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年埋藏于水下的文化遗产,在适应周围的化学、物理及生态环境后可达到一种平衡的保存状态。通过概述水下埋藏环境对文物产生的影响,并对国外文物保护工作者在沉船、水下文物点、古代聚落遗址等类型水下文化遗产原址保护的成果进行研究,为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受到关注的时间较晚,虽然近年发展速度较快,但距离形成一种更为理想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体制和机制的要求还相差很大。本文初步对我国水下文化遗产的法律建设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介绍了联合国《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试图由水下文化遗产的国际合作的视角,探讨如何利用国际规则促进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2010,(8):36-36
<正>我国全部海域大规模水下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近日将全面铺开,这是2010年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从2007年底开始,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目前,全国范围内田野考古的普查项目已接近尾声,水下遗产成为2010年的普查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4.
从1990年起,国家水下考古队就开始在黄海、南海、东海、渤海等沿海海域开展水下考古工作。"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步不晚,但是进展缓慢"。  相似文献   

5.
关于水下考古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范围内,科学的水下考古学的出现是二战以后的事情;在中国,则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引入。目前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正处在从单纯的水下考古向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转变的关键时期,本文重点讨论了水下考古学的定义、水下考古学理论建设、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几个水下考古学的基本问题,并提出若干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遗产》2009,(2):112-112
在各缔约国关于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的第一次会议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博物馆及文物部门举办的一场名为”水下的文化秘密”的摄影图片展于3月26日~4月24日在法国巴黎展出。这次展览展示了水下人类生存的美丽痕迹.揭示了发生在过去的美妙故事。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3,(2):F0003-F0003
2012年6月13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复国家文物局,同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加挂"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负责组织、实施全国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发掘、研究和保护等工作。12月25日,在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的主持下,文化部蔡武部长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曙光颁授"国家文物局  相似文献   

8.
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增强文化自觉的时代背景下,2022年新修订的《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为我国水下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更为完善全面的法律保障,也带来新的机遇。水下文物作为特殊的海洋资源,如何与其他海洋资源、地方经济和谐发展;又如何充分发挥其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下我国水下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时代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于2015年确立水下文化遗产“最佳实践名录”制度并自2017年开始实施,该制度以水下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为遴选原则,以水下文化遗产与其他海洋资源、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遴选目标。13例“最佳实践”案例,对我国水下文物保护工作有借鉴意义。为推进我国水下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应尽快建立从本体保护到综合治理理念,逐步加强水下文物法治体系的建设,推进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世界遗产》2014,(10):120-121
2014年9月4日,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外交部、科学技术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和海军等“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代表,沿海和部分内水水域的各有关省(区、市)文物部门、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代表,以及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代表、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室的负责同志等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1):F0003-F0003
2014年2月24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4年年会在北京举行。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兼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曙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余兴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白云翔等出席会议。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国家海洋局、国家博物馆、国家海洋博物馆、交通部广州救捞局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天津、河北、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等省区市的代表约50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1.
潘鲁生  王佳 《民俗研究》2023,(1):18-25+156
中国有五千年不曾间断的文明,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生生不息。历史上,中国传统艺术体系包括宫廷文人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近现代受西方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和学科发展的影响,学术研究的自觉被激发;21世纪以来,快速城镇化引发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学术思考,学科建设提上日程。我们应立足国际视野,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框架下,建设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范f-然 《南方文物》2013,(2):173-180
我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3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和岛屿岸线及丰富的内陆水域,这其中蕴涵着种类多样、数量巨大的水下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海洋发展战略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普遍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国际形势的发展,也加速调整我国的海洋战略。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在做好陆地规划的同时,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  相似文献   

13.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两大组成部分,虽然二者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是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共同构成一个综合的文化空间。诸多学者对二者的关系都做过阐释和讨论,其中有些学者主观地割裂了二者的关系,过分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而忽略了它们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紧密联系,这样不利于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本文试图探讨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及联系,提出整体性保护文化遗产的策略。这样才能有效保护文化的完整性,使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转轨道。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青岛市文物局联合组织开展了青岛海域以胶州湾附近海域为重点的近代军事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工作。工作尝试以区域视角和专题形式展开。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针对性,调查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是前期的基础工作,从文献档案角度搜集沉船线索,梳理沉船相关信息,为水下考古调查提供基础;二是开展水下考古物理探测,获取相关的探测信息。本文即是对工作过程和取得成果的初步报道。  相似文献   

15.
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文明结晶,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精神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依托于物质载体。文化遗产兼具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种因素: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互相作用。认清两种文化遗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军事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具有共性的价值特征,包括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历史价值等。军事文化遗产应当遵循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规律,在文化遗产价值阐释的框架下进行价值阐释。通过媒介表达军事文化遗产的价值信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释,最终将其价值内涵展现给社会大众是军事文化遗产价值阐释的可靠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遗产》2009,(2):111-1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已于1月2日生效,该《公约》成员国第一届会议也于3月26日和27日在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召开。目前,世界上有三百多万遇难船只静卧海底;成百的装饰岩洞、城市和建筑淹没水下,等待探索。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水下考古自1986年筹备开展以来,开展了“南海Ⅰ号”、西沙群岛、崖门内海沉船遗址以及其它一些小型水下考古遗址的勘探和发掘工作,建立了中国水下考古科研与培训基地,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广东省水下考古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对推动全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志强 《沧桑》2014,(1):108-110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两大组成部分,虽然二者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是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共同构成一个综合的文化空间。诸多学者对二者的关系都做过阐释和讨论,其中有些学者主观地割裂了二者的关系,过分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而忽略了它们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紧密联系,这样不利于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本文试图探讨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及联系,提出整体性保护文化遗产的策略。这样才能有效保护文化的完整性,使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转轨道。  相似文献   

20.
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同时,水下考古学又是一门边缘学科,需要诸多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如海洋勘探技术、潜水工程技术等等。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起步较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