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策 《文献》2023,(4):72-95
清高宗御制诗文体量颇丰,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不过其创作主体和创作流程存在较大疑问,文臣“代笔”之疑团构成对其研究、利用的阻碍。近年来进入学界视野的“乾隆御稿”,即清高宗诗文手稿及誊抄稿,为探究此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结合相关序跋、清人笔记等,再将实物资料与历史记载相互印证,可厘清清高宗诗文具体的创作流程。进而通过区分御制诗和御制文,对创作主体进行考察,可得出结论:御制诗应当大多为清高宗自己创作,文臣主要负责誊抄、作注等;而御制文中,碑文、序、记等存在文臣代为撰写的情况。上述结论对久已有之的代笔说做出了回应,并为充分研究、合理使用清高宗诗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黄公达 《东南文化》2023,(1):143-148
近些年来,阐释理论在博物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博物馆作为肩负着生产知识和文化传播使命的社会文化机构,对展览进行必要的展览阐释可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实现自身的使命宗旨。当下许多历史、综合博物馆对于展览阐释较为重视,艺术博物馆对展览阐释却关注不足。我们应从传播符号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艺术博物馆的展览阐释,上海博物馆展览“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在展览阐释中运用了传播符号学理论,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艺术博物馆可以此为借鉴,从展览阐释的结构、展览阐释的内容、展览阐释的方式这三个角度提高阐释能力。  相似文献   

3.
柴秋霞  邓又溪 《东南文化》2023,(6):12-19+191-192
基于“身体在场”的不可移动文物展示逻辑,已明显制约数字展示的创新性,需要从以身体在场为中心的还原和交互展示,迈进到以更加主动转场体验为中心的文化内容创造创新展示。作为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展示方式探索的新逻辑,“具身转场”分为基于媒介呈现的转场、基于社会经验的转场和基于体验迁移的转场。面向文物的数字艺术的创作,能消解数字技术可能带来的人与(文)物互动的潜在限制,并赋予这种数字化互动以社会化互动的内蕴。  相似文献   

4.
光在文物陈列运用时,既要充分发挥光的颜色、阴影及光的象征性特征,又要尽可能地减少灯光装置和光源,把照明方式与艺术陈列融为一体,创造出千姿百态,美仑美奂、柔和谐美的光空间。  相似文献   

5.
对文物博物馆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托管、博物馆托管触及博物馆行业的最敏感问题即文物资源匮乏、国家小型博物馆及民营博物馆如何很好地发挥作用。文物托管是对社会文物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博物馆托管是有效的管理机制的推广,是行业内部对博物馆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文物托管是社会流散文物登记的一种形式,为建立合理的社会流散文物保护管理体制而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要求普查者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进行登录,但在登录时出现了所有权认定不准确现象,由于《文物保护法》中对国有和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不同规定,将给以后的保护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正确把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以便为国家制定相关的文物政策提供参考,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下文物与地上文物一样,同属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地下文物安全的最大威胁来自基本建设.文物勘探作为判断地下文物有无和重要程度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地下文物免受建设性破坏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对基本建设用地实施地下文物勘探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文物勘探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物观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并发展变化的对文物的思想认识。文物承载的历电记录和文化内涵使人们很早就意识到文物彰显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原始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玉器、反映宗法等级的青铜器、精美绝伦的瓷器、卷帙浩瀚的经史典籍、历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等丰富多样的文物皆蕴含着千年历吏积淀而未显题化的中国传统文物观,需要我们去理解和诠释。本文尝试对中国传统文物观的发端、形成进行探寻,就思想、文化、艺术、财富等方面在中国传统文物观中的反映略作剖析。  相似文献   

9.
孙新民 《华夏考古》2012,(2):3-13,121,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52年。60年以来,本所配合国家、省、市建设项目,相继开展了大量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工作,并为解决学术课题进行了一系列主动发掘项目,取得了许多重要考古发现及重大学术突破。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裴李岗文化研究、仰韶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夏商文化研究、古代冶金研究、古代陶瓷研究等诸多重要考古研究课题中取得突出成就,文物保护、科技考古等工作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科研合作硕果累累,编著出版大型考古报告专集、图录与论文集、学术专著180余部,在专业刊物上累计发表考古发掘报告、简报、简讯、研究论文和其他文章2500余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撰写于2011年,通过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在红安县召开座谈会,总结交流群众保护文物的情况和经验,与河北省贯彻座谈会精神,开展群众保护文物工作情况等,对开展群众保护工作提出五点再认识,指出它本质上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对文物工作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将彩绘作为文物保护修复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已经在颜料分析、绘画技艺、源流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彩绘文物形式多样,通常以彩绘砖石质、彩绘泥塑、彩绘陶器、壁画、木质彩绘、彩绘漆器甚至彩绘金属器形式存在,每种不同基质表层的彩绘文物调查及修复时所要采取的技术手段和秉持的理念都会有所差别,但是又能够触类旁通、互相借鉴。笔者尝试从近年来亲历的彩绘石质、彩绘泥塑、壁画、建筑彩画文物保护、调查项目中所感受的困惑和获得的经验中,探讨不同材质彩绘文物的调查与修复,希望可以得到更多学科基于文物保护意义上的专业支持和积极融合。  相似文献   

12.
“文物”概念关系到《文物保护法》文本内在的逻辑性和适用性,同时还牵涉到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操作性。“文物”概念的研究,成为《文物保护法》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重点对日常语境与我国现有法律与政策层面的“文物”概念作了具体分析.同时还从法律文本的角度对“文物”及“文化遗产”概念进行辨析.认为“文物”一词具有深厚的法律渊源,符合我国现有法律规范.被国内外所接受,为相关法律所承认,对该概念进行适度调整和内涵扩充,能够满足目前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需要,建议继续在我国法律条文中出现,继续发挥作用。同时就《文物保护法》修订中增加文物概念的具体表述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现状出发,分析了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存在缺少政策法规的建立、组织系统不健全等问题,对进一步作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提出了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