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烨 《文物春秋》2013,(2):55-57
本文对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印章"楚骑尉印"和陶楼汉墓出土的"蕲城宋父"印进行了考释,认为"楚骑尉印"应非"楚骑都尉印"的省略,西汉初期可能设有"骑尉"这一官职";蕲城宋父"印的释读顺序有误,印文应当读作"城父宋蕲"。  相似文献   

2.
秦封泥“□禁丞印”,文字经考证,应为“■禁丞印”。“■”同“玤”,地在秦汉时古渑池,春秋时期“玤宫”作为周王“离宫”,具备苑囿等可供游玩的职能。战国时期,秦国取得渑池后,将“玤宫”和苑囿提升到新高度,专门设立“玤禁”负责离宫和苑囿安全。随着秦朝灭亡,汉初革秦制,“玤宫”及附近苑囿最终被更名后的“渑池宫”替代了。四枚同文秦封泥的存在,是这段变革历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3.
秦封泥“□禁丞印”,文字经考证,应为“■禁丞印”。“■”同“玤”,地在秦汉时古渑池,春秋时期“玤宫”作为周王“离宫”,具备苑囿等可供游玩的职能。战国时期,秦国取得渑池后,将“玤宫”和苑囿提升到新高度,专门设立“玤禁”负责离宫和苑囿安全。随着秦朝灭亡,汉初革秦制,“玤宫”及附近苑囿最终被更名后的“渑池宫”替代了。四枚同文秦封泥的存在,是这段变革历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者们大多认为西北屯戍汉简中印文的抄记文字"居令延印"属文书人员对"居延令印"的误抄。本文指出这种非正常读序的官印抄记,实际上是文书人员有意为之。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汉武帝时期进行的两次官印改革没有对印文的读序、印文字体及印文的阴阳作出强制性规范。推测原封泥印文为右上起横读形式,但是文书人员按照主流的右上起竖读的顺序来抄记印文,遂被记作"居令延印"。  相似文献   

5.
官印的印文、印背印侧刻文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当时社会制度的第一手史料。从古文字学、文献学角度考释了《金代官印》一书182、183、206三方金代谋克印模,考证三方印印文都应是"窟忒忽达葛谋克印",更正以往学者的误认误读,并根据《金史》记载,确定该谋克的路属,补证了《金史》记载猛安谋克之数。  相似文献   

6.
刘铮 《文博》2023,(1):71-74
“康宁军节度观察留后印”为一方北宋官印,因纪年明确、品级较高、铸刻精美而备受学界关注。然而,此印面的首字“■”释读有误,应厘定为“奉”,而不是“康”,印文当通读为“奉宁军节度观察留后印”。该印不仅是现存惟一的宋代“节度观察留后”所用官印,而且是目前仅见的两方宋代鎏金官印实物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汉昭帝"耕于钩盾弄田",应劭曰:"时帝年九岁,未能亲耕帝籍,钩盾,宦者近署,故往试耕为戏弄也。"臣瓒曰:"《西京故事》弄田在未央宫中。"师古曰:"弄田谓宴游之田,天子所戏弄耳,非为昭帝年幼创有此名。"(《汉书·昭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9页)后代学者在称赞汉昭帝九岁亲耕行为之余,指出耕于钩盾弄田与戏弄、儿戏有关。如:宋代王禹偁认为:"耕钩盾之弄田,但矜儿戏……"(王禹偁:《小畜集》卷一《古赋·籍田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6册,台北:台湾  相似文献   

8.
"界行",也称"行格界线",是版本学研究的问题之一。一般认为,"界行"是古籍中与文字相随、间隔字行的细黑线条。近代,西洋活字印刷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版刻、活字技术,洋装书取代了线装书,"界行"也随之从书本上消失。过去认为,王祯《造活字印书法》(简称《印书法》)中的"界行",就是明清活字印本上的"行格界线"。近期,笔者重新审视西夏文佛经《本续》,对将其定为木活字印本的主要依据是"隔行竹片印痕"的认识有所领悟:《造活字印书法》中的"界行",与能显示在印本上的明清活字本"行格界线"不同,它是不能显示在印本上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王祯《印书法》"界行"进行了论证:1.它与明清"行格界线"概念不同;2.它与明清"行格界线"性质不同;3.它与金简《程式》"套格"不同。  相似文献   

9.
西藏罗布林卡藏有一方十分重要的元代印章,印文为"大朝国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有学者认为,此枚印章的主人是蒙古宪宗时期的那摩大师,其中"大朝"应作国号理解。本文指出,此处"大朝国师"意若"大元帝师",或指西藏高僧乞剌斯八斡节儿国师。  相似文献   

10.
<正>以"副统之印"作为统帅调动军队的"兵符",是中国军事史上大金朝兵制特别与众不同的唯一特征,以龙头铸制"王印·副统之印"更是匪夷所思。新近在湖南石门、湖北荆州、河南商丘三地民间发现的三枚铜制龙头"副统之印",既佐证了距今约800多年以前那段已经湮没的金代军事风云史,也为探寻金朝兴衰更替的诡谲政变提供了深邃的想象空间。我们将从"赏"印开始,尽可能掀开其"冰山一角",走进那一段早已硝烟远去、且大多数人们并不熟悉的峥嵘历史。一、罕见的龙头铜印所透露的奇异信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金副统之印,,为铜铸、柄钮、叠篆字  相似文献   

11.
近年钤有"九老仙都君印"的织物在江苏的明代墓葬中屡次发现。通过考证,可知此印文来源于茅山道教,名号指向道教教祖太上老君,同时道教认为该印具有诸般神力。以现有"九老仙都君印"钤印织物的发现情况来看,随葬此物是流行于明代中期常州地区的一种地域性葬俗,证明了当时茅山道教对于周边世俗丧葬习俗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印山大墓地处绍兴,是春秋晚期的越王陵;维京船葬地处北欧挪威,二者山海遥隔,其时代也相距1400多年,但是通过比较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文章认为,吴、越是重要的航海国家,越王重视航海,重视舟师。印山大墓是否是船文化的缩影,这是本文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夜郎王印与滇王印同是西汉"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度的产物,但对西汉王朝而言,两枚王印颁赐的政治考虑是有区别的。在夜郎问题研究中,夜郎王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还原夜郎古国历史必不可少的条件,有助于判定古夜郎的中心区域、夜郎国首府、传承世系、历代夜郎统治者的墓地位置等,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热潮中,"夜郎"成为一块炙手可热的文化品牌,出现了民间屡屡发现夜郎王印的现象。要判定某些民间发现的夜郎王印的真伪,首先必须对汉代赐边方国印授的形制、质地、印文格式等有所分析。夜郎与滇同于西汉武帝时获赐王印,因而,滇王印应是夜郎王印的很好参照。破解夜郎王印之谜的途径,是以严谨的学风、科学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态度去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14.
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一枚正面錾刻"爷赐御哥"铭文的金牌饰,笔者经研究后认为,其铭文应释读为"爷哥御赐",是太平天国时期高级官员佩带以表明身份的腰牌。  相似文献   

15.
绍兴地区有传世的6面"尚方御镜",其制作年代约在西汉晚期至新朝时期。根据与其他地区出土的"尚方御镜"的比较分析,发现其在铭文、内容及纹饰上均存在着显著区别,这可能与语言、习俗等地区文化的差异有关。再结合绍兴出土汉代铜镜中的铭文等相关资料,认为传世的"尚方御镜"应为本地铸器,并在此基础上推测新朝山阴一带设有尚方铸镜作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四川博物院藏有一方"网师园客"印,学界一般认为其为邓散木所作,从印章篆刻技法、边款署名习惯等考证,可知其作者应为李散木。根据四川博物院藏"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印边款的解读与相关文献,补充了张大千1939年冬在上海的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17.
"曷苏昆山谋克之印"的发现对金代蒲与路相关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曷苏昆"被视为满语,释义为"篱笆"是错误的,影响了"曷苏昆山谋克之印"历史信息的解读。曷苏昆,是契丹语"曷术"的同音异写,释为"铁",曷苏昆山,即是铁山,在今铁力县境内,曷苏昆山谋克之地是蒲与路的东界。  相似文献   

18.
正不同于中原王朝传统选官方式,契丹宗戚子弟通过候补郎君在宫中担任侍从侍卫,换取入仕资格。辽代具有起家资格之郎君除牌印、御盏、祗候郎君外,《辽史·百官志》"北面著帐官"条下同牌印、御盏等局并列,有"本班局",下设"本班郎君"(1)。贵族子弟萧阳阿、耶律仆里笃、耶律适禄、耶律斡特剌、耶律棠古皆补本班郎君入仕(2)。学者推测本班郎君很可能是隶属于诸部落、族帐和院本部的郎君(3),实际并非如此。统和七年(989年)三月"乙  相似文献   

19.
辽阳市博物馆藏辽代"女真鹿官户太保印",印文"太保"二字篆刻铸造工艺比较粗陋,以致于存在缺笔现象很容易造成误读。根据馆藏该方铜印材质规格和篆刻铸造工艺,推测是地方低级别官员。"女真鹿官户太保"与《辽史》中记载的"监鹿详稳司"、"监养鹿官"、"鹿人"属于同一管理机构系统。该印铸造时间应是在辽兴宗耶律宗真之前,而且在辽东山地地区发现该印,推测应与辽代部分女真人南迁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20.
熊龙 《文博》2012,(1):38-44
东汉"东井戒火"陶井常为研究秦汉社会史的学者所引述。多数学者认为其释文当作"东井灭火",并由此认为陶井图案象征了汉代灭火的场景。实际上,经过字形的比较与考察,陶井的铭文当作"东井戒火"。"戒"与"灭"字虽是一字之差,却导致了图像含义诠释的较大差异。释读为"灭火"而推论得出的汉代社会史、火灾史,应进行重新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