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向领袖“叫板” 1938年1月,梁漱溟作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访问延安时,毛泽东就对他说:梁先生,我们早就见过面,民国七年(1918)我在北京大学,那时你是大学讲师,我是图书管理员。梁漱溟称赞毛泽东好记性。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界的一位名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后来成为新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解放前曾将教育救国视为己任,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解放后,他作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被毛泽东请到北京,成为全国政协委员。1953年,在与毛泽东的一场争论之后,他成为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代言人,此后的20多年中,一直有一个无形的帽子叫做“反面教员”。我们的讲述者汪东林先生,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全国政协机关工作,系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梁漱溟问答录》作者。他在政协认识了梁漱溟。今天他要为我们讲述的,就…  相似文献   

3.
汪东林 《百年潮》2004,(3):70-71
毛泽东是创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代伟人,梁漱溟是一位集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中国新儒家的鼻祖.关于他们两人之间半个世纪的交往细情,笔者在拙作<梁漱溟问答录>和<梁漱溟与毛泽东>中作过记述.我现在要补写的是毛泽东晚年关于梁漱溟的一段批示,这个批示笔者在撰写上述书文时尚未发现,虽然只是点了一下梁漱溟的名字,却很能说明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直至晚年--逝世前一年多,在他的思想宝库中,仍然闪烁着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思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徐克敏 《炎黄春秋》2006,(12):75-76
在我国知识界,特别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中间,提起梁漱溟先生,可以说是尽人皆知。梁漱溟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学者、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毛泽东的朋友。其实,梁先生的“头衔”远不止于此。他还被人称为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等等。但友人近日拿来一本名为《六月雪》的新书,书的副标题是《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内容不言自明。引起我注意的是,该书的最后一页上,收录了一首七言打油诗——《咏“臭老九”》,署名为梁漱溟。又听说,梁漱溟先生的亲属近年也曾被询问:“梁先生的诗集将于何时出版?”当然,梁漱溟先生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的老一辈学者,身后留…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家保存有一封父亲梁君大的信,其中写了梁漱溟对我父亲讲的一段话,谈到他1938年第一次到延安会晤毛主席时,主席曾好奇地问他:“据闻你是广西人,怎么又和湖南湘潭梁姓是一家呢?”原来1918-1919年间,梁焕奎举家避兵祸到北京,住在缨子胡同梁漱溟家。这期间,杨昌济(怀中)先生与梁焕奎、梁漱溟俩曾多次互访。当时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寄住在鼓楼豆腐池胡同未来岳父杨昌济先生家。来为客人开门的常常是青年毛泽东,闻知二梁是兄弟。所以主席多年后有此一问。梁焕奎,(1868-1929),字辟垣,亦字辟园,湖南湘潭人。一生从事湘中矿政学务,…  相似文献   

6.
<正>在1953年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扩大会议上,因对农民问题的看法分歧,十分张扬、自负的梁漱溟公开顶撞毛泽东,使毛泽东十分生气,相当尖刻地痛骂了他,称蒋介石是用枪杆子杀人,梁漱溟则是用笔杆子杀人。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是一位信奉佛教而又蜚声海内外的儒学大师,性格耿直,敢说敢为,由于某些“自视太高”和“固执己见”的缘故,而有“傲人”之称。他是毛泽东的挚友、诤友,也是一位身份特殊的老朋友,在30多年的交往中,有过彻夜友好的长谈,有过面红耳赤的争论,也有在大庭广众之下针锋相对的吵骂,这其中的恩恩怨怨,让人惊叹,也让人称道……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是一位信奉佛教而又蜚声海内外的儒学大师,性格耿直,敢说敢为,由于某些“自视太高”和“固执己见”的缘故,而有“傲人”之称。他是毛泽东的挚友、诤友,也是一位身份特殊的老朋友,在30多年的交往中,有过彻夜友好的长谈,有过面红耳赤的争论,也有在大庭广众之下针锋相对的吵骂,这其中的恩恩怨怨,让人惊叹,也让人称道……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在20世纪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几度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在世人的眼里,梁漱溟是思想家、教育家、著名学者、乡村建设派领袖、政治上的中间派代表。50年代,梁漱溟曾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指责。一 1918年11月9日,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在一个清新宁静的早晨穿戴整齐、带着对世道的无奈跳进了北京的净业湖(即今积水潭)。父亲的自杀,极大地刺激了决心从佛以求避世的梁漱溟。在悲痛和自责忏悔后,加上曾路过湖南时看到军阀烧杀掳掠、荼毒生灵的悲惨现状,梁漱溟在北京发出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慷慨之叹,并于1921年5月,宣布…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是一位信奉佛教而又蜚声海内外的儒学大师,性格耿直,敢说敢为,由于某些“自视太高”和“固执己见”的缘故,而有“傲人”之称。他是毛泽东的挚友、诤友,也是一位身份特别的、作用特殊的老朋友。在30多年的交往中,他们有过彻夜的友好的长谈,有过激烈的面红耳赤的争论,也有在大庭广众之中针锋相对的吵骂。这其中的恩恩怨怨,让人惊叹,也让人称道……  相似文献   

11.
群忠 《文史春秋》2002,(2):50-54
《中华文化名人录》和《广西百科全书》载:梁漱溟(1893~1988年),广西桂林人,生于北京,哲学家、教育家、乡村建设派领袖。曾任全国政协第一至第六届委员、第五第六届常委、民盟常委、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著述颇丰。这位在哲学上杂揉中西、融通华 梵、自成体系的中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被外国思想界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梁漱溟 的人生经历中颇有传奇色彩,可概括为:一生吃素、二次婚姻、三会毛泽东。一生吃素梁漱溟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读了许多佛家的著作。他有很强的自学本领,对那些晦涩难懂的佛教经典,他读起来…  相似文献   

12.
晚年的毛泽东有位鲜为人知的“管家”。毛泽东时而称他“同志”,时而称他“我那盏不灭的‘灯’”。他姓吴名连登,江苏盐城人氏,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位“管家”,陪伴着毛泽东度过了整整12个春秋,直到1976年9月将领袖的遗体护送到人民  相似文献   

13.
1953年9月在政协常委扩大会上,梁漱溟先生就土地政策和农民问题等,做了坦诚的发言,和毛泽东发生争论。这是新中国立国初期,党外民主人士面对面首次公开向最高领袖争取发言权与申辩权的事件,毛泽东、周恩来严厉批评了梁漱溟,从而引起一些委员的不满和对梁的跟风批判。在前后10天批判梁漱溟的活动中,张澜  相似文献   

14.
汪东林 《炎黄春秋》2001,(10):22-25
梁漱溟先生生于1893年,病逝于1988年,以其95岁的高龄经历了56年的旧中国和39年的新中国。对于他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早期43年的经历,1988年7月梁漱溟病故时由新华社发布、《人民日报》全文刊登的《梁漱溟生平》中有这样一段评价:“出生于中日甲午战争前一年的梁漱溟先生,与同时代的志士仁人一样,为民族独立、为国家富强积极追求探索。他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先赞成‘君主立宪’,随后又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  相似文献   

15.
张治中,人称“和平将军”。他是蒋介石的八大亲信之一,跟随蒋介石20年,但从未参加一次反共内战,而是以独特的身份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交谊深厚。毛泽东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他也是唯一一个敢对毛泽东、蒋介石多次直诔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以下是张治中的长女对父亲“文革”最后岁月的回忆——  相似文献   

16.
施锦荣 《文史春秋》2013,(12):26-29
梁漱溟一生壮逸,堪称传奇:他出身名门,父亲投水殉节而动天下,他人生的开端已不同凡响;他只有中学文凭,却被蔡元培延聘北大,成为美谈;他曾试图自杀,最终却弃佛从儒,成为一代大儒,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这是一奇。他痛恨军阀,却得军阀韩复榘之力推行新农村建设。这又是一奇。他奔走国共两党之间,宣传自己的主张;与毛泽东8次长谈,两度通宵,情同知己,后又有当廷谏争,受尽磨难,却痴心不改,实为奇中称奇。  相似文献   

17.
汪东林 《纵横》2012,(7):61-64
为了忘却的岁月之四:梁漱溟被抄家和章伯钧的“不打就倒”1966年“文革”爆发之初,全国政协直属学习组(含文史专员学习组)所有成员都在学习讨论关于“文革”的文件和报刊上的文章。他们纷纷作拥护的表态,但又小心谨慎,生怕言多有失,因此常常会有会场冷落之时,于是小组秘书念大块文章,以消磨“学习”时间。此时唯独梁漱溟沉默不语,他每会必到,只听不说,组长让他发言,他也摆手推辞。一直到6月7日,他才郑重其事地开腔,语气颇为沉重:  相似文献   

18.
1953年9月8日至18日,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和中央人民政府扩大会议上,因毛泽东批评梁漱溟会上的发言,引发了毛、梁间连续多日的争辩,最后梁漱溟受到了严厉的批判,成为举世皆知的“反面教员”。由于当时的政治压力,梁漱溟承认了自己顶撞国家领袖的错误,但他们的思想分歧却一直存在着。在毛、梁逝世若干年后的今天,这桩历史公案虽已得到破解,然而毛、梁论争的内在思想分歧却无人深入分析。本文试图从哲学上寻其根底,误谬之处,敬请方家批评。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把自己的警卫团叫“八三四一”部队,因此,社会上有些人说他如何“神”。毛泽东是1893年12月26日生,1976年9月9日逝世,刚好活了83岁。在1935年1月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毛泽尔被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协助周恩来抓军事,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他前后主政41年。“八三四一”番号与这两个时间吻合。但这个番号,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是什么解放初毛泽东征求算命先生意见而决定的,而是与他年轻时一支旧步枪的编号偶然巧台而已。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曾说,假如有人向他的朋友问起他是怎样一个人,朋友回答“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是恰如其分、最好不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