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坐部伎”和“立部伎”在唐代乐舞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何谓“坐部伎”和“立部伎”?《新唐书·礼乐志》云:玄宗时“分乐为二部:堂上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旧唐书·音乐志》亦云;“安乐等八舞(立部伎的八部乐舞),声乐皆立奏之,乐府谓之立部伎,其余总谓之坐部伎”。他们以演奏方式和场合的不同而区别,类似唐“十部乐”,但又不同于“十部乐”中“龟兹”等以地名定名,也不同于“十部乐”中的“燕乐”以演奏场合定名,而是以演奏方式命名,并包含有演奏场合、内容、乐器、技艺等多种因素。根据《旧唐书·音乐志》和杜佑《通典》所记载,立部伎有八部乐舞:《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  相似文献   

2.
“古诗”之数,不仅十九之限,余见《乐府诗集》所收“古辞”之中,相与援袭,而存在一个共同的模仿对象,即乐府民歌。《乐府诗集》中《西门行》、《艳歌行》、《长歌行》等,当与乐府民歌相去不远,其主题元素广泛影响文人“古诗”制作;《西门行》一首尤为十九首中多篇祖述,而十九首之《生年不满百》为其改写。即此改写的言辞整练、构篇变化与音乐脱离,显见乐府歌辞向文人“古诗”的过渡,体现了后者的共同特点。究之“古诗”之作,并非“作者”的个体“创作”,而是展转相袭的共鸣抒写。  相似文献   

3.
六、旌善艾恶的恩威绳尺王瓒序李东阳咏史乐府云:“撷往事以立题,据本义而生说,……多或数十言,少或二三语,微而显之,偏而正之,皆可以开悟人心,翼树伦纪。似淡实腴,似迩实远,言有尽而意无穷。或美或刺,有以嗣风雅之遗音;一褒一贬,有以寓春秋之微法。”两千年咏史大家的上万篇作品,多有劝善戒恶、扶正抑邪的社会功效。瞿佑《归田诗话》辑有无名氏撰《咏岳飞墓》排律一首云:“北狩君亲近,南迁将相夸。偷安依凤(山献),抱恨寄龙沙。咨岳归神器,遭秦载鬼车。”结句云:“太师坟上土,遗臭遍天涯。”瞿氏注云:盖江海自蔡州回,驻军牧牛亭,命军士于秦桧冢上便溺以快意,人因谓之‘遗臭冢’云”。清计发有《吊岳鄂王  相似文献   

4.
吴相洲 《文献》2018,(6):151-160
文章阐述了类书乐部的乐府学文献价值:乐部收录大量乐府,保留很多相关信息,是整理和补编《乐府诗集》的重要资料;乐部有关某类乐府之"叙事"成为《乐府诗集》叙论写作模板和资料来源;乐部中关于乐府本事、名物等解释性文字是《乐府诗集》解题的资料来源;很多亡佚乐志、乐录因类书乐部征引得以部分保存,是乐府学研究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文献》2018,(6)
文章阐述了类书乐部的乐府学文献价值:乐部收录大量乐府,保留很多相关信息,是整理和补编《乐府诗集》的重要资料;乐部有关某类乐府之"叙事"成为《乐府诗集》叙论写作模板和资料来源;乐部中关于乐府本事、名物等解释性文字是《乐府诗集》解题的资料来源;很多亡佚乐志、乐录因类书乐部征引得以部分保存,是乐府学研究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6.
一月白风清身酒店,山遥路远手仇头。识知这个雪峰后,人不言愁我自愁。干校曾经天地秋,归从干校病添愁。相逢地下章夫子,知尔乾坤第几头。上述这首诗是聂绀弩在1986年纪念冯雪峰世十周年时写的,题为《雪峰十年祭(二)》。“月白风清”、“山遥路远”二词形象地出了名如其人的雪峰严于律己、不畏艰险的高亮节。不少人认为此诗颂扬了雪峰身在“莫谈事”的酒店(社会)中,却一往无前地手写革文章,不怕杀了自己的头,此即谓“手仇头”画也!然而,审视全诗,我认为上述见解只是表达了绀弩“识知”雪峰“手仇头”的一个层面。令绀弩更为感叹、悲愤的手与…  相似文献   

7.
郑珍《巢经巢诗》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约略言之,可概括为以下五方面:一、善言家人亲子骨肉之情。姚永概《书郑子尹诗后》云:“平生怕读莫郑诗,字字酸入心肝脾。郘亭犹可柴翁酷,愁绝篇篇母氏思。”子尹于生母黎太夫人情爱尤挚,太夫人逝世,子尹于苫次追念平生教训之言六十八事,刊为《母教录》一卷,并于《系哀四首》诸诗痛切抒写思母之情。今观《巢经集》中凡事涉母子,无不至性真情,深挚动人。如《题俞秋农书声刀尺图》诗先写母爱云:黄鸡屋角叫,今日又生子。速读去拾来,饭时吾尔饲。种余有瓮底,包余有床里。速读去探来,全家吾爱尔。姊妹不解事,恼尔读书子。速读持笪来,从我取蔬  相似文献   

8.
文征明诗卷为纸本,纵30.5、横434厘米。卷尾钤篆书白文“文征明印”、朱文“衡山”二方印及朱文“停云”圆印。包首题签:“文衡先生书自制七律十六首,严群珍藏”。十六首七律均为游宴之作。其标题依次为:《春日游石湖楞伽寺》、《初夏虎丘悟石轩燕集分韵得清字》、《九日吴山登高次海峰韵》(二首)、《月夜登惠山》、《袁鲁仲邀游横塘列岫楼,余自胥台没,数年不登此楼矣!》、《是晚过行春桥看月》、《承诸友见和再叠二首》(二首)、《虎丘观雨》、《天池》、  相似文献   

9.
郭茂倩《乐府诗集》将郊庙歌辞列为乐府诗之一类,郑樵《通志·乐略》也将《郊祀歌》视为乐府颂声,而迎送神乐歌在元代郊庙歌辞中占有较大比重。元代大量的地方祭祀迎送神乐歌主要寄存于祭祀碑文和祠堂记文中,如元代胡元塏的《孝女祠送神曲》则见于《金溪二孝女祠碑记》中。此类祠庙迎送神乐章在《全元诗》有部分收录,但并不全面。此外郭丽、吴相洲的《乐府续集》从《全元文》中也辑考了一些祠庙歌辞,如《乐府续集》所收录的倪瓒《忠靖王庙迎享送神辞》见于《全元文》中《忠靖王庙迎享送神辞并序》,郝经的《殷烈祖庙乐神诗》则见于《殷烈祖庙碑》中,在《陵川集》卷三十四中列为碑文类。按照《全元诗》和《乐府续集》的辑录方法,元代还有大量的迎送神乐歌未从碑文或祠堂记中辑考出,现从《全元文》和元人别集中辑考元代祠庙祭祀歌辞35题48章(首),将其分为庙碑祭祀乐歌和祠堂祭祀歌辞两类分别辑录以补《全元诗》和《乐府续集》之阙。  相似文献   

10.
这是邹容《革命军》中引用过的一首诗(诗长,不具录)。多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邹容的作品。1974年4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邹容》一书说:“他又以辛辣的笔触,写了一首《奴才歌》,讽刺不许革命的奴隶哲学。”1975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辛亥革命前夜的一场大论战》一书说:“邹容还写了一首乐府《奴才好》”,“怀  相似文献   

11.
<正> 《宋史·艺文志》著录“《两京道里记》三卷,不知作者”。今顾吉辰先生《宋史比事质疑》一书考证说:“《崇文总目》卷二云:‘《两京道里记》三卷。’注云:‘绎按唐志,韦述撰。’据此,当韦述撰《两京道里记》。宋志不著撰人,恐欠妥。”上文的“绎”是指清嘉庆时辑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史上长久占据一席之地的、典型而多变的"莫愁"符号,其最初的人物原型为南朝石城的歌伎莫愁,歌伎莫愁又为活跃在汉水大堤的艳姬群体成员。石城莫愁之个体、大堤艳姬之群体,共同构建了中古时代襄沔地区作为历史表征的区域人文景观。而这样的人文景观之形成,缘于诸多历史本相元素的共同形塑。先秦以来,襄沔地区的汉水大堤、楚地的女子好游风俗以及地域记忆中的神女想象情结,为大堤艳姬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条件;魏晋时期,襄沔地区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与四方凑会的地缘优势,吸引南方蛮族大量北迁、西北胡人频密东徙,加之地方特产宜城美酒的名声渐起,最终导致大堤艳姬群体的生成与为人熟知,而其代表人物"莫愁女"亦逐步成为文人争相吟咏与记忆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3.
王璐 《黑龙江史志》2013,(13):148+150
<正>"乐"古人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崔齐国听到《韶》乐,沉湎其中,以至于三个月吃肉都食不知味,说道:没想到音乐竟然可以美妙到这种程度。故儒家十分推崇音乐的教化作用,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认为"乐"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对文学、艺术创造的巨大影响上,而且体现在它可以改变风俗习惯、有助于国家的治理上。原始儒家的"乐"的著作,现存主要有《乐论》与《乐记》。本文旨在就两著作初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韩宁 《文献》2005,(4):169-178
《乐府诗集》卷十六到卷二十列"鼓吹曲辞",在"鼓吹曲辞"部分郭茂倩对鼓吹作出了自己的概念判定,他的概念判定主要依据的前代文献是《宋书·乐志》.在"鼓吹曲辞"的题解中郭茂倩首先列出了《宋书·乐志》中关于鼓吹的记载,然后对其部分观点进行反驳,从而确定了自己的鼓吹概念.郭茂倩对《宋书·乐志》的观点认同的是,鼓吹曲为军乐.对《宋书·乐志》的观点不认同之处有三:其一,《宋书·乐志》认为鼓吹和骑吹"二曲异也",郭茂倩认为二者的区分并不严格;其二,《宋书·乐志》认为鼓吹之名始于魏晋,郭茂倩则言:"短箫铙歌,汉时已名鼓吹,不自魏、晋始也."其三,对短箫铙歌的认定,《宋书·乐志》言:"鼓吹,盖短箫铙哥."不是很确定.郭茂倩言:"鼓吹曲,一曰短箫铙歌."认为短箫铙歌只是鼓吹曲的另一种叫法,进而还得出了"黄门鼓吹、短箫铙歌与横吹曲,得通名鼓吹,但所用异尔"的结论.[1]郭茂倩在对《宋书·乐志》的驳论中确立了他的《乐府诗集》的"鼓吹"概念.  相似文献   

15.
鍮石入华考     
钅俞石是中国古代著名舶来品之一。丝绸之路开通后,钅俞石从波斯、印度等地相继输入中国。钅俞石工艺品很快成为汉唐达官贵人追求的时髦装饰。南朝无名氏《西京杂记》卷二曰:汉武帝“后得贰师天马,帝以玫王回为鞍,镂以金、银、钅俞石。”唐元稹《估客乐》有诗曰:“钅...  相似文献   

16.
笄,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一件必不可少的用品,只要是已成年的男女,人人都要使用它。什么是笄?《说文》云:“簪也”。《广雅·疏证》云:“笄……■也”。注云:说文先,首笄也,俗作簪,先簪,  相似文献   

17.
《江邨消夏录》卷一著录此卷,云: 赵文敏公《饮马图》卷(图一)。纸本,高八寸,长二尺。白描,作奚官汲水,马作就饮状,神骏可观,起止无迹,即伯时当为之俯首也。引首止庵篆书《饮马图》三字,隶书款。下录款“子昂”,钤“赵子昂氏”、“松雪斋”二印。 又录宋濂小楷书题,在画之左方,云:  相似文献   

18.
自汉以来,历代注家多认为《诗经·桧风·隰有苌楚》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西汉·毛亨、东汉·郑玄说此诗作者痛恨国君放纵情欲,荒废国政,所以歌颂无情欲者。宋·朱熹说“政烦赋重,人不堪其苦,叹其不如草木之无知而无忧也”。(《诗集传》)郭沫若认为是没落贵族悲观厌世之作。(见《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愚以为这种解释不尽符合该诗的本意,近乎毛亨说《关睢》是“后妃之德”、说《静女》是“刺时”、说《木瓜》是“美齐桓公”、说《溱洧》是“刺乱”一样牵强。迄今仅见高亨《诗经今注》及李长之《诗经试译》在题解中说此诗是一首恋歌。但二位先生未加评述他们这一见解的依据,今就此略陈管见。 研究《诗经》的人公认《郑风·溱洧》是一首反映郑国民间风俗的情歌。《后汉书·袁绍传》注引:《韩诗》曰:“溱与洧,方洹洹兮”薛君注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悦)者俱往也”。三  相似文献   

19.
古辞《欢闻》与《欢闻歌》二首,均载《玉台新咏》卷十。《欢闻歌》二首题梁武帝作。郭茂倩《乐府诗集》把第一首归《欢闻歌》,第二首则归《欢闻变歌》,题王金珠作,与《玉台新咏》不同。按,《欢闻歌)为摹仿古辞《欢闻》而作,一般说来,题意和作法应与原作相统一,但第二首的题意和作法却与古辞了不相类,《乐府诗集》将其归入《欢闻变歌》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一莫友芝《影山词》计有词章114首(其中,《影山词一》47首;《影山词二》32首;《影山词外集》36首,然末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与词一重合,故实为35首)。倘与其《郘亭诗钞》、《郘亭遗诗》中流传下来的几近千首诗作相比,仅为其九分之一左右。是什么原因造成莫氏之作中词少于诗且逊于诗的现象呢?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