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王朝在覆亡前最后几年所推行的“预备立宪”是中国谋求政治革新的开端,是“宪政”在中国的最初试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政治观念、政治建设的走向。厘清“预备立宪”的起点无疑是一个至为关键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清政府宪政改革动机以及当时社会发展脉络的认知。然而,学界对“预备立宪”起点的认识并不一致。通过梳理当时的朝野政治倾向可以判定,清政府于1905年7月16日颁布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的谕旨实为“预备立宪”之起点。  相似文献   

2.
论清末预备立宪之积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预备立宪是中国近代宪政史上的一件大事,长期以来,人们对其褒贬不一。本文认为,清末预备立宪在当时的情况下,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显示了一定的时效,表现了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预备立宪和清末政局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备立宪和清末政局演变吴春梅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危机、建立立宪政体而进行的准备活动。论及清王朝的灭亡·必然要涉及预备立宪。长期以来,尽管史学界对预备立宪的评价分歧很大,但无论肯定或否定,都认为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不彻底才导致了清廷的灭亡。然而。...  相似文献   

4.
《近代史研究》2000,(5):158-158
由华中师范大学主办、湖北省赤壁市人民政府协办的本次会议于 2 0 0 0年 8月 2 1— 2 4日在赤壁市举行 ,来自国内外的学者及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共百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提交会议论文 80余篇 ,内容涉及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以及当代社会的诸多领域 ,在分组讨论中 ,与会学者就中国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等论题各抒己见 ,交流研究心得 ,并就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会议期间 ,中国社会史学会进行了改选 ,产生了由冯尔康任会长的新一届理事会中国社会史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召…  相似文献   

5.
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评价,论者大都指为“骗局”,也有确认并非“假立宪”的,但其结论又认为预备立宪行不通,“只有民主共和国”才是中国历史的“选择”。这个结论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今天,如果我们放弃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中的感情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政治学观点去考察清末社会特点、政体与国情的关系,具  相似文献   

6.
清季预备立宪九年清单并未宣布开国会年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彭剑 《近代史研究》2008,(3):156-160
国会问题是清季预备立宪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预备立宪期间的许多工作都是围绕国会问题展开的.1908年出台的九年筹备清单是对此后预备立宪的整体规划,对开国会前必须预备的事项分年列表,并规定每项事务的负责单位,责任明确,有助于预备立宪工作的展开.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按照这一清单,将在1916年召开国会,但笔者近来重新检索清单及相关文献,却发现该清单并没有公布开国会的年限,按照清单,开国会的时间其实还是一个未知数.笔者一隅之见,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相似文献   

8.
1910年11月4日,清廷颁布上谕,宣布缩改预备立宪的时间。那么,清廷由原定的九年到底缩改为几年,现人撰著史书记述不一。有说“清廷宣布把原定九年的预备期缩为三年”。又有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期限由九年缩短为五年”。其它专著如《近代中国史稿》,也有清廷“迫不得已允许缩短预备立宪期,将九年改为五年”的同样记述。以上两种记述均有误。清廷曾于1908年8月27日(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日)颁谕:“自本年起,务在九年内将各项筹备事宜一律  相似文献   

9.
一1906年,预备立宪公会成立,拉开了资产阶级立宪运动的帷幕。立宪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求建立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的法治,所以在1907年夏,预备立宪公会致书上海商务总会、商学公会,鉴于前此政府所颁各商事法令,无商人参与和公认,往往拂逆商情,因而倡议自订商法草案,以作为预备立宪的组成部份,邀请作为资本家团体的上海商务总会和资产阶级学术团体的商学公会共同承担此项工作。上海商务总会与商  相似文献   

10.
冯实  王帅  高慧鹏 《神州》2013,(24):10-10
祝福是鲁迅写于1924年2月7日的一篇短篇小说收于《彷徨》之中,小说的主题是反映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现实情况,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社会矛盾,体现出以祥林嫂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妇女在当时所受到的压迫和残害,揭露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暗指彻底反帝反封重要性,宣传革命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史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全面复兴以来,逐步从历史学的边缘领域走向舞台中心。1996年,为进一步确立社会史学科的性质、任务和地位,加强对社会史研究的“宏观把握、整体架构工作”,由龚书铎任总主编,曹文柱和朱汉国任副总主编的8卷本《中国社会通史》出版面世,描摹了先秦至民国数千年间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2.
60年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写过一本原名为《中国古典社会史论》、后改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的著作,在学术界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60年后的今天,马新、齐涛这两位研究汉唐史的学者,为学界提供了一本研究范围属于古典社会之前的、名为《中国远古社会史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的著作。  相似文献   

13.
王宏岳  谢月 《神州》2012,(25):130-130
本文介绍了对社会分层现象的认识,并以河南省为例浅析了中国社会分层现象,最后对社会分层现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钞晓鸿 《史学集刊》2002,(1):94-96,F003
由中国明史学会与厦门大学联合发起、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1年8月24日至30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新西兰、中国大陆与台湾、香港的150余名代表出席了此次新世纪的明史盛会。此次会议又适逢傅衣凌教授冥诞90周年,以明代社会经济史为主题,中外明史专家云集,纪念这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莫基人之一,推动新世纪的明史研究,是这次学术盛会的显著特色。为节省篇幅与行文方便,谨将此次大会成果摘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近代史研究》2021,(4):151-159
光绪三十四年(1908)颁布的预备立宪筹备清单是清季立宪进程中的重要文献,但关于该清单是否宣布开设国会年限及其出台细节仍存在诸多疑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有一份宪政编查馆起草的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完整保留了清单出台之前的修订签条和墨笔校改痕迹。这一清单底稿与清廷正式颁布的清单定本存在诸多差异,清单底稿原拟96条,清单定本删改为92条,不少条目进行了增删和调整。清单底稿第一年第一条原有"请旨宣布开设议院年限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同办",最末一条原有"光绪四十三年第十年"字样,正式颁布时这两个关键性的条目均被删除,从而遮蔽了宪政编查馆原拟奏请第十年开设国会但最终被改动的重要事实。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可知预备立宪筹备清单由庆亲王奕劻、袁世凯等人秉承两宫意志删改而成。清单前后多有删改,实际上是各方力量博弈之结果,真实反映了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出台的艰难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近500年特别是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处于急遽的历史变动进程之中,探寻转型与变动中的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内在奥秘自然成为社会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方向。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共同主办的“近五百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即围绕近500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变动主题,在社会结构的特征及其变迁、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动、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城市社会结构、国家与社会结构变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力图再现500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图景,并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7.
孔令洁 《神州》2013,(8):234-234
佛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本文拟通过重新阐释中国佛学的核心思想,以现存社会问题为契机,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结构及其演进轨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2005)年初,我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第一期上发表的拙中,首次提出了“同质社会”假说,但未及展开论述。在我看来,自先秦至明清,长达三、四千年的我国古代社会,可以按其经济形态划分为四种先后相续的同质社会。这就是(一)以“井”、“邑”即村社共同体为基础的先秦族群社会;(二)以“编户齐民”即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汉唐吏民社会;(三)工商业明在农业社会母胎内全面成长的宋明租佃社会;(四)插在汉唐和宋明之间的辽金元(西夏亦应包括在内)社会则带有程度不等的游牧明色彩,  相似文献   

19.
事记     
《神州》2008,(6):16-18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公开销毁鸦片.经22天方销完.虎门销烟是禁烟运动的高潮.是对于数十年来外商贩运鸦片的严正抗议和坚决打击.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意志.1901年6月7日《清议报》刊登了梁启超的一篇《立宪法议》的文章.梁启超在这里头一次提出了"预备立宪"这个主张,从此,康有为,梁启超一派政治活动的主要口号,由"尊皇"、"剿匪勤王"转为争取实现  相似文献   

20.
王笛 《史学月刊》2006,(11):93-10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来到美国的中国移民基本上被华人社区中的中国传统的社会组织所控制。华人社区有四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即宗族、会馆、秘密社会和行会,这些组织的扩张是由于社区生活的需要和外部的压力。它们也强烈影响到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并在延缓中国移民的同化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排华运动、组织的束缚和内部的争斗使中国移民与主流社会隔离了几十年,宗族的条规、方言的区别、利益的冲突等又破坏了中国移民的内部团结,这也导致了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中国移民的同化过程非常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