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喜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年秋在山西省博物馆参观时,曾见一青铜壶,通体作环带纹,相当完整,高48厘米,颈内有铭文一方,计五行二十四字,铭文是整块铸上的,四周有显著的铸痕,与(昔阝)(?)诸器铸铭的情形相同。铭文大体完整,个别有模糊不清处。此器似未见著录。当时以为这壶颇有研究价值,故将铭文照原物  相似文献   

2.
杨姑壶铭释读与北赵63号墓主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物》1994年第8期刊载《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一文,报道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于1993年9月~1994年1月间,在山西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发掘的3座大墓,3座墓的编号分别为62号、63号和64号。发掘简报的作者根据墓葬排列的顺序,推断63号墓的墓主为晋侯邦父的次夫人。63号墓所出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其中两件青铜壶是这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铜壶的盖下口外壁及壶颈内壁铸有内容相同但行款不同的铭文,铭文为:“杨姑作羞醴壶永宝用。”简报的作者据铭文指出  相似文献   

3.
南阳出土的彭伯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4年2月,河南省南阳市西关煤场一座春秋墓内出土器物中有1件铜壶。由于最近在修复中发现其残盖上有“彭伯”等铭文,现定名为彭伯壶,并介绍如下。此壶平唇,口外侈,束颈,斜肩,鼓腹,最大腹径靠下,圜底,圈足。颈部两侧饰牺首套环耳,环断面为长方形,上饰窃曲纹。口上承盖,盖仅存高5.3厘米的子口和折起的少部  相似文献   

4.
咸阳龚西战国秦墓出土的青铜器为研究战国时期秦青铜容器的铸造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本文对龚西战国晚期秦墓M8出土的两件铜壶,通过表面观察结合X光摄像考察其制作工艺痕迹,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手段开展成分及显微结构分析,揭示两件铜壶壶身及表面装饰的制作工艺、材质特征。结果显示,两件铜壶均为铸造,器底和铜环预先铸好后置于范中,与器身铸为一体。器身和器底均为铅锡青铜(铜锡铅三元合金),但成分有一定差异,镶嵌的装饰金属片为高铅青铜。铜壶的器底分铸工艺和高铅青铜镶嵌工艺为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5.
《文物》2015,(11)
<正>2014年,法国书商A Maisonneuve家中发现了一件中国古代铜壶,器身饰鸟虫书,王凯梅认为该铜壶与已故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有关[1],故称伯氏壶。笔者从王凯梅处得到相关资料,现将该铜壶略作考述,以正方家。铜壶为圆壶,壶口微侈,平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圈足。口径16.7、腹径35、圈足径19.3、器高44.3厘米,重6千克(封三∶1)。腹部两侧有兽首衔环铺首,铺首以银线勾勒,鼻纽、衔环满饰错银的云纹(封三∶2)。口  相似文献   

6.
江西南昌海昏侯国考古发现是近年一项重大考古成果,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本文特意选取了其中的尊缶和提梁卣进行研究,认为尊缶应为战国中期左右的器物,其珍异之处是有十二棱,将器身和器盖等分为十二面,极为罕见。结合赛克勒氏所藏十棱壶及相关著录信息,作者认为此前见于著录的某些八棱壶也应该更正为十棱壶。关于提梁卣,作者认为属西周早期早段。这件卣的纹饰极具特色,腹部带歧羽的大鸟纹十分华丽,圈足上的双兽首的夔纹也属罕见,作者将其与一件新近发表的装饰大鸟纹的青铜尊进行了综合研究,还结合甲骨文和金文讨论了卣上的"子畯父乙"铭文,阐释了"畯"的相关问题。或许限于篇幅,作者没有在文章中配置相关器物图,也没有能够结合其他汉代高等级墓葬的出土器物作进一步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7.
错铜鸟兽纹铜壶赏析张丽敏1991年新乐市两同志送来一件铜壶要求作去锈处理,据介绍此壶是1985年在河北省新乐市中同村3号战国墓出土的一对铜壶中较完整的一件。这对铜壶形制、大小、纹饰完全相同。当时壶锈迹斑斑,砂土附着,纹饰模糊,经过几位同志的通力协作,...  相似文献   

8.
容城县晾马台公社西北阳村社员,于1966年和1979年在村西南先后掘出战国时期的铜壶一个,铜鼎一个,铜壶盖两个,现已收集到县文化馆。铜壶,铜鼎出土点相隔20米,铜壶出土时少盖。1979年挖出的铜鼎内,装有铜壶盖大小两个。大盖与铜壶吻合,盖上铭文与壶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陕西淳化黑豆嘴墓所出土的一件青铜壶的技术和风格研究。这件壶的风格和铸造工艺,与传出湖南石门的一件青铜卣极其相似。石门卣腹部高浮雕纹饰,铸造时泥芯和泥范的制作是采用同一母模同步翻制的;首端为鸟形的透空勾牙形的扉棱,以及这种扉棱要在铸器前先行铸成。这些都是典型的商代南方铸铜作坊的风格和工艺特点。二者的对比分析,表明黑豆嘴壶是晚于石门卣的另一件南方铸铜作坊产品,且二者的铸工应为一系。黑豆嘴壶和岐山贺家村凤柱斝一样,是南方输入关中的产品,其铸造年代当在中商与殷墟过渡时期或殷墟早期。梳理相类的另六件青铜壶,并爬梳扉棱分铸诸器的源流,指出武丁时期将南方铸工迁至殷墟铸器,六件壶是南方工匠及其徒子在安阳所铸。南方工匠的风格和工艺未能在殷墟得到发展,南方风格在殷墟不断被"安阳化",扉棱分铸工艺亦渐归失传。通过这样的梳理,也揭示了商代青铜器和铸工的流动。  相似文献   

10.
康伯壶盖跋     
1972年3月,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地M701出土康伯壶盖(M701:6)一件。这件铜壶盖形制厚重,铸造精美,顶为喇叭形捉手,下有较长的子口,沿饰昂首分尾凤纹带一圈,云雷纹地。器表黝黑发亮,满布粉绿透紫的锈斑。通高12.1、子口高4.8、捉手径8.7、口径11.2厘米,重0.96公斤(图一)。器内壁铸有铭文1行5字“康白(伯)乍(作)(?)壶”(图二)。“康白”为作器者,康是国族名,白同伯,是其爵称。“康白”亦见于康伯簋,现藏广东省博物馆。“(?)”,从陈梦家说,当为(?)字初文。《说文·(?)部》:“(?),芳草也……一曰(?),百草之华,远方(?)人所贡献芳草,合酿之以降神也。”故“(?)”当指以芳草之华酿造的美酒。这件壶铭的大意是:康伯铸作盛储美酒的铜壶。  相似文献   

11.
1982年2月.江苏省盱胎县南窑庄出土了一件用来盛放金“郢称”等物的铜壶.铜壶的两个部位刻有铭文.一处在口沿上,另  相似文献   

12.
曾姬无卹壶共两件,1932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中,两壶内壁均铸铭文5行,<集成>著录为9710、9711号. 两壶自出土以降,因铭文的史料价值而备受学人关注.虽然铭文的释读今天已经基本上有了共识,但笔者感到个别考释还有探讨的余地.今采众家之长,间出己意,将该器铭文隶定释读如下,并就"宅兹漾陲蒿间之无匹"试作解诂,敬请方家雅正.  相似文献   

13.
山西博物院2018年《争锋——晋楚文明特展》中展出的一把青铜短剑颇为引人注目。这把青铜短剑出土于山西省绛县横水墓地,为扁茎式,剑身装饰人首纹,并铸有3字铭文。这种形制的青铜短剑出土数量不多,带铭文者更是少见,是研究西周时期人首纹青铜短剑的一件重要标本。本文从青铜短剑的起源入手,对考古出土和传世品进行了简单梳理,通过铭文释读等,认为这件器物是西周时期带铭文人首纹青铜短剑之孤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文化局于1964年12月,收购了一件有铭文的提梁卣,现已拨给省博物馆保存。此器发现于束鹿县,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1979年9月,我店收进铜方壶一件,发现壶内颈部有铭文:"惟王二月初吉壬戌虞侯政作宝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图一、二)。壶重8.4公斤。通高40.5厘米。方口,口径横宽17.1、纵宽12.5、口平面边厚0.5厘米。颈左右有双耳作默首,高6.3、长6厘  相似文献   

16.
1960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大队农民割草时发现一青铜器窖藏,于1971年6月将这批铜器交给国家,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批铜器共19件,计:鼎五、簋八、壶二、盘一、匜一、勺二。”铸有铭文的器物有散伯车父鼎4件;散车父簋5件,铭文相同,形制略有不同;(益帚)叔山父簋3件;此外有弦纹鼎1件、瓦纹匜1件、回纹盘1件、夔纹柄勺2件。本文仅就散伯车父器铭文所涉及到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斧正。散伯车父鼎,立耳,浅腹,腹底近平,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博物馆历史陈列室,陈列出一件很有历史价值的西周早期铜尊,(见图版:5)根据其铭文内容,定名为“保尊”,它是西周成王(姬诵)时期的遗物。这件器物是1948年在洛阳市区发现的,器物体呈圆式,侈口、侈足,腹部铸制饕餮兽面纹和云雷纹。器高24.5,口径18.5、腹围42.5厘米,体重2.3公斤,该器圈足内壁部位铸铭文八行四十六字,铭文是: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15,(11)
<正>伯希和旧藏西汉鸟虫书铜壶的铭文,分布于器身的颈、肩、腹部以及下腹部,以变形云气纹结合凤鸟装饰而成篆文,文字的所有笔画均用银丝错嵌,铭文和纹饰带成环状间隔分布,浑然一体,虽繁复但不凌乱。与伯希和旧藏西汉鸟虫书铜壶形制和铭文书体风格一致的,见于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出土的两件鸟虫书铜壶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临朐新出铜器铭文考释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8年至1981年,在山东省临朐县泉头村先后两次发现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青铜器,其中包括不同国别的铸铭铜器凡六件。这些铭文,有的国名尚属首见,有的辞句别致新颖。它们不仅使我们对山东地区西  相似文献   

20.
《文物》2014,(8)
<正>2007年6月,谷城县公安局向文物部门移交了一批春秋铜器,包括鼎、簠、壶各2件,其中鼎内壁铸有铭文。经调查,确认这批铜器出自谷城县城关镇邱家楼春秋早期墓地。现将这批铜器介绍如下。鼎2件。微敛口,平折沿,方唇,立耳,鼓腹内收,圜底近平,三粗蹄足直立。耳壁饰重环纹。许子鼎,腹上部饰双凸目龙纹组合的"8"形窃曲纹,下部饰S形凸目窃曲纹,其间饰凸弦纹一周。内壁铭文残蚀严重,可辨为"许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