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传苏轼参禅前的境界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颇有哲理,耐人寻思.参禅时的心境便是这“庐山烟雨浙江潮”,可以想象,晚春时分,黄梅时节,雨雾蒙蒙,庐山云雾缭绕,恍如仙境. 然而想象只能是想象,只有真正的踏入庐山,才会发觉庐山的千面,千像,才会深深地感喟语言的乏力,感喟镜头的无力,顺着曲折回旋的盘山路向上,路边郁郁葱葱的林木高大粗壮,三百多个弯路曲折回旋,令久不晕车的人都未免头晕目眩,据说当年毛主席上庐山曾问这条公路有多少道弯路,工作人员回答三百九十六道弯,毛主席感慨的同时赋诗一首:“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相似文献   

2.
孙翔 《东方收藏》2020,(1):69-72
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禅意作品。禅意,作为一个名词,已经不能单独从"禅"与"意"的字面意思来阐述了,其表达的是一种更为深远的思想和境界。简单来说,禅意源于佛教,可以理解为与佛有关的一种意境和意识,它既是具象的,也是意向的。佛禅早期,修者以心印心,本不必假借任何手段。传灯日久,形形色色的悟道者出于普度众生的目的,对悟道禅修境界的描写,就有了问答、诗偈、文字绘画等等的形式,逐渐演变成后来的"语录""禅诗""禅画"等。  相似文献   

3.
从星云大师论诗、用诗与作诗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其"诗言智"的核心诗学观:星云大师认为禅诗偈语是禅师们对宇宙人生之真理的探索与体悟,是智慧人格的流露,能够指导人们更好地处世和生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星云大师引用诗偈来表达自己对禅的理解,对佛法的体认,引导世人转迷为悟,提升境界,打破固化的思维;从星云大师的诗作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法喜充满的智慧,是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和关怀,给人无限欢喜和希望。  相似文献   

4.
主张"佛教文艺化"的星云大师对诗、偈十分重视,撰写了不少文章谈诗论偈.星云大师所论及的诗作大多是禅诗和偈语,此外的其他诗作也多于佛教、佛法相关.星云大师对诗歌内容的解读十分重视,多延续前人的说法,阐发诗中蕴含的佛法真意.在对诗进行文本解读之外,星云大师或把诗放在诗禅交流的视域下辨别诗中所言佛法真伪;或通过论诗体现诗禅交流活动的意义,从而彰显佛法的感召力;或通过否定诗歌传达佛法的有效性,让人们对佛法有更深刻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与佛结缘,在其留存的诗作中有不少涉佛理禅诗。其中可确考的有五十一首,就其内容看大体分为四类:与禅师僧人交游诗、寺院佛塔题诗、投宿僧所之诗、观寺景与风光感怀之作。这些诗作中的佛家思想与诗人自幼接受儒家教育的入仕理想相通互融,以禅理入诗,禅与诗的交互滋养是褪去尘俗的心灵洗涤,令诗人获得了精神依托,形成了儒佛互补的独特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以禅喻诗”是一种经验性的类比思维,“禅”与“诗”都是复杂的范畴,难以笼统论之。前者涉及禅语、禅法、禅理、禅趣、禅宗有关宗派、参禅的活动(态度、方法等)、禅家之妙谛和禅宗公案故事等;而后者则涉及诗人、诗派、作品、读者四大方面,进而包容构思、写作、赏析和评论等活动。”所谓“喻”则取譬喻之意,表现为一种通过将“禅”与“诗”进行类比,最后诉诸于“诗”的思维方式。本文主要分“何以以禅论诗”、“何为以禅喻诗”、“如何以禅喻诗”和“从《沧浪诗话》看以禅喻诗”四个部分,分析了“以禅喻诗”的存在原因、意义内涵、思维方法和在严羽《沧浪诗话》中的具体表象,以实现对其较为全面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7.
马毅 《文史月刊》2009,(6):75-76
苏东坡生平有一大爱好,就是参禅悟佛。佛印禅师德学兼优,宋神宗皇帝曾赐他“高丽磨纳金钵”。佛印禅师住持庐山的归宗寺时,苏东坡到黄州后(黄州在湖北省的长江北岸,与长江南岸江西省的庐山正是隔江相望),时常坐船过江,找佛印禅师谈禅论道。  相似文献   

8.
正未参禅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入门之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悟道之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人们熟知的参禅三境界。虽然参的是"禅",但绝非狭义的宗教之"禅",而是广义的生活之"禅"。比照万事万物,似乎都囊括在此三境界中,艺术自然不例外。清韵雅致水彩情欣赏王涌的水彩画,你会被其清新、流畅、欢快和画中散发的那股淡淡的水墨韵味及色彩韵味所吸引。他的水彩画给人的感觉就是清  相似文献   

9.
张旭曙 《古籍研究》2001,(3):111-116
“诗境”说是《诗经》的核心观点之一,也是朱光潜诗学理论的精髓之一。它虽未直接讨论诗的本质问题,但实质上却是朱光潜诗的本质观的核心部分。朱光潜的“诗境”说直接受到王国维《人间词话》“意境”说的启示。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的“境界”说。朱光潜对王氏评价及高,认为《人间词话》是近代学批评“最精到”的作,甚至到晚年他还满怀感激地说:“王国维写过一本小书《人间词话》,我从中受到很多启  相似文献   

10.
怀旧季节     
边珂 《旅游》2002,(4):10-13
江南的名山大川,气势浩渺的有太湖,秀丽瓢逸的有西湖,玲珑剔透的有虎丘,奇峰突兀的有雁荡,而惟有嘉兴以其潮、湖、河、海的并存,在一派烟雨迷蒙的“真山水”中留住了她自己的倩影。  相似文献   

11.
正被誉为"日本禅学第一人"的铃木大拙指出,"禅是中国的实际精神和充满高远思索的印度形而上学的牢固焊接"。禅对日本文化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在日本的社会文化生活处处可见禅的踪影。一、禅与禅宗及其流派禅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静坐冥思",由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创立。据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思49日,终于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这个静坐冥思的过程,就是"禅"。禅经过代代相续,由第28代传人菩提达摩传入中国。菩提达摩也因此成为"禅  相似文献   

12.
饮酒诗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其饮酒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充满悖论的心灵意蕴:他既是一个“穷愁的大丈夫”,又是一个“清醒的醉饮客”;杜甫的饮酒诗呈现出中国诗酒文化的独特形态:穷愁清醒。这种文化形态不仅体现了杜甫心酸悲怆的内心世界,更展现了一种大地般的博大的人道关怀。杜甫创造了中国诗酒文化中继“天”、“人”境界之后的“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本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了敦煌献中的白话禅诗。章认为,本用于演唱目的而创撰的通俗化佛教歌辞,实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搜求补充;敦煌佛教歌辞的语言、白掺杂,内容丰富,其中中国化特征最为明显的是歌咏父母恩德的诗偈和山歌性质的《山僧歌》等。敦煌佛教歌辞和其他形式的诗体中。有相当部分的白话诗体现出了禅宗南北两派意涵,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禅的观念。而这些,都应该视为研究唐五代白话禅诗的庞大而宝贵的资料。纳入中国俗学、特别是中国佛教俗学的研究范围之中。  相似文献   

14.
1959年7月26日至8月1日庐山会议期间,胡志明秘密访问庐山,与正在庐山开会的中共领导人会晤。新华社1959年8月13日电文中说:“胡志明主席在苏联休假后回国途中参观了我国西北地区以后,今天中午乘专机到达北京。”电文中丝毫未提胡志明在庐山前后逗留7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贺伟 《湖南文史》2008,(11):24-26
1959年7月26日至8月1日庐山会议期间,胡志明秘密访问庐山,与正在庐山开会的中共领导人会晤。新华社1959年8月13日电文中说:“胡志明主席在苏联休假后回国途中参观了我国西北地区以后,今天中午乘专机到达北京。”电文中丝毫未提胡志明在庐山前后逗留7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伏雪芹 《丝绸之路》2013,(14):56-59
在谈到诗与禅的关系时,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诗佛王维。他笃志信佛,其山水诗创作开拓了以禅入诗的新境界。本文主要探讨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具体从王维与佛教的渊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和禅趣、王维禅意诗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成就等方面入手,首先总结出佛教禅宗对王维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进而讨论禅学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即其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禅意和禅趣,最后在对前文探讨的基础上总结王维禅意诗的审美特征及其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封建皇帝内禅论章尚正中国古代禅位有内禅与外禅之分别。皇位拱手让给外姓异氏的称为外禅,帝王身在而传位于皇族成员(通常为皇子)的称为内禅。内禅之始,顾炎武考曰:“《左传》:晋景公有疾,立太子州为君,会诸侯伐郑。《史记》:赵武灵王传位于子惠王,自称主父...  相似文献   

18.
此次游庐山,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庐山博物馆珍藏着唐伯虎的传世之作《庐山图》。唐伯虎,明代江苏吴县人。少时聪颖过人,29岁乡试第一,会试时因牵连科场舞弊案被革黜。后游历名山大川,性格放荡不羁,才华横溢,钟情丹青,卖画为生,留下不少诗和画,是当时文坛上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家。据史证,唐伯虎的这幅《庐山图》,绘的是庐山三峡桥的山水景物。三峡桥,即今日观音桥,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七年。鬼斧神工,宛如天半飞虹,横跨于含鄱岭南的三峡涧上,长24米、宽4.5米、高10.7米,全部是由石头砌成。然而,就是这么一座气势宏伟的…  相似文献   

19.
佛禅养生 地点:国清寺、佛陇山、赤城山 内容:礼佛、坐禅、修学、品茗、吃素斋 卖点:禅茶一味 禅和茶在佛教当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喝茶讲禅,茶道又与禅相结合,所谓禅茶一味,就是要通过茶去领悟禅的定义。  相似文献   

20.
诗家“粤东三子”之一的张维屏,晚年于芳村大通寺旁建听松园,撰联自况生平。联云:“为词客、为宰官、为老渔,卅载风尘,阅几多人海波涛,才得小园成退步;爱诗书、爱花木、爱丝竹,四围溪水,喜就近佛门烟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