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丰富和完善浙江宁波出水的清代"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所用木材的资料,通过与国内外类似案例的比较,分析"小白礁Ⅰ号"沉船的用材特点,利用植物解剖和光学显微技术,对后续出水的"小白礁Ⅰ号"沉船木材种类进行了补充鉴定。结果显示,除了前期调查发现的木材种类外,该船的构件中还有榄仁(Terminalia sp.)和五瓣子楝树(Decaspermum parviflorum)两种木材。这两种木材在国内同类文物的鉴定中尚未发现过,因此对这两种树木的分布和种属问题做了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宁波"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位于浙江宁波象山石浦北渔山岛海域,于2014年发掘出水。经过长期的水下埋藏,"小白礁Ⅰ号"残存船体构件遭受多种病害破坏,亟需开展保护修复。通过对"小白礁Ⅰ号"船体构件的全面调查,并采样进行了树种、含水率、形貌、化学组分、可溶盐及微生物等多方面的分析,得知残存船体大部分保存状况较好,但不同部位保存状况差别较大,病害类型多样。相关分析和评估工作为船体后续保护处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小白礁Ⅰ号"商贸运输船是浙东海域首次通过水下考古手段发现清理的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沉船,沉没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在沉船遗址表面,发现有玉印、西班牙银币、青花瓷、铜器、锡砚台、石板,经过调查,发掘出水文物千余件。回想起我参与的"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往事历历在目。大多数日子,工作平凡而又普通,但正是考古工作者们不畏艰难、坚守岗  相似文献   

4.
含有硫和铁化合物的有机材质文物在海洋长期浸泡过程中会受到生物、化学等方面的侵蚀,发掘出水后从低氧的海洋环境到有氧的空气,这些化合物就会变得不稳定,可能会引发文物化学劣化,从而降低有机质文物的机械稳定性。目前世界上打捞出水的古代沉船大多为木质有机质材料,最著名的就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瓦萨(Vasa)"号和英国朴次茅斯"玛丽·玫瑰(Mary Rose)"号沉船,船体木材由于积累了海洋中硫酸盐还原菌转化的还原硫化合物以及来自船体腐蚀铁螺栓的铁离子(Ⅱ)从而劣化。据研究,数吨的还原态硫化物聚集在瑞典Vasa号战舰船身的木材中,280吨的船体中大约有2吨的硫或硫酸存在。中国"华光礁Ⅰ号"南宋沉船船货有大量铁器,制造船只的过程中又嵌入了大量铁钉用于加固船体,这些铁质物出水前后都会对木质船体形成隐患。为了对"华光礁Ⅰ号"沉船进行保护,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批样品对船体现状进行科学评估,为下一步制定保护方案提供依据。通过对"华光礁Ⅰ号"船体选取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其含水率,并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离子色谱仪(IC)、元素分析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X射线衍射仪(XRD),分别对木材样品的分子结构变化、化学组分、离子含量、物相构成等进行分析,评估其现状情况。通过分析,发现"华光礁Ⅰ号"松木构件与正常现代松木含水率相比普遍较高,平均含水率为447.9%,与泉州湾宋代海船船体木材300%的含水率、宁波"小白礁Ⅰ号"船体木材210%含水率相比,"华光礁Ⅰ号"船体构件降解比较严重。"华光礁Ⅰ号"饱水考古木材1% NaOH的抽取物含量远高于现代木材,总纤维素平均含量仅占现代木材的27%,说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已被严重降解;木质素含量有所增加,灰分平均含量为现代松木的68倍。从红外光谱看出,"华光礁Ⅰ号"考古木材与现代松木相比木材化学成分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纤维素严重流失,纤维素分子链有部分降解,分子链结晶结构遭到破坏。"华光礁Ⅰ号"木材浸泡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较高。ICP测试结果中铁离子含量很高,说明木材内无机化合物中主要含铁,结合浸泡液较高的硫酸根浓度说明船体内铁硫化合物还没有清除干净。XRD结果证实表明了铁硫化合物黄铁矿(FeS_2)以及针铁矿、硫酸盐的在船体中的存在。相比于其他文献,本研究的"华光礁Ⅰ号"沉船是目前热带地区出水的文物,高温高盐的热带气候下海洋出水含硫铁化合物的木质文物的保护及保存都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通过对"华光礁Ⅰ号"沉船构件现状进行的科学评估,沉船保存情况不容乐观,木材糟朽程度和破坏程度均非常严重,这是文物保护工作者必须面临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的分析与研究表明,海洋出水沉船的木材中普遍存在大量的以Fe S2和Fe S为代表的硫铁化合物难溶盐,它们在空气中和一定湿度条件下,会氧化生成硫酸,使木材纤维素发生快速降解,从而对木船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目前,硫铁化合物的脱除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很多国家发现的木质沉船都面临这方面的困扰。为此,本研究以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出水的船体木材构件为研究对象,研发了金属络合剂与氧化剂复配材料EDTAHO,开展了海洋出水木材中沉积的二硫化亚铁的去除技术初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脱水定型和加固修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海洋出水木质船体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6.
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是慈溪地区迄今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船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现存10道隔舱壁板。通过14C测年进一步确认沉船所属时代为元代(1271年—1368年)。在沉船船体70个监测点位采集样品,从树种类型、木材化学组分、硫铁元素含量以及微生物病害种类等多个角度开展检测研究,全面调查分析沉船病害情况。结果表明,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木材样品整体保存状态较好,由于长期处于内河道埋藏环境,木材处于饱水状态,最大含水率主要集中分布于185%~400%之间,局部区域呈现变色、变形、扭曲、开裂现象,木材化学组分呈现低综纤维素、高灰分的特点,含有少量硫铁元素,属于中度腐蚀状态,亟待开展盐分脱除与填充加固等船体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宁波"小白礁Ⅰ号"古沉船船体结构的状况,以及为该沉船的后续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在显微和亚显微水平上观察了该沉船部分木质文物的组织和细胞结构。观察分析发现,对该沉船木质文物有较大影响的微生物主要是侵蚀细菌(Erosion bacteria,EB)和钻管细菌(Tunneling bacteria,TB);借助文献提供的标准,评估了该沉船不同部位木质文物的结构现状及不同备检样品中的细菌的侵蚀程度。评价结果表明沉船木质文物的侵蚀情况从轻度到完全损坏程度不同。本研究也分析了导致木质文物损伤程度差异的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就该沉船木质文物保护涉及的生物学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华光礁Ⅰ号"出水的南宋沉船船体构件第1~6层板、龙骨、立柱等31个样本进行了树种的鉴定。结果表明:"华光礁Ⅰ号"船体木材树种有松科、柏科、樟科、杉科、大戟科等,松科居多;木材主要来自华中、华南地区,这些地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造船用材产地。同时分析了该船不同构件所用木材的特点及来源,并对造船用材与树种进行了比较。"华光礁Ⅰ号"沉船构件用材表明,古代匠人非常熟悉各种木材的性质,并能根据材料的特性使用在船只的不同部位。  相似文献   

9.
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明代沉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4~7月,对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沉船进行发掘。发现的船体纵长约27米,有17道隔舱板和16个隔舱。发掘出水各类遗物1万余件,以漳州窑青花瓷为大宗,应为漳州窑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产品,沉船所属年代与此大致相同。南澳Ⅰ号沉船的发掘为研究不同地区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0.
陈浩 《福建文博》2023,(3):40-46
老牛礁一号明代沉船发现于平潭海坛海峡,2005-2015年,福建水下考古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探摸,确认了沉船的确切位置,初步掌握了沉船的保存状况,采集了一批出水遗物。2020年海坛海峡水下考古区域调查期间,对该遗址进行了重点复查,并取得了新成果。本文对沉船埋藏情况、船体保存状况及遗物分布范围有了更加准确、深入的认识,同时对出水瓷器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根据沉船位置推测,其沉没很可能与明代海禁政策之下倭寇海盗横行有关。  相似文献   

11.
由于长达800余年的水下环境浸泡侵蚀",南海Ⅰ号"沉船船体木材降解、损坏严重,加之船载货物数量巨大,文物材质种类多样、货物叠积密集,其发掘及保护的模式尚无先例可循,发掘现场船体保护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应充分重视发掘现场船体的稳定性保护,维持船体的稳定性,为今后的全面保护修复工作做好基础性工作,是"南海Ⅰ号"发掘阶段现场保护的重点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12.
浙江宁波渔山小白礁一号沉船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是近十年来浙东地区最重要的一次水下考古科研活动,考古发掘所获出水遗物也为东南沿海晚清海上交通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根据对小白礁一号沉船出水遗物中的两种舶载贸易品——宁波鄞西石板和景德镇民窑瓷器的分析可以推断,小白礁一号沉船应是一艘前往日本长崎从事贸易的清代海船,在其沉没前的最后一次海航中很可能曾经行宁波镇海口和舟山普陀。  相似文献   

13.
<正>渔山列岛隶属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这里既是我国的领海线基点之一,也是古代的重要海上航路所经。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水下考古调查、发掘、保护、研究、宣传、展示等工作的陆续开展和不断推进,渔山列岛得以再度为业界和公众熟知。本文拟结合岛礁地理、海洋资源、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从渔业捕捞、航路开辟、海岛聚落、倭  相似文献   

14.
资讯     
正"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阶段性成果公布,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1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和阳江市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承办的"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阶段性工作通气会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召开。备受公众瞩目的宋代沉船"南海Ⅰ号"全面保护发掘工作在历时两年多后,其阶段性成果正式向外界公布。"南海Ⅰ号"发现于1987年,为目前我国发现的尺寸最大的宋代沉船  相似文献   

15.
<正>烟波浩淼的南中国海,孕育和滋养了深厚悠远的中华文明。她的怀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养护着海上丝绸之路那段岁月的辉煌。迄今在南海海域已多次发现古代商贸沉船,诸多沉船的船体结构和船货性质,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的神秘面纱。广东省博物馆地处南海之滨,依托地缘优势和多年积累,将沉船文物及外销艺术品作为征集、收藏、研究、文保等领域的重点。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南海I号""皇家南海号""南澳I号""万  相似文献   

16.
林唐欧 《文物天地》2020,(2):122-125
“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从发现、整体打捞、室内发掘运用了很多具有创新的方法,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一项凝聚现代科技和现代考古理念的工程。“南海Ⅰ号”于2013年12月开始实施全面保护发掘工作,在博物馆封闭的水晶宫内进行。沉船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量丰富而多样,除了大量的陶瓷外,还有金属器、凝结物、船体本身等。而在考古发掘现场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资料记录、数据釆集等问题,为更好收集“南海Ⅰ号”最原始的数据资料,为其量身定制了室外无法实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2014~2015年,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队在平潭西北面的老牛礁海域调查时,确认一处明代沉船遗址。沉船遗址位于老牛礁东南面,高平潮水深约14米。底质为泥质海床,较平坦。该沉船遗址曾遭不法分子多次盗捞,遗址表面还可见到因盗掘留下的大坑。大量遗物散落于海床表面,面积约200平方米。还发现部分船体残骸,大部分埋于海床之中,仅局部露出海床,部分船板上还可见厚约1厘米的黑色木炭,初步推断该船在沉没前曾发生火灾。  相似文献   

18.
2011年6月,在"南澳Ⅰ号"沉船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发掘出水一件表面黏附石头、瓷器、铁器、铜器、木质的大凝结物。本工作通过分析检测、表面清理、整体循环喷淋脱盐、微生物防治、局部加固、展台制作等措施,实现了该凝结物的研究、整体保护与展示,为海洋出水凝结物的整体保护处理提供了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9.
泉州湾宋代海船于1974年发掘出土,是我国发掘的第一艘体量大,年代早的远洋贸易木帆船,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对外贸易史、造船史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属于国家珍贵一级文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作为国内乃至亚洲大型海洋出水木质文物保护的先例,泉州湾宋代海船经过多年来综合性保护修复和开放式展览,其船体的保存现状值得关注。 微生物是造成木材降解糟朽的重要生物因素之一。微生物对木材的危害主要是木腐菌、着色菌和霉菌等真菌以及一些能够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引起的各种损害。因此,木质文物中微生物类群的解析是众多木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前期基础,也是微生物病害发生时针对性高效防护的重要保障。为了了解当前泉州湾宋代海船船体中微生物的种群及分布规律,本研究采集从船头到船舱及船尾组成的25个不同区域的样品,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木材类型组成的船体微生物的类群及分布规律,并解析当前船体中是否存在对其潜在有害的致腐微生物类群。 微生物群落组成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船体各个部位中存在稳定且丰富的微生物类群。尽管船体不同部位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与船体的木材类型和所处结构位置的关联性不显著。其中船体不同保存区域中存在的优势细菌种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13.65%)、芽孢杆菌属(Bacillus)(6.88%)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3.69%),优势真菌为枝孢霉属(Cladosporium)(12.26%)、假丝酵母菌属(Candida)(5.93%)和扁孔腔菌属(Lophiostoma)(5.66%)。本次检测分析发现的芽孢杆菌属、链球菌属、枝孢霉属和曲霉属均可降解木材纤维素,这些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长爆发则会威胁船体的保存,具有一定的潜在隐患。因此,在后续该船体的保护中应该定期对船体进行微生物病害防治处理,严格控制船体的展存环境温湿度,以益于船体的长期保存。 本研究首次系统地解析泉州湾宋代海船船体各个部位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同时也对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当前对该船体的开放式展览微生物病害风险进行评估,为后续该船体微生物病害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5月18日至8月25日,"大海道—‘南海一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该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共同主办。展出400余件"南海一号"沉船文物及馆藏相关南宋时期文物,这批文物涵盖了从1987年第一批调查发现搜集的代表性器物到2019年最新发现的成果。展品类别涵盖了陶瓷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