双线正方形,边长1.6厘米,对角线为2.2厘米。沿内正方形对角线,竖列三排篆书印文:中“清江浦”、右“铜元”、左“总局”。印四周环刻古建筑等图案。印顶正方形边长2.15厘米。沿对角线,中心刻一“上”字。印顶高4.4厘米。清江浦(今准阴市),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漕运总督恩寿奏准在清江浦运河北岸(今淮阴河北路再制盐厂)设铜元局。筹借160余万两商款,购地建广房、仓库等320余间,购各种机器112台,翌年试铸。开铸之初铸光绪元宝“清江”铭文铜元约14种版别。光绪三十二年(1906)初又铸中心“淮”字大清铜币三种版别。(《江苏钱币》1992年2期胡彬)淮阴发现“清江浦铜元总局”印@胡彬  相似文献   

9.
10.
铜元辨伪     
近年来,假铜元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古币市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防止上当受骗必须提高识别假铜元的能力,故谈一下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旧铜元可分为沙板假铜元、机制假铜元、改刻假铜元、铜质不符假铜元、喷铜假铜元几大类。 1.沙板假铜元。沙板假铜元又可分为粗沙板假铜元、细沙板假铜元、“子砂板”假铜元和气泡假铜元四种类型。粗沙板假铜元和细沙板假铜元是用真铜元作模,翻砂浇铸而成的铜元,前者沙模选用沙粒粗大,后者选用沙粒较细。此两类假铜元表面较粗糙,铜元表面粒子较大,有不少沙眼;铜元文字、图案有模糊不清感、浮浅感;铜元伪装的古色往往偏黑、无光彩;部分铜元外缘厚薄不等。细沙板假银元表面的粒子、沙眼均较细小,古币市场出现较多的也是细沙板假铜  相似文献   

11.
陕西铜元     
陕西铜元是民国期间的一种地区性货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通于陕西南部地区。制作不精,版式复杂,流通也不广。据中央银行陕西分行1936年编写的《南郑县(今汉中市)经济调查》称:“南郑辅币,有角券、铜元及油布钱票三种,角券以省银行所发之二角……数量有限,不敷周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国时期,安徽境内币制混乱,有国家银行发行的票券,也有安徽地方银行发行的票券,还有一类自主印行的限一定区域内流通的地方票券,它的出现对缓解地方铺币短缺矛盾,促进货币市场顺利畅通,以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也造成一定的弊端。近日,笔从币市上发现了一张“淮上火柴有限公司”铜元票,作一简介,以飨泉友。  相似文献   

13.
"贵州事件"的发生和发现由于"大跃进"造成了大饥荒,贵州省农村发生饿死大量农民的严重事件,被称为"贵州事件"。1960年2月6日,贵州省副省长、老红军吴实到当时在建的川黔铁路沿线慰问修路民工,到息烽县就发现饿死人现象。次日,在遵义地区副专员何林陪同下,吴实到遵义县的板桥、泗渡后,发现一个大队死了六七十人,有的全家躺在床上  相似文献   

14.
陕西铜元     
陕西铜元刘长胜笔者在陕南集得陕西造铜元一分币10枚(图上排),二分币23枚(图下排),均为红铜质。一分币直径2.7、厚0.15厘米,重7.2克;二分币直径3.2、厚0.18厘米,重11.3克。钱文、图案大同小异。二分币钱文笔划可分粗、中、细三种;旗面的卷波纹也有大、中、小之分。这些陕西铜元应为杨虎城所属孙蔚如、赵寿山部于1931年春至1933年夏进驻汉中时所造。陕西铜元@刘长胜  相似文献   

15.
铜元十珍     
我国的铜元史,一般认为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两广总督李鸿章奏准在广东创铸始,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止,历时五十年。五十年中生产的铜元数量极其巨大,版式极为复杂,其中不乏珍贵的品种。过去的钱币界对于中国铜元中享有盛名的大珍品,曾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它们分别为:“安徽方孔十文”、“江南甲辰二十文”、“吉林辛丑二十(?)”、“奉天中花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仿照欧洲等地机器铸钱的办法,铸造铜元。在短时间里,就造成铜元迅速泛滥,也导致了多元货币制度的崩溃。本文拟就清末四川铜元的开铸、增铸、贬值等方面作一些探索。概况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东在铸造银元的基础上,仿香港“铜仙”,加铸了铜元。新式铜元铸造精良,民间使用称便,政府获利甚厚。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清政府谕沿江沿海各省仿铸。于是,全国各省“一哄而起”,纷纷仿铸铜元。  相似文献   

17.
18.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于外国势力的不断侵入,使中国的商品经济和货币构成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在流通领域中广泛使用多年的银两,因其自身的种种缺陷(全国各地在成色、重量标准上的不统一等),而受到了来自国外银元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贵刊2005年第4期刊载刘敬扬、陈亚元著《福建永丰官银局述略》一文中提到:“为配合永丰官局发行局票,福建布政使用所辖之宝福局鼓铸一种大钱,面文‘集换局票’四字,楷书对读,背文‘一十当用’(或读‘当用一十’、‘一当十用’,黄铜质,或红铜质)。”“集换局票”还有一种背文“当五十用”的,此钱与“当一十用”字体、形制完全相同,可见宝福局所铸的“集换局票”有“当一十用”和“当五十用”两种。“集换局票”当五十用径54mm,厚3·4mm,重55g,铜质,浅红色,文字当属魏碑,确切地说当属习“郑文公碑”者所书,书法极佳。背文应读作“当五十用”,…  相似文献   

20.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省率先引进西方冷压机制币技术,制造以“光绪元宝”为钱名的铜元,这种机制铜元,造型规整,精致美观,方便流通,深爱百姓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