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批流散海外的吐蕃文物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蕃文物曾通过不同途径流散于海外,主要包括金银器与织锦。从中反映出吐蕃作为七世纪以来兴起于青藏高原的强大政治集团与唐、粟特、萨珊波斯等都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并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金银器制作风格;以对兽纹为主题的织锦是吐蕃人最为喜好的"番锦"之一,有可能为粟特锦,也有可能为包含粟特锦、波斯锦等中亚风格在内的"胡锦"。吐蕃银器上的纹饰更是多见于吐善时期的装饰性图案当中,并且影响到以后的藏族艺术。  相似文献   

2.
都兰,当我第一次从中国地图上找到这个地名时,我简直不能相信,在如此偏远的黄土高原西端的这片荒漠之上,竟然会有引起世界轰动的考古大发现——都兰热水吐蕃墓地的横空出世。墓地中出土的丝绸、金银器和其他珍贵文物,以它们独特的风格特色展现出唐代吐蕃文明的鲜活风貌,令世人耳目一新,深为震撼。  相似文献   

3.
古代腰带不仅具有束腰的功能,也是当时等级地位的标志,金银腰带则代表了最高等级。文章分析了阿富汗大夏黄金之丘出土的金腰带和青海都兰吐谷浑大墓出土的银腰带,指出两者纹饰、工艺一脉相承,均为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西方腰带。从阿富汗黄金之丘大月氏人到青海都兰大墓吐谷浑人,其间跨越了几百年,银腰带可能是贸易品,也可能是贡品和战利品。金银腰带的传承见证了欧亚之间路网的互动,也包含着重要的外交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点摘编     
正清代驻藏大臣巡边制度考沈琛在《中国藏学》2020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通过对伊斯兰史料与藏汉文史料的梳理,结合青藏高原的考古发现,对吐蕃与中亚的商贸往来进行研究。吐蕃输往中亚的商品主要是麝香,因此这条商路又被称为麝香之路。动物皮毛、盾牌、盔甲、金银器等吐蕃商品也在伊斯兰地区非常知名。中亚输往吐蕃的商品包括金银器、织锦、香料等。吐蕃与中亚贸易路线主要有海上和陆上两条,前者通过西北印度到达印度洋港口,与海上丝绸之路汇合。陆路经拉达克、大小勃律,经大食之门到达呼罗珊、粟特、阿拉伯。粟特商人、大食商人、犹太商人都曾活跃在麝香之路上。  相似文献   

5.
饰牌是匈奴物质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主要作带扣、腰带饰、马具饰、首饰配件和"古玩"等五种用途.以装饰母题作为分类依据将匈奴饰牌划分为动物纹、人物活动纹、几何纹三型.战国到西汉时期是匈奴饰牌发展最鼎盛的时期.饰牌同时并存多种形制,并因题材选取的不同形成各自的系列.饰牌由原来的单一品种向系列化发展,创作母题从自然领域转向社会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6.
霍巍 《敦煌学辑刊》2007,1(1):82-94
中古时期的吐蕃与粟特均为丝绸之路上十分活跃的民族,近年来在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吐蕃与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从中出土的棺椁葬具上遗留有丰富多彩的装饰图像.通过对这些考古学图像的比较研究,既可以看到两者所保存的某些西域共同文化传统,也可以观察到北朝隋唐时期通过西北"丝绸之路"中原汉文化对其所产生的染化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吐蕃与粟特之间的交往联系.  相似文献   

7.
将西安市文管会收藏的一件葵花形银碗称为粟特式银碗,而不直接称粟特银碗,是因为目前该器在中国尚属孤例,已知粟特银器中也没有十分相似的作品,故暂且不确定为粟特银器。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与唐式银器差异明显,具有浓厚的粟特银器风格。这件银碗1970年出土于西安西郊,最初发表于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唐代金银器》图录中,后收人《海内外唐代金银器革编》一书①。该碗的碗体不深,呈八曲瓣花形,腹壁稍斜,至下部内收。碗底为多棱喇叭形矮圈足(图一,1)。器腹凸凹起伏的造型格外引人注意,外壁八条分瓣内四线较深,在碗内形成八条凸起…  相似文献   

8.
图彦 《中国土族》2021,(2):33-37
2021年注定是在青海文化史上留下重要印记的一年. 2021年1月9日的《人民日报》刊载了记者对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的采访文章《"考古中国"不断探索未知》.在这篇文章中宣布,"都兰热水血渭一号墓发掘出土的印章,属于吐蕃文字,解读为'外甥阿柴王之印'"."阿柴(A-Za)"是吐蕃人对吐谷浑的称呼.吐蕃为了对吐谷浑进行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内蒙古翁牛特旗草原地带不断发现透雕铜牌饰,并具有明确的出土地点。这些牌饰多以人物活动、动物争斗为题材。现分别介绍如下。武士驱车铜牌饰 2件一对。1973年在解放营子乡泡子村出土。长方形边框,四角各有一钉孔。边框内透雕马车、人物。车前立一武士,长眉,深目,直鼻,颧骨突出,长长的发辫垂于脑后,手臂上扬,似持一武器。系腰带,腰挎短刀,在前面开路。车高轮,由11根粗辐环绕车轴。车厢上架穹形棚盖,车厢内两人相  相似文献   

10.
论点摘编     
论点摘编都兰吐蕃墓出土含绶鸟织锦研究位于柴达木盆地的青海都兰县,分布有大片的唐代吐蕃墓葬群,这批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丝绸文物,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许国新在《中国藏学》1996年第一期上发表文章,对出土丝绸文物上的含缓鸟进行了研究。文章对含缓鸟锦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凉城县水泉辽代墓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凉城县水泉清理2座辽代早期墓葬。两墓为圆角梯形竖穴土坑墓,有殉牲。随葬品主要是金银饰品、鎏金铜马具、铁器和大量腰带饰品等与少数民族相关的遗物,其中M27所出一套完整的马具体现出突厥文化的风格。这2座墓葬对了解该地区民族文化的融合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谢焱  刘兵兵 《文物》2012,(8):4-26,1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自2006年考古发掘取得重要发现后,至2009年共清理墓葬20座。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底对该墓地进行了第五、六年度的考古发掘,新发掘清理了位于墓地东北部的5座中、小型墓葬(M18~M21、M59),大部分为竖穴阶梯墓道偏洞室墓,竖穴内均随葬有车及牛、羊、马头骨和腿骨等,其中M18出土的2号车,车身不同部位采用铜、银、贴金铁饰件以及汉蓝、汉紫珠和髹漆等装饰。墓葬出土有金器、银器、铜器、铁器、陶器、骨器等器物,其中铜敦、匝、三足壶和盆以及数量较多的漆耳盘(杯)等为马家塬墓地新出土的器类,为研究西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此次常州明墓发掘之随葬品如金银首饰、青花瓷器等均为明代之珍品,尤其是其中的紫砂罐,为研究明代紫砂工艺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探讨出土汉代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本研究运用显微镜等仪器,对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墓地出土几件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金饰片多镶嵌在漆灰层上的漆膜层中,银饰片和银构件多镶嵌在漆膜及漆灰层中;在金银饰与漆膜接界处有出于保护目的,且与周围图案相协调的描饰;金银装饰上的描饰与其周围的描饰图案融为一体。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因金银饰件面,与漆膜层面高低,分为"粘贴"和"镶嵌"两类,本研究样品中暂未发现粘贴工艺。结合现代漆器装饰工艺调查结果,初步探讨了几件夹纻胎漆器金银的镶嵌工艺流程。本研究可利于汉代夹纻胎漆器金银装饰工艺的发掘、利用与传承。  相似文献   

15.
谯慧 《收藏家》2011,(9):51-54
5000年前的古埃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制品,距今3000年前中国的商代出现了金制品,发现地点主要分布在北方少数民族区域,内蒙古、辽宁、吉林、陕西、宁夏、中原地区、西部的西藏、南西的云南等地,都曾发现古代金器。这时期金器的形制工艺都比较简单,器型小巧,纹饰少见,大多为装饰品,地区文化特点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16.
重庆晒网坝一座晋代墓葬的发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东省博物馆 《江汉考古》2004,1997(1):F002-F003
2002年秋,在重庆市万州区晒网坝村发掘了一批六朝时期墓葬,其中的六号墓保存较好,随葬器物较为丰富。六号墓共出土器物66件(套),瓷器55件,有碗、罐、盘口壶、鸡首壶等器形,根据瓷器特征,暂将该墓时代定为晋代。另外,墓中还出土了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特征的金饰品。  相似文献   

17.
严辉  张鸿亮  卢青峰  宋云涛  刘俊卿 《文物》2011,(9):4-31,1,97
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位于邙山东汉陵区帝陵区和陪葬墓群的交会地带。此次发掘的M722、M707均为"甲"字形明券大墓,墓冢封土规模庞大,周围有大范围的建筑遗存,出土器物有陶器、铁器、铜器、瓷器、玉器、石器、银器等,可分为建筑材料、生活用具、装饰品、生产工具、兵器等,器物组合、形制均与东汉墓葬、城址出土的器物有所不同。通过考古学对比并结合文献记载,推测M722、M707为东汉帝陵。  相似文献   

18.
跨度为2332年的考古树轮年表的建立与夏塔图墓葬定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树木年轮分析可以判定过去人类文化遗存的年代,对过去气候(包括温度、降水)和环境进行重建和研究,而且还能对碳十四年代进行校正。树轮年表越长,其利用潜力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尽可能建立能延伸到史前的树轮年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利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缘山区现在存活的树木建立了上千年的树轮年表。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实验研究中心与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所的树轮分析室利用  相似文献   

19.
湖北黄冈市对面墩东汉墓地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桂萍  吴晓松  刘焰 《考古》2012,(3):35-50,109,104,107
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对面墩墓地发掘了三座东汉晚期的砖室墓。M1为带双耳室的前、后双室墓,规模较大,墓室结构基本完整;M2为带侧室和排水沟的横前堂双后室墓;M3为带耳室的单室墓。三座墓共出土陶器、青瓷器、铜器、铁器、金器、玉器等各类遗物161件(套)。  相似文献   

20.
简报首次披露了梁带村墓地西区2007年发掘的10座中小型墓的信息,据出土玉器的纹饰特征等推断,这些墓葬年代为春秋早期偏晚阶段。这批等级较低的墓葬普遍有棺椁或单棺作葬具,但均不随葬陶器,而有少量玉器的现象在其他地区同时期的墓地是非常少见的,从另一层面揭示了周代芮国墓葬的突出特点。中型墓多有铜翣及串饰也较有特色,是研究周代墓葬制度的重要资料。M18出土铸有"虢季"字样铭文的铜鼎,则反映出芮国与虢国的联系交流情况,或可印证有关文献的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