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彭润平 《纵横》2011,(10):24-28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华侨功不可没。孙中山曾以“华侨为革命之母”评价华侨对革命的贡献。他们解囊相助不遗余力,他们投身革命义无反顾,他们参加武装起义不惜生命……从组建同盟会到参加辛亥革命,从海外声援到回国参战,他们一直坚定地追随着孙中山先生。我的父亲彭泽民一生尊孙中山先生为革命良师和领路人,他是爱国侨领,亦是孙先生的忠实信徒。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史上的农民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是他们自身的阶级局限决定了他们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和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这必然导致他们的革命不彻底,即便革命一时成功,但失败却是永远的。为此,对中国近代革命运动的失败教训以及中国特有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和国情,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进一步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史上的农民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是他们自身的阶级局限决定了他们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和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这必然导致他们的革命不彻底,即便革命一时成功,但失败却是永远的。为此,对中国近代革命运动的失败教训以及中国特有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和国情,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进一步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史月刊》2011,(9):49
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讲,听闻革命到来,阿Q想要造反,用筷子盘起辫子,招摇过市。赵老爷和秀才们开始不明就里,不知革命底细,因此对阿Q低声下气。后来假洋鬼子回来,他们发现革命并不是要革他们的命,于是神气活现起来。阿Q想要参加,假洋鬼子不许。鲁迅写的是小说,但在江浙一带,还真有农民想要革命(虽然他们跟阿Q一样,不知道革命是怎么回事),但不唯乡绅地主们不许,当地革命  相似文献   

5.
陈林 《贵阳文史》2011,(1):34-35
“从革命老区到新解放的地区,带着一种至死不渝的革命信念。南下干部对于贵州来说。他们是贵州这片土地的建设者,他们到贵州建立政权、保卫政权、建设政权。对贵州的功劳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6.
《文史月刊》2011,(9):48-49
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讲,听闻革命到来,阿Q想要造反,用筷子盘起辫子,招摇过市。赵老爷和秀才们开始不明就里,不知革命底细,因此对阿Q低声下气。后来假洋鬼子回来,他们发现革命并不是要革他们的命,于是神气活现起来。阿Q想要参加,假洋鬼子不许。鲁迅写的是小说,但在江浙一带,还真有农民想要革命(虽然他们跟阿Q一样,不知道革命是怎么回事),但不唯乡绅地主们不许,当地革命后的军政府也不许。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葛健豪、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蔡畅等组成的革命家庭,颇为引人注目。这不仅是因为五位革命家庭成员都是中共党史中的著名人物,葛健豪以"革命的母亲"著称,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蔡畅均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曾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更为重要的是,将他们联结在一起的,与其说是血缘与亲隋,不如说是革命理想。不仅如此,他们对真理的追求,既未因革命年代腥风血雨的残酷斗争而动摇,也未因革命成功位高权重而减弱,这个革命家庭在近乎整  相似文献   

8.
黄兴和章太炎是辛亥时期的革命双柱,一为卓越的革命实行家,一为杰出的革命宣传家。他们煌煌烈烈的武功文业,成为彪炳史册的重要章节。而他们相交离合的复杂背景,又成为史家注目的  相似文献   

9.
农村革命展开中的地方领导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领导群体在发动武装暴动后,面临着革命向核心目标展开的更为复杂的形势和艰难的任务。他们在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下,坚持继续推进革命,但在土地问题上发生犹疑和失误,陷入阶级政策的贯彻与出身认定的危机,在根据地之领导权集中与发展战略上与红军前委产生尖锐的矛盾。他们具有在革命源起时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地方文化、社会条件等优势,但随着中心任务、组织形式和动力要求的变化,上述优势逐渐失去功用,而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成为革命的对象。地方领导者的境遇说明,革命是一个艰难复杂的问题,在早期,即使是在革命队伍内部,人们也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找到合适的道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2015,(6)
<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有着许多因觉悟而革命,因革命而相爱,因相爱而勇敢,因勇敢而从容的革命者。作为革命者,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作为青年,他们为纯真爱情和美好生活投入了全部热情。王若飞与李培之正是他们中间的一对,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有着共同的事业和爱心,他们在创造人生辉煌的同时,也塑造着革命者爱情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汪维真 《史学月刊》2002,(11):30-35
《豫报》是河南留日学生最早创办的刊物,1906年12月在日本东京创刊,共出版了6期。它的创刊宗旨是“改良风俗,开通民智,提倡地方自治,唤起国民思想”。由于政见不同,自第五号起《豫报》股东分化,一部分以宣传革命为宗旨的激进派创办了《河南》杂志,备受海内外注目。在这种情势下,《豫报》在1908年4月30日出版了最后一期即第六号后便停刊了。  相似文献   

12.
贵州秘密会党起源于乾隆初年的啯噜。清末民初,贵州会党先后承担了三种不同的历史角色。首先是被自治学社与陆军小学所利用,从“反清复明”的旧式会党转变为初步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革命组织,进而成为辛亥贵州光复的主力军;随后又为宪政派所利用,转而与自治学社为仇,从辛亥革命的功臣转变为颠覆辛亥果实的帮凶;最后又为宪政派以“会党乱黔”作为乞请滇军入黔的口实,从而沦落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三次角色的转换,既折射出清末民初贵州党争的惨烈,同时也暴露了秘密会党缺乏明确政治目标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13.
多维视野中的"革命"--西方"革命学"研究历程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泽壮 《史学月刊》2005,127(4):85-95
20世纪的西方学术在融合和分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西方现实需要的强大推动下,兴起了众多交叉学科和研究领域。如“现代化”理论一样,“革命”也是西方学者多角度、多层面地加以探讨的活跃领域之一。西方学者真正以比较客观、公正的态度研究“革命”是自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迄今为止大致经历自然史阶段、一般理论、结构—功能理论和行为主义革命理论等四个阶段。其研究方法和取向各不相同,反映了西方“革命”研究的多维视野。  相似文献   

14.
从战争对平民伤害的角度来认识战争的本质,有助于理解国际间友好关系对于平民百姓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抗战时期,作为普通劳动者的旅日闽侨,因其“敌对国民”身份顿然成为特殊的群体,陷入极端困境,其生命、财产难以保全,身心遭受了双重伤害。他们传统的“一家两地”的生存模式因为战争而被扭曲、中断,承受了巨大的生存压力。本文运用日本警保局编撰的《外事月报》记载的战时旅日闽侨真实生活的若干史料,本着人道主义精神,考察战时旅日闽侨的生存状况,分析其特定条件下的行为与心态,从而为相关的华侨研究提供一些资讯。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长期军阀割据、国家分裂、战争频仍、社会动乱的现实。让人们对革命的成果和意义感到困惑。然而纵观英、法、关、日诸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元一例外都经历过曲折与反复。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进程亦然。政治近代化是一个不断进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有一个起点、开端,然后才有可能继续前进。中国的民主革命,从辛亥算起,到1949年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时近40年,这较之荚、法、美、目政治近代化所经历的反复与曲折、所经历的时间,并不为过。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过程的起点和开端,没有辛玄革命,就没有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群体,是指从新民学会成立到大革命失败,以新民学会为核心、受其影响的早期党史人物的集合。他们的成长得益于陈独秀的言传身教:从言传方面来说,受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影响,逐步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从身教方面来说,一方面,陈独秀指导毛泽东等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支持并鼓励毛泽东等在湖南从事的一切革命活动,培养和重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早期党史人物,使他们在党内异军突起,崭露头角;另一方面通过对陈独秀的错误思想的批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党史人物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日益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17.
重评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大革命的路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大革命是在联共政治局和共产国际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在此期间 ,联共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中国革命问题 1 2 2次 ,做出了 73 8个决定。指导中国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几乎全部来自莫斯科 ,并且由莫斯科派驻中国的代表、顾问亲自执行 ;只有一小部分是在他们的代表严密监督下由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执行。 1 92 3— 1 92 5年 ,莫斯科提出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 ;1 92 5年秋开始发生右倾化的转变 ,最后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Revolution is an event that had taken place in many countries in the 20th century. Revolution was not only imagined in Western historical writing as a radical change of social life, but also perceived as representing a return to the old form of social rule in the end. The Chinese ideas of revolu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evolved from the traditional idea that the change of dynasties was due to the change of mandate. The modern Chinese idea of revolution also incorporated the European idea that revolution would lead to a higher form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im of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China shows that Chinese theorists had a misunderstanding for a long time regarding revolution as representing an ultimate social state and not as a means to achieve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 theoretical rethinking of the concept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as resulted in an advance in China's social evolution.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focuses on several villages of Licheng county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Shanxi province, probing into how the war and the revolution affected village society in North China. The primary concern of most existing studies o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has been to examine how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mobilized peasants in a certain area, boosted their revolutionary consciousness, and ultimately led them to win the revolution, and to carry out this inquiry in the context of the orthodox history of the CPC, from top-down perspectiv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microscopic world of a village, and examine, from the bottom-up perspective and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y of the village itself, what the war and the revolution meant to the village, several factors that have remained rather inconspicuous begin to surface. The case studies of several villages in Licheng county shows that the revolution unfolded as an extension of various conflicts or rivalries that had existed for years within each village, or between different villages. One group of well-to-do people who had once monopolized public authority within a village fell from power, while a group of poorer peasants who had been dominated by the richer group joined the CPC and emerged as new power holders in the village. The motives that drove peasants to join the CPC were often far more complex and diverse than conventional theory would have us believe.  相似文献   

20.
司徒美堂与抗日战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贵祥 《史学月刊》2004,(11):57-63,69
美洲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为祖国抗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从九一八事变后即率先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声援自发奋起抗战的国民党官兵;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出任抗日救国侨团的首领,带领广大华侨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万里迢迢回国慰劳抗日军民,为祖国抗战出计献策,在途经香港陷入日军魔掌的危险时刻,表现出了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他团结美洲洪门侨胞,报效祖国抗战,使这一古老的帮会组织焕发青春;他呼吁祖国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有力地维护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大局。他是广大华侨抗日救国的领袖和楷模,其爱国思想在支援祖国抗战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