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凤林  余正梅 《攀登》2011,30(3):9-13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者及其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要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中国化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创建的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当代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攀登》2013,(6):68-72
当前中国社会"信仰缺失"的现状常被归结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然而,究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已不具备在新的时空境遇下满足当代中国人信仰需求的内在品质,还是我们没有发掘理解其真正本质?本文在反思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境遇的基础上,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与特征,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真,并对新时期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考试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非教育目的,但它是了解学生情况,研究教学工作,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所以考试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吴玮红 《神州》2013,(33):60-61
在课堂教学中,让各项活动围绕一条教学主线展开、延伸与拓展,能使课堂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能体现教师主导性,实现学生主体性。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主线,归纳出"问题主线"、"探究主线"、"变式主线"、"提纲主线"和"热点主线"五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课程改革,对考试的改革呼声很高,在新的课程理念面前,考试问题的症结也凸现出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关于中国教育历史的评价中说道:“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时比其他地方的教育都较为开放和自由……这种教育体系对于一个人养成思想与行为的和谐一致,是有成效的。可是后来由于过分强调形式主义和严格的考试评分制度使这种教育体系变得死板和僵化了。”的确,我们教学中围绕考试的问题很多,考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要有深层次的改革。然而,认为“考试是万恶之源,应取消考试”未免失之过激,而认为“考试要承担起测评出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责”以及“考试要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快乐”等也不够现实。对考试的改革要建立在对它全面、科学的分析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冯莉 《神州》2013,(32):71-71
教师应对《考试说明》进行认真仔细地研究和落实,从而明确高考的目标和要求、引领复习的方向,在微观上处理好《考试说明》、《课程标准》的关系,把握知识的深度。从宏观上整合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建立知识宽度,并充分利用"题型事例",进行变式训练,挖掘内在价值、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赵宏宇 《沧桑》2012,(1):98-100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大历史性飞跃,取得了两大理论成果。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以实践与文化两个维度作为切入点,提出马克思中国化在当代的任务不仅要对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的"中国问题"作出回答,而且要以延伸中国文明传统为己任,自觉担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以期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实效性,是高校教师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如何克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不好、不好教"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就教学方式而言,国内学术界一直存在整体性教学与专题式教学的矛盾,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刘海静 《攀登》2010,29(5):53-56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萨义德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看待萨义德对马克思的批评;二是萨义德后殖民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关系;三是萨义德对马克思主义所持的态度及根源。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纲要"课针对民族学生的教学实效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希望与同仁共享心得。  相似文献   

11.
如今公务员在录用、晋升上大多运用了考试这一方式,而关于官员子弟"萝卜招考"、"内定应试"的新闻不绝于耳,甚至引起人们对于"官二代"的疑虑。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重视增强考试的公开、公正、透明,避免原本为促进阶层流动的这一制度设计演变为所谓"拼爹"游戏,让那些出身寒门者拥有平等地站在考试这一起跑线上竞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孙跃纲 《攀登》2011,30(1):62-66
马克思主义发展学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从发展观的角度概括和思考唯物辩证法始于列宁。列宁用"发展观"、"发展学说"、"发展观念"来表达和阐明唯物辩证法,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与特点,正是这些理论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帆 《神州》2012,(25):47-47
工业设计教育需要紧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国家大力提倡"中国制造"的价值的必将对现有教育体系改革提出更高要求。工业设计教育体系落后的重要体现就是造型设计教学中缺乏一套科学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思路以及观念。本文针对造型设计教学现状,从教学设置、课程实践方式和教学模式多样化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本科教学的改进思路,探索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设计造型设计课程在教学中的理想模式,以便更好的适应当下及未来设计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侯外庐是我国公认的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是与其走过的学术道路分不开的。他的学术道路具有开拓性的鲜明特点 ,从中可以领略到他的理论胆识、历史睿智和自强不息、不畏艰辛的“韧”的战斗精神。他走过的学术道路 ,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奠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 2 0— 30年代 ;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具体途径、建设中国特色的历史科学体系的 4 0— 5 0年代 ;坚持真理、不断进取、回顾总结的 70— 80年代。它们始终贯串着一条主线 :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指导 ,在历史研究领域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体系。他在历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科学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中国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的理解。在198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到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之际,完全成熟。由"大同论"向"小康论"转型,有其深刻的现实、历史、理论与文化的根源。"小康论"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社会化大生产与工业市场文明为目标诉求,在强调公有制的主导作用下,显示出对个人利益的认可、宽容与疏导,强调"法治"、"市场""、共同富裕"与"民主"。注重循序渐进而不急于求成。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阮博 《攀登》2012,(4):25-28
"何谓公正"、"公正何为"和"公正何以可能"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三个基本维度。关于"何谓公正",马克思主义认为公正是一种社会意识,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公正的根本评判标准是生产方式;公正是一种价值理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实现。关于"公正何为",马克思主义认为,公正既是保证每个人自由平等权利的客观需要,又是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关于"公正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既着眼于理想的终极的层面,即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才能最终实现公正,又立足于现实的操作的层面,即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制度和法律建设以及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周前程 《攀登》2014,(2):43-5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现代性、现代化的共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的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的特殊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谭东华  刘宇赤 《攀登》2013,(2):78-82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仅要求在内容上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阐释和表达。本文以毛泽东思想为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式表达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贾秀堂 《沧桑》2011,(2):172-173
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教学陷入一种窘境,传统教学方法无法与当代大学生接受方式相对接,故难以彰显"纲要"课教学效果。"角色扮演"为体验式教学方法之一,它将话剧表演引入到历史教学之中,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参与意识强的心理特点。此种教学方法应分五大步骤,遵循五个原则。在实际教学中,它不但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能加深现代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20.
写教材也要"通古今之变"晁福林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与历史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高等院校历史系以及文科各系的教学中,《中国古代史》是相当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了适应教学需要,编纂一部反映当代研究水平的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的教师和研究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