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起天津,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狗不理包子、桂花祥麻花,耳朵眼炸糕,热呼呼的包子和炸糕吸引游人来到这个城市。跟北京比,天津欠了点儿六百年帝都积攒下来的皇族贵气;跟上海比,少了外滩的天津又显得不够中西并蓄。天津话哏,天津人哏(哏,简单解释为"好笑")。来天津不能不听相声。在天津的舞台上活跃着众多著名的相声演员,李德锡、张寿臣、侯宝林、马  相似文献   

2.
航鹰 《旅游》2005,(2):26-31
说起天津,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狗不理包子,桂花祥麻花,耳朵眼炸糕,热呼呼的包子和炸糕吸引游人来到这个城市。跟北京比,天津欠了点儿六百年帝都积攒下来的皇族贵气;跟上海比,少了外滩的天津又显得不够中西并蓄。天津话哏,天津人哏(哏,简单解释为”好笑”)。来天津不能不听相声。在天津的舞台上活跃着众多著名的相声演员,李德锡,张寿臣,侯宝林,马三立……这些幽默之人带给天津多多的趣味。可天津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小吃,也不是相声,而是那些颇具幽默的建筑。天津历来就是著名的港口商埠,有着繁华的商业街和别具特色的西洋建筑,行走于五大道,中心花园,海河畔,你感受到的是天津的味道,别样的风情。市区内贯穿着一条弯曲的”海河”,跟上海,武汉这些江城有些相似,建筑和街道都是沿河扩展,这个城市遗留着浓浓的租界残影,随处可见陈旧的西式建筑。有趣的是,这些临街建筑有很多是三角形的,给人以幽默和趣味之感。窄窄的街道上,自行车的“铃”声,汽车的“笛笛”声,小贩的吆喝声,小孩的嘻闹声,市民侃大山的声调,整个一曲“百老汇”,原来,这就是生活!2004年的12月23日,是天津600岁的生日。天津也是中国惟一一个有自己生日的城市。  相似文献   

3.
丁木 《纵横》2010,(6):49-52
有一张20世纪40年代的老照片,照片上有几位日后成为了中国相声名家,他们是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华,还有赵佩茹、常宝垄、常宝霆,这些说相声的皆身着长衫,一副本色打扮。照片中还有三个人,两胖一瘦,身着时装,相声爱好者也许并不熟悉这三人,但电影迷看后会脱口而出:“喜剧三星。”  相似文献   

4.
徐秋 《中华遗产》2009,(7):150-151
大概很少有中国人不知道相声,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相声跟戏法——即中国传统魔术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看典型的民间戏法是怎么样表演的:表演者一般是两个男人,开场就耍嘴皮子,类似逗哏的一位戏法师先说,“戏法都是假的,为什么穿大褂,就为好藏东西,大褂越肥带得越多——我的就肥”,说着抬起双臂亮亮身相,果然这戏法师的长衫肥得不成比例,惹得围观的人大笑。“变什么得带什么,我这也带着呢”,戏法师伸手到大褂里来回摸找,  相似文献   

5.
在文昌阁,在达德书院这样古老的亭台楼阁里,身着长衫大褂的年轻演员们说着原汁原味的传统相声,这是对新生活的迎接,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缅怀。在他们心里,也许相声从来没有没落,也许相声也从来没有兴起,只是伴随着百姓的生活,用"笑"的形式记录着这个时代。一捧一逗,一唱一和;你有来言,我有去语;说尽古今万象,戏谑人生百态。每个周末,在贵阳文昌阁和达德书院两处名胜古迹处,都会传来观众阵阵欢愉的笑声。逗笑观众的,是一种已逾百年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民间说唱曲艺中,相声是一种笑的艺术,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的“俳优”和唐代的“参军戏”,大约在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形成了独立的曲艺种类。相声源于民间说讲笑话和口技摹拟表演等艺术形式,来自民间,扎根生活,涌现出“像声”(口技)名家郭猫儿,以及传承至今的《八猫图》《猫蝶图》等经典相声作品,这是中国猫文化在相声艺术中的生动体现,同时相声艺术又为中国猫文化史增添了幽默快乐的一章。  相似文献   

7.
从日本“贡扇”的传入到明清文人随身之物,折扇经历了从舶来品到中国化的历程。文人画家对其娱乐性审美功能的发现和拓展,是开启这一进程的动力之源。在经历了明代审美的洗礼后,这一外来的艺术终于蜕变出我国折扇绘画的成熟面貌,并走向兴盛。  相似文献   

8.
正著名相声艺术家常宝堃童年随其父说相声,艺名"小蘑菇"。1922年5月生于张家口,9岁时成为"幽默大师"张寿臣的徒弟。16岁时与长他8岁的赵佩如合作,珠联璧合。日伪统治时期,他甘冒身陷囹圄遭受毒打的危险,上演讽刺"强化治安"的段子,表现了他分明的爱憎。天津解放后,他的艺术生涯展现了新的天地。20世纪从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常宝堃长期在天津登台演出,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人们称赞他是"在群众之中的演员"。1951年,在赴朝慰问演出归国途中,遭到敌机轰炸扫射,这位不满30岁的民间艺术家不幸光荣牺牲。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以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收藏的一批明代折扇画作为切入点,梳理明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在折扇画中的展现,并探究折扇画作为文人雅兴的施艺对象以及其作为文化艺术商品的隐喻,从而进一步揭示明代的艺术现象和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0.
薛向娟 《旅游纵览》2009,(12):60-61
<正>一提到天津,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闻名天下的小吃"三绝"和妙趣横生的传统相声。天津,就是这样一个城市,蕴含着太多的传统风俗,特色地道的民间小吃、传统幽默的曲艺相声,还有那喜庆祥和的泥人年画……一步入这个城市,你的节奏就会不自觉地慢下来,仿佛脱离了这喧嚣烦躁的时代,而走进了那手捧茶碗摇头听戏的闲暇惬意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1.
折扇原称折叠扇,又称聚头扇。文献记载宋时由朝鲜传入我国,当时就有在折扇上作画的记载了。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中说到:“马远竹鹤、桂花二册,本是一折叠扇两面,与今折叠扇式无异”,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折扇实物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所画的大型折扇。据徐邦达先生考证,目前所见最早出于书画家之手的折扇实物也在明代,是由吴门派书画家沈周、吴宽等人创作的作品。在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书画家们竞相在扇面上献艺,留下了无数精品。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清宫折扇,大多是清宫廷画家或王公大臣、皇子、皇帝们的书画扇。另一种是用料、做工都非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1月5日,郭德纲、于谦天津相声专场演出大获成功。于谦是郭德纲的捧哏搭档。他十二岁考入北京市曲艺团“团带班”学相声, 1985年毕业后一直在北京曲艺团工作,但却有十几年不登台表演相声。那段时间里他忙于电视剧、小品表演,还到北京电影学院读了几年书,直到与郭德纲的合作,才把他的工作重心又拉回了相声圈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有着"幽默大师"的美誉;他12岁学艺,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派"相声;他把不足100斤的身躯全献给了相声艺术,一直保持着艺术的青春和不竭的创作源泉,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他就是"相声泰斗"马三立。  相似文献   

14.
卷舒便利的折扇于北宋年间传入中国,至明永乐年间开始在民间流行,成为文人雅士精致生活的象征。扇画亦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而扇骨的精美工艺更映衬出折扇的丰富美学内涵及人文亲和力。本文择取湖州市博物馆藏最具代表性的8把折扇,探讨了其基本样式、扇面装饰方法及扇骨的制作工艺等。  相似文献   

15.
相声也是这样,你以会当凌绝顶的状态跟人讲事儿,谁要听啊?中国人都是自命不凡的,尤其是中产阶级。当你俯下身子来跟他们说,这事儿我这么看,他们就会有好感。刚开始我是低姿态但后来我发现一个更好用的方法,叫作“转过身来和他们站到一起去  相似文献   

16.
一扇风情     
提及折扇,很多人不屑一顾:空调早已普及,电扇都淘汰了,折扇还用得着吗?轻扇掩红妆,折扇不仅是用来扇风的器物,更是种东方审美和情感表达.“当我们设计出这把折扇时,没想到会被米兰达·可儿看中,更没想到她能把它演绎成这个样子.” 王后荣就是米兰达·可儿手持折扇的制造者,而他和折扇的故事还得从二十多年前说起:18岁那年,王后荣是个篾匠.那时他的人生理想是自己做的竹篓让村民们交口称赞,垄断全镇竹篓市场,但他的理想很快就破灭了:那一年过完元宵节,三个娶不上老婆的哥哥合计去北京闯一闯,懵懂的王后荣和哥哥们一起做起了北漂,住地下室,骑车收破烂,换了无数个行业,篾匠活从此就荒废了.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近年来征集到两件明代濮仲谦浅刻竹扇骨,是雕工极佳的精品。这两件竹扇骨出土于河北省一座明墓内。"文革"期间该墓被盗,墓中文物多被盗走,两件折扇被扯掉扇面、扇坠,剩下扇骨弃于墓外,被人拾到藏于家中,后交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正"我请您吃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煮咸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这是著名的相声贯口《报菜名》,一气呵成将传统津菜的丰富烹调技术和众多知名菜品展现在听众面前,津菜的诱人香气跃然纸上。天津是一座临海的港口城市,紧邻北京,环抱渤海,旧称"天津卫",在天津早就有九河下梢之说。特别是自金朝建都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藏品中,有一盘珍贵的录音带,是当年闻名于西南联大的“四小姐”张充和女士所录的梁实秋先生的谈话。在录音里,梁实秋讲述了他和老舍先生同台说相声的趣事。“那回演戏是劳军,是压轴的戏。我表演的是跟老舍两个人‘伺候大家一段相声’。不过,我们那段相声也很精彩。精彩的缘故呀,就是我们都不会说,临时表演得很成功。我记得,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当我们练习的时候说好了的,不许拿扇子真打脑袋。老舍说,说相声非得把扇子拿出来在脑袋瓜上打一下。我  相似文献   

20.
“说、学、逗、唱”是相声中经常提到的术语,代指相声演员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 说:最基本的一种表演技巧,貌似平常,实则繁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