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加拿大与美国同属英国的前殖民地,但两者所走的道路大不相同。美国于1776年独立后,加拿大仍然效忠大英帝国,虽然于1867年获得自治、1931年获得独立外交权、1982年获得修宪权,却至今奉英国女王为国家最高元首。从文化意义上讲,美国在政治上独立后很快实现了文化上的独立,而加拿大在文化上长期依附英国以及迅速崛起的美国,其文化“具有相当浓厚的后殖民色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加拿大民族主义运动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2.
1939年天津租界危机期间,英国根据欧亚局势的演变和美国态度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其远东外交政策.本文通过对英国在天津租界危机中的外交折冲的研究,展现危机中的英国既不甘于放弃其在远东的权益,又不愿与日本走向军事对抗,因而推行了一种既支持中国抗战(主要是道义上的支持),又对日妥协的双重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从表象上看,充满着矛盾与反复.但在这一复杂表象的背后,则是英国试图以最小的代价在远东获取最大利益的现实主义考量,也是英国外交传统中的民族国家利益至上这一核心原则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位于北美北部,面积997万平方千米,人口仅仅3057万。先后为法国和英国殖民地,1867年成立自治领,1926年获得外交上的独立,1931年成为独立国家,经济高度发达,国内生产总值6397.57亿美元(2000年)。是什么力量使一个蛮荒之地成为人间天堂?本文将从加拿大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来解答加拿大的崛起。  相似文献   

4.
试论伊丽莎白一世的婚姻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都铎王朝的末代君主,本文对其在位期间闻名于世的婚姻外交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文章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阐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的经济政治总体形势,此为其婚姻外交的坚实之根基;第二部分阐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所处的国际地位和背景及外交政策总体目标,此为女王开展婚姻外交的直接动因;第三部分分析伊丽莎白一世的个人素质和独特经历,此构成为女王婚姻外交的必要先决条件;第四部分论述女王婚姻外交的辉煌成果;最后部分总体评价女王婚姻外交之得失作为文章的收尾。本文试图阐明:女王的婚姻外交之实施本质上符合其外交政策总目标,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及其不朽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由主义与加拿大宪政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上半期加拿大建立责任政府的过程中,自由主义观念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不仅表现在自由主义思想对加拿大殖民地人政治意识觉醒的推动上,更表现在英国社会与政坛对英帝国与移民殖民地关系认识的改变上.由于美国独立的教训,维护帝国统一和防止殖民地与母国分离,曾是英国人心中一个不解的结.因此,旧观念支配下的英国统治集团,几乎一致地拒绝了达勒姆关于授予殖民地责任政府的建议.随着英国自身现代政党制度的确立和自由贸易的实现,新的自由主义帝国观开始形成,并直接推动了加拿大的宪政改革.  相似文献   

6.
正《晚清时期老外的"国学"情结》自1807年英国人马礼逊来到中国后,来华的西方人络绎不绝,他们往往背负外交、经商抑或宗教使命,其中不乏长袍马褂久居甚至老死中国者。他们身上表现出长期耳濡目染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国学"情结。第一,人名多附庸中国传统文化。美国汉学家Samuel Wels Williams,中文名字为卫三畏。"三畏",不仅与他的英文名Samuel音相近,而且  相似文献   

7.
19世纪20年代的哈斯基森关税改革,打破了英国传统经济与商业政策下保护主义的坚冰,廓清了通往自由贸易道路的主要障碍,促进了国内制造业、商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同时期英国在内政和外交领域的自由主义改革相互呼应,是英国由重商主义转向自由主义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耆英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中俄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清廷没能利用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难得间隙,变革传统的"天朝体制",以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廷总体上仍被迫将自己的外交操作原则定位为"妥协",并重新起用妥协有法的耆英,与桂良、花沙纳等共同主持天津的外交交涉.然而,随着社会的缓慢发展,此时清廷外交在操作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部分官员开始反对纯粹妥协,主张"寓抗争于妥协".基于此,结合当时列强之间的矛盾状况,清廷将天津外交具体操作的方略确定为"妥协"之外,辅之"以夷制夷",即"以俄、美夷制英、法夷"的手段,利用俄国(美国)出面"调停",希图借外力进行有限的外交抗争.耆英遵奉清廷既定的外交策略,通过俄罗斯馆的大司祭巴拉第,与俄国使团顺利建立了联系,并于天津举行会谈.为了取得俄国"调停"的承诺,耆英轻率答应提前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天津条约>.不过,由于广州的"档案事件",英、法在天津不肯与耆英合作,耆英只好回避,以致获罪、自尽.耆英从复出,到参与中俄交涉,再到获罪的历程,既昭示着晚清弱势外交的不可为,又预示着晚清弱势外交的可为.  相似文献   

9.
正加拿大位于北美洲,国土面积在世界上是排在俄罗斯之后的第二大国。过去是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十六、十七世纪时,法、英殖民者先后侵入加拿大,后来欧洲移民大量移入。为了争夺这块北美大陆,法国和英国经过从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英国最终战胜法国,独占了加拿大。1848年英国建立起加拿大殖民地自治政府。十九世纪中叶的联邦运动后,1867年根据《英属北美法案》,成立了加拿大自治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拿大极力摆脱英国的控制,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1926年  相似文献   

10.
《阴晴史》是朝鲜王朝派赴天津的领选使金允植的日记,对朝鲜王朝近代外交活动有丰富的记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由于金允植的特殊使臣身份,使得该书可以反映出一些朝鲜王朝的近代外交的细节活动和基本特征,朝鲜既希望保持传统的"事大"外交,又渴望维护朝鲜自身的利益,但因为其国力的弱小和东亚局势的变化,而被迫开展近代外交,在外交上受制于人。此外,我们也可以从中解读出两班士人对当时外交形势的一些看法和心态。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2月22日下午,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和东南亚等13个国家的“首期海外华裔青年禅武文化专修班”教练、学员及媒体记者一行近60人到达湛江市,开展为期三天的传统文化参观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2.
邓星晟 《神州》2012,(35):224
外交部微博"外交小灵通"应新媒体发展而生,是开展公共外交的全新手段。自开通以来",外交小灵通"在宣传我国外交政策,树立中国外交形象,争取国内民众理解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本文介绍"外交小灵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产生背景、定位、作用和不足,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钱皓 《世界历史》2015,(2):15-24,158
二战后,加拿大学界和政界针对中等国家在大国争霸或冲突时期有无自己独立的国家行为方式,以及中等国家在大国政治体系中能否有其独立诉求的议题,展开了广泛的学理讨论。其中,集加拿大外交部官员和国际事务研究院资深学者双重身份的约翰·W.霍姆斯的学术贡献尤为突出。霍姆斯在国际事务中探索并实践着中等国家外交路径,借助思想库平台构建并输出了中等国家外交思想,并在大学课堂传承了中等国家的外交理念和经验。他认为,中等国家可以通过"调停者、谈话者、倡导者和情报收集者"的外交路径在大国政治体系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4.
1880年8月,英国人将阿卜杜尔·拉赫曼扶上了阿富汗国王的宝座,而之前早已外泄的秘密条件是:由英国掌握阿富汗的对外政策.阿卜杜尔·拉赫曼经历丰富,且颇具野心.当时他刚从流亡数年的撒马尔罕返回阿富汗,得到阿富汗许多部族的支持. 阿卜杜尔·拉赫曼的兄弟、前赫拉特总督阿尤布,反对英国控制阿富汗外交,决心发起"圣战",从英国人...  相似文献   

15.
中岛宏  林晓光 《百年潮》2006,(12):25-28
1971年,中国通过开展"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坚冰,使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和人民消除敌对,走向和解.30多年前,我作为日本共同通讯社报道中国情况的主要记者,有幸亲身经历并首先报道了中美开展"乒乓外交"这一重大外交事件.  相似文献   

16.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国在承认新中国的同时,保留驻台湾淡水"领事馆"作为在台湾地区的"立足点"."领事馆"的战略地位及影响力随着东西方冷战格局的变化而不断变化.20世纪60年代,为缓和英中关系,英国曾两次考虑撤馆,但在冷战背景下因弊大于利而未予实施.随着70年代中美关系由对抗转向缓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英国对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决定撤馆以推动英中全面建交.撤馆的决策过程因英国试图兼顾英美同盟关系而坎坷曲折,执行阶段相对顺利.总体而言,此次撤馆是英国政府一次现实主义外交实践,同时体现出英美同盟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累里在1875-1878年近东危机期间,通过外交努力为英国赢得了巨大的利益,分析其土耳其政策对英国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认识19世纪英国的近东政策.  相似文献   

18.
朱倍德 《丝绸之路》2014,(22):78-80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为提升本国国际形象而开展的直接针对他国公众的公关活动。作为不同于传统外交的新外交形式,公共外交在塑造健康、和平、进步的国家形象过程中,发挥着澄清事实、解疑释惑,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增强认同感和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我国的公共外交要在外交、外事部门的主导下,协同大众媒体、非政府组织、海外华侨华人、知识精英和跨国企业等分层次开展。  相似文献   

19.
1931-1945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加拿大与中国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不仅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而且加拿大政府从对日本奉行绥靖政策逐渐转变为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本文在查阅档案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加中关系进行考察,着重从加拿大在二战中确立并实施的独立外交角度去探析加拿大对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并指出加中关系的改善对于双方都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英国因其自身在远东实力不足,迫切希望与美国采取联合外交行动,抑制日本。美国在远东利益较少,且受国内孤立主义影响,只同意英美各自对日采取平行的外交行动。以下一组外交函电①反映了中日战争爆发初期英美不同政策、立场以及英国在中国、日本之间交涉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