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年7月,陕西省长武县丁家乡直谷村发现一处佛教石刻造像窖藏,共出土砂岩质地的佛教造像24件。近半数刻有明确的纪年题记,多为北魏时期的作品,包括太和、景明、延昌等纪年。形制为背屏式高浮雕和背龛式高浮雕,题材多为一佛二菩萨二尊像。其中一件延昌二年(513年)造像,主尊为交脚坐弥勒,雕刻精美,彩绘尚存。这批北魏佛造像数量较多,时代较早,保存基本完好,是近年陕西佛教考古的重要发现,对研究北朝至隋关中地区佛教发展及造型艺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宜宾县柏溪镇明代郭成石室墓是在内昆铁路建设的基建工程中清理。墓为石室结构,由一廊道(堂)和七个墓室组成。每一墓室的门楣有高浮雕仿木构建筑的斗拱,廊道券拱顶,出挑。墓室后壁有牌楼、二龙戏珠和牌位的浮雕图案,有的墓室有彩绘,剥蚀严重,不太清晰。出土四合墓志,有数千文字,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明史》卷一百十二中郭成传有所补白,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2002年西安市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市东郊马家沟发掘了一座墓,从墓志知为唐都刺史闫智夫妇合葬墓。该墓出土的一枚金背禽兽葡萄菱花镜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一枚宝镜,其金背上各种高浮雕式的动物造型生动逼真、神态各异,动植物纹饰精细华美,工艺精湛娴熟,当属出土器物中的罕见。  相似文献   

4.
甘肃古代民居建筑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甘肃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古民居建筑有明显的西北地域性、民族性和丝路文化特征,现存建筑形制有合院式建筑、堡寨式民宅、窑洞民居、板屋式民居建筑、庄窠院、土司庄园、军阀公馆等,是甘肃古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乐山柿子湾崖墓画像石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柿子湾画像崖墓有16座,画像石刻在120幅以上,均位于墓门和前室。其内容大体可分三类:一是家居出行类,二是历史故事类。三是神灵祥瑞类。画像石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一是表现在题材内容的地方性上,二是表现在题材内容相同但造型相异的地方性上,三是表现在画像组合的地方性上。画像的技法有高浮雕、弧面浅浮雕、平面浅浮雕、阴线刻、凹入雕,而以高浮雕最多。其发展可以分为前(137-189年)后(190-240年)两期。  相似文献   

6.
乔致庸的墓碑现存山西省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内,至今保存较好。此石碑用青石刻制,通高176厘米,宽74厘米,厚15厘米。碑阳顶端的中间刻有“德泽后裔”四个字,碑阳的周围边上是高浮雕的二十四孝图,四角是高浮雕的琴、棋、书、㈣。碑左右两侧是线刻的竹子。碑阴是乔致庸的生平概述,内容现已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7.
《文博》2017,(5)
1985年,陕西临潼县庆山寺地宫出土了一件高浮雕人头胡瓶,造型奇特,腹部有六个高浮雕人头,但是它的产地及其艺术内涵迄今无人解读。据我们检测,这个胡瓶是黄铜(铜锌合金)打造的,当即法藏敦煌文书(P.2596)所谓"鍮石瓶子"。这件胡瓶采用鹤嘴流,器型与粟特胡瓶相同,而腹部高浮雕人头像实乃印度教战神塞健陀像。推测这个胡瓶的产地当在粟特与印度之间的罽宾国(今阿富汗贝格拉姆遗址)。庆山寺地宫出土鍮石胡瓶相当重要,为我们探讨印度教神像影响粟特火祆教艺术提供了又一范例。  相似文献   

8.
栾晔 《收藏家》2014,(12):40-46
<正>沈阳故宫所藏的竹雕器物大体来源,其一是北京故宫调拨,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的,再就是外地督抚进贡,还有少部分是民间征集的。沈阳故宫博物院现藏有竹雕作品有高浮雕山水人物故事笔筒,镂雕的臂搁、花熏、如意、螃蟹,形象逼真的圆雕人物东方朔坐像、三羊开泰、象驮宝瓶,竹簧八方盒、竹簧浮雕冠架、竹簧雕双鱼海棠式盒,及竹根雕作品等。作为一种既可品玩鉴赏,又与平日生活紧密相关的日常应用器物,竹雕已经进入帝  相似文献   

9.
杨粲墓是一座仿木结构建筑男女双室石墓,位于贵州省遵义县龙坪公社永安大队的皇坟嘴。墓内出土的大量石刻,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交融发展的珍贵资料。一九八二年春,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粲墓石刻在表现形式上采取了多种技法,有圆雕、高浮雕、低浮雕、减地雕及线刻。为了达到石刻的和谐统一,多种技法交替运用,互相配合,以求得最好的艺术效果。石刻的内容可分为:人物、仿木结构建筑物、器用家具、花卉、鸟兽以及几何图案以墓  相似文献   

10.
闵氏宗祠为豫南常见的清代穿斗式建筑,其结构、形式与江南、西南地区穿斗式建筑有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又受北方抬梁式建筑影响,建筑有其鲜明的地方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李凯  王建玲 《文博》2007,(5):34-37
在上个世纪80年代,西安市三道巷在基建过程中发现一汉墓,出土一件罕见的椭圆形双耳玉杯(图1.1),杯长10.1、宽8.6、高3.4cm;浅腹、腹外饰浅浮雕云气纹;两短侧以高浮雕技法饰有牛首,牛  相似文献   

12.
拉卜楞寺自1709年创建以来,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和修建,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布局形态,其所属108座寺院遍布甘肃、青海等六省区。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有学院、佛殿、佛塔、活佛囊欠、普通僧舍、藏经楼、转经廊等。建筑艺术和风格独具特色,有藏式建筑、汉式建筑、汉藏结合式建筑等。建筑制度和工艺技术是本区藏传佛教建筑的集大成者,从墙体砌筑、梁架布局、空间处理、屋面防水、油饰彩绘等诸多方面体现了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也体现了拉卜楞寺各建筑严格的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13.
南京独龙阜东出土的南朝石塔构件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南朝石塔构件,构件上雕刻的仿木结构高浮雕图案生动反映了南朝时期方形木塔的结构特点,对研究南北朝时期中国及约同一时期韩国、日本境内的木塔形态、结构和文化源流关系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岭南地区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建筑类明器,有屋、灶、仓、水井、猪羊圈等,多为陶制,少数为铜、青铜所制,反映了该地区汉代人民的生活情况。这类建筑明器接近当时的实际建筑,结合考古出土的铺地砖、瓦等建筑构件看,其多样的纹饰与当时岭南地区本土的气候和建筑技术,以及岭南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有莫大关系。前人的研究已对陶屋形制特点、陶屋与岭南建筑发展关系等方面作了一些讨论,如《广州出土汉代陶屋》把广州出土的汉代陶屋分为栅居式、曲尺式、三合式、楼阁  相似文献   

15.
冯沂 《文物》1986,(10)
山东省临沂市博物馆在临沂城西北15公里的义堂公社收集到一件北魏太和元年石造像。石造像为一佛二菩萨,汉白玉高浮雕,除背光顶部少有残缺外,基本完好(图一)。通高32、宽17.5厘米,下有底座。主佛高16厘米,头戴宝冠,耳后飘带下垂,面相端庄,身披通肩式袈裟,内着僧祇支,袒胸跣足。左手在胸前握一莲蕾,右手下垂,立于覆莲台上,身后为火焰纹舟形背光。二胁侍菩萨各高12厘米,高肉髻,耳后有飘带下垂。  相似文献   

16.
2007年的调查发现,造像分布密集,范围不大,保存较好。雕凿手法有高浮雕、浅浮雕和线雕。龛窟可分五组:第一组有3个龛和1个题记,第二组有3个龛和4个题记,第三组有1个龛和3个题记,第四组有2个龛和4个题记,第五组有2个龛和2个题记。根据造像的特点等推断,其年代为北齐至宋金时期。  相似文献   

17.
1970年代,在唐肃宗建陵南门石蹲狮西侧出土一件灰陶质兽面脊头瓦,该兽面瓦平面近似方形,上窄下宽,表面为高浮雕状,后背坦平。坦背与浮雕间的上部有一中空的腔(图一,图二)。正面通高27厘米、下宽26厘米,中上部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严文明在《喜读淅川下王岗》一文中辨认出了仰韶文化地面式粮仓类建筑遗存。本文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进一步论证汉水中游地区从仰韶文化早期晚段经仰韶区文化中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一直都有地面式圆形粮仓类建筑的存在,得出了这类建筑一直都是这些时期居住单元的附属建筑的结论。最后指出汉水中游以外的其他地区也有这类建筑存在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商周时期大型院落式建筑可分为"堂庑一体式"、"堂厢分离式"和"二进式"三类。"堂庑一体式"是商代大型院落建筑的典型形制,"堂厢分离式"是周代流行的典型院落形制,二者在主体殿堂的形制、柱网结构、门与台阶的设置、堂外廊柱、围墙、回廊、门塾的位置、庭院空间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二进式"院落则介于以上两型之间,具有商代和周代大型院落建筑的双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深圳大鹏所城较完整的保存了清晚期及民国时期的不同建筑群体,其中将军府第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其建筑形制、结构、装饰装修方面颇具特点:1.平面结合紧凑,类型丰富,组合较灵活,结合了中原地区四合院落殿堂式结构的组合特色,也反映了岭南山地建筑特点;2.多采用密集、方形的平面和空间布局;3.厅堂与天井结合紧密,室内外连通,形成了外封闭、内开敞的建筑空间;4.具有多样的建筑梁架结构,集中了北方建筑的抬梁式构架、南方的穿斗式及岭南建筑常见的梁架做法,表现了南北建筑文化的大融合;5.外观朴实又有岭南地方特色的精细灵巧的内部装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