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
大数据背景下国内人文地理研究进展与方法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梳理人文地理领域杂志近年大数据文章解释其与大数据应用的关系,强调其应用给人文地理学研究带来机遇和挑战:①大数据作为研究方法,不能代替传统人文地理研究范式,而是对现研究方法的补充。大数据和小数据需对话交流;②大数据本身是一种话语权,嵌入人文地理研究系统。保证人文地理学多样性,避免过度依赖大数据,需在批判角度审视和运用;③需关注大数据对于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思想的影响;④运用大数据解读地理和空间过程复杂性的同时,应看到大数据应用对公共服务的潜力,思考其结果如何更好的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3.
4.
5.
6.
A Soviet economic geographer who participated in a 1929 conference of geography teachers describes the antecedents, the atmosphere and the proceedings of this crucial meeting in a stormy period of the discipline. It was a landmark in the history of Soviet economic geography in mark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the old sectoral-statistical approach and inaugurating the new regional school led by N. N. Baranskiy.  相似文献   

7.
实证主义地理学是通过"认识论翻转"确定均质化空间而保证其有效性的,这在根本上规定了实证主义方法论中人文世界的隐没。人类科学理性的缔造经过"认识论翻转",确保了其割裂人文世界的普世价值观,并随着实证主义在近现代的成功和学科建制化而得到制度保障。这一历程在显示实证主义对地理学神圣指导作用的同时,暗含了其对地理学分工的不适。在"认识论翻转"层面上,人文主义地理学对地理学研究传统进行了"否思":①重新评估了地理学的本体论问题,使人文世界定位于地理学研究领域之内;②发展了针对人文世界的整体主义方法论,但并非对实证主义的反判;③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立足点伦理和价值是内在的而非实证主义外在的;④人文主义地理学讨论的知识论要求"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价值论"的联通以获得具有人性的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8.
9.
Analyses of the locational and temporal spacing of periodic market-places have provided only partial confirmation of the hypothesis 'proximity in space implies separation in time.' The patterns, which are observed in almost all empirical studies, are explained here in terms of a simple avoidance rule constrained by the geometry of periodic market-place systems. The results of a series of simulations suggest that the constraints of geometry are such that only simple avoidance rules can be applied, and any more sophisticated rationale is therefore questionable.
Les études portant sur le degré de séparation spatiale et temporelle des places de marché périodique ne confirment que partiellement l' hypothése que proximité spatiale implique séparation dans le temps. Les effets observés dans presque toutes les études empiriques sont éxpliqués ici en terme d' une simple loi d' évitement, sous les contraintes de la géometrie du système des marchés périodiques. Les resultats d'une série d' analyses de simulations suggerent l' existence de contraintes géometriques telles que seules de simples lois d' evitement semblent opérationnelles. Ainsi, toute autre explication plus compliqué est remise en question.  相似文献   

10.
11.
新经济地理学一向被认为是实证主义的,荷兰经济哲学家证明新经济地理学与实在论哲学兼容,地理学家塞耶依据地理学批判实在论对新经济地理学进行了再批判。以上述争议为基础,本文对塞耶地理学批判实在论范畴提出质疑,认为地理学批判实在论偏离了其哲学先驱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以巴斯卡批判实在论为依据,新经济地理学从聚集生成机制角度揭示了真实的聚集规律,体现出批判实在论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从百期《人文地理》看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脉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竑  林婕  魏雷 《人文地理》2009,24(5):13-20
《人文地理》从创刊至百期,一直关注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正是依靠《人文地理》所搭建的平台,在《人文地理》的扶持、关爱及帮助下,我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才取得今日尽管依旧弱小,但也能悄然展放、显现美丽的局面。从过往100期的历程可以明了的是,它作为一个温床、一片实验田和一个跳板,孕育了包括文化地理在内的众多中国人文地理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也鼓舞、扶持了众多年轻的莘莘学子从稚嫩、从恐惧、从胆怯到充满自信、到成长,进而走向成熟。从这样的角度看,《人文地理》不啻又肩负了导师、领路人的角色。本文通过百期《人文地理》中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回顾,包括载文数量、文献作者和文献内容的分析,梳理了近二十年来国内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文化地理学研究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的新形势下,有必要继续在《人文地理》的领航下,借助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依靠与国际研究的接轨和对话,体现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区域特色,促进包括文化地理学在内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科的整体突破。  相似文献   

13.
罗帅 《考古学报》2021,(4):501-520
目 次 一 出土情况 二 年代与性质 三 发行前奏和余波 四 发行历史背景 汉怯二体钱是研究汉朝、贵霜和塔里木盆地关系史的重要材料.一个多世纪以来虽有很多研究,但关于其年代、功能等问题仍难形成统一意见.姚朔民曾对1987年之前的研究情况作了概述[1];近年学者又提出不少有益见解[2].关于汉佉二体钱的发行年代,有如下观点:赫恩雷提出公元70-200年,夏鼐支持并修正为公元73年至三世纪末佉卢文书不复通行以前[3];克力勃提出公元1-132年,汪海岚支持并修正为公元30-150年[4];马雍提出公元152-180年[5];林梅村提出公元175-220年[6].  相似文献   

14.
张小林  金其铭  陆华 《人文地理》1996,11(Z1):118-122
在中国人文地理学众多分支学科中,社会地理学属于发展较慢的一个分支,但近年来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研究内容日益广泛,研究人员对社会地理学的诸多领域开展了研究,包括:
1.社会地理学的性质与内容。在吸收西方社会地理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认为要重点研究社会集团的空间活动,也有人认为要研究社会集团、社会文化、社会生态、社会问题。
2.社区地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社区地理的理论、城市社会区域的划分、农村社区、社会集团等方面的研究。
3.社会问题的研究。主要有犯罪现象、贫困问题等。
随着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的全面复兴,地理学出现了明显的人文化、社会化趋向,人文地理工作者从原先注重经济活动转而关注社会问题,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社会转型加快,社会问题愈加突出地显现出来,迫切需要建立中国的社会地理学理论体系,加强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如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生活空间、社会变迁等,为我国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17.
The economic status of men and women in urban Sub-Saharan Africa has been a central research theme by anthropologists, sociologists, and political scientist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Most of this research, although of high quality, has not paid attention to direct comparisons of the economic status of the two genders in urban places in the region. Added to this, only the active or market-oriented population in towns of the region have been studied. Most research on urban gender economic status has been on limited areal scales, and has been couched within the formal-informal-sector framework, resulting in a pieceme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otal urban economy in the reg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 ge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framework for interpreting and assessing research on gender economic status in Sub-Saharan Africa, using the Ghanaian urban system as a case study. Au cours des deux dernières décennies, dans les domaines de l'anthropologie, de la sociologie et des sciences politiques, un grand nombre de recherches ont porté sur le statut économique des hommes et des femmes dans l'Afrique urbaine subsaharienne. Bien que ces recherches soient d'une très haute qualité, la majorité d'entre elles ne font aucune comparaison directe entre les différences entre le statut économique des hommes et celui des femmes dans les milieux urbains. De plus, ces études ne portent que sur les populations actives ou sur les personnes qui participent à l'économie de marché dans les villes de la région qu'on étudie. La plupart des recherches sur le statut économique des deux sexes dans les milieux urbains se rapportent à des espaces délimités et à des moments particuliers (sans considérer les changements qui surviennent pendant une période de temps plus étendue). De plus, ces études sont formulées dans un cadre sectoriel formel-informel, ce qui a abouti à une compréhension fragmentée de l'ensemble de l'économie urbaine de la région. Cet article se base sur l'étude de cas d'un système urbain ghanéen pour fournir un cadre géographique et historique qui servira de base d'interprétation et d'évaluation des recherches portant sur le statut économique des deux sexes en Afrique subsaharienne.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新定向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张小林  盛明 《人文地理》2002,17(1):81-84
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地理学及其相邻学科(乡村经济学、乡村社会学)对乡村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三者各有侧重,乡村地理学重点从地域空间的角度分析乡村的各种问题,乡村经济学主要关注乡村经济系统的组织与发展规律,乡村社会学则把重点放在乡村社会变迁上,但共同交叉之处甚多。乡村问题带有地域性、综合性特点,在当今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地域的功能在发生变化,乡村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均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全面转型,当前我国乡村地理学需要重新定向,笔者建议以乡村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为主线,加强经济、社会、地理的综合研究,探讨空间结构模式及其规律性,指导乡村发展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蕙  唐雪琼 《人文地理》2013,28(1):26-31
在文化地理学研究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向、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理论在跨学科过程中日益完善的背景下,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从女性经验、性别权利、女性内部差异入手,提供了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地理学问题的新的发展领域,并发展出质疑与抵抗男性权威话语的学科范式。本文依循女性主义地理学中对身体、工作、空间和国家/民族等主要议题的探讨,梳理西方学者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本土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