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祸起笑联     
龙床,乃皇帝、皇后之床。然而,历任明穆宗、明神宗两朝宰相的张居正,却因睡在龙床上,被神宗发配到边疆,之后一命呜呼。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是他卧龙床惹的祸,其实并  相似文献   

2.
程彩霞 《文史春秋》2007,(12):53-61
《明史·神宗本纪》记:"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明朝衰亡的肇始者就是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隆庆末年,明王朝政治腐败、财政枯竭、危机四伏。明神宗朱翊钧即位时年仅9岁,其生母慈圣太后、太监冯保和内阁首辅张居正三人合力揽握了天下大权。掌权后的神宗意志薄弱、昏庸无能,根本无力驾御群臣,不问政事的神宗却对后妃极度宠溺,由此引发了一场女人夺权的骇人的宫廷风雨,争斗持续了20多年终以神宗的死亡而惨淡收场。  相似文献   

3.
理性认识万历政治的特点,是理解晚明的锁钥。而要认清万历朝的政治特点,首要的问题是能否客观地审视张居正。人们简单地将张居正担任首辅的万历前十年与其后的万历政治截然分开的做法,是不可能认清张居正的历史影响的。人们在颂扬张居正之功时,还必须客观地看到其对万历政治的负面影响。其中严防第二个张居正式人物的出现,是最显著的教训。而在张居正死后,神宗自觉或不自觉地延续着张居正的这一做法,并予以公开化和扩大化,在持续的反张运动中切实做到了杜绝第二个张居正的出现,但明朝因此付出了极大的政治代价,书写了其独有的亡国模式。只有以这种视角来观察万历的政治特点和演变路径,才能真正理解"明亡于万历"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4.
正万历后期,形成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皇宫之内是歌舞升平,京城之外则是四面楚歌。这种鲜明对比,预示着大明帝国已经危机重重,一定会有更大的灾难出现。一、末世大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万历皇帝病逝。当年八月,朱常洛宣布即位,即光宗皇帝。意外的是,他只做了一个月皇帝便去世了。有人算过,在神宗去世之后,朱常洛只活了四十八天,与神宗在位的四十八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魏忠贤年少之时本是个无赖之徒,在  相似文献   

5.
张居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所进行的改革,是在他任内阁首辅后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关于张居正始任内阁首辅的时间,在近人有关论著里说法不一。一谓万历元年即公元1573年始任内阁首辅。如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三册记其事说:张居正“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出任首辅。”(1963年版,第195页)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教研室编《中  相似文献   

6.
千年前的北宋皇宫,刚当上皇帝的神宗兴奋地穿着全副铠甲,英姿勃勃地在祖母曹后面前走来走去:"您看我像不像一个大元帅?"聪慧的曹后一笑,明白神宗不满现状、有改革之念,这番"走秀"正是要寻求自己的支持。她的眼中充满慈爱,但言语十分冷静:"你如能永不贪军功,就是天下臣民的福分。"这就像一盆冷水,泼到神宗头上。  相似文献   

7.
从明朝的历史渊源和政治背景出发,万历年间的君臣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万历皇帝与张居正、冯保以及李太后之间的矛盾,君臣矛盾又如三把戒尺将万历皇帝牢牢的束缚住。君臣矛盾成为导致万历皇帝怠政的主要原因之一,成为明朝历代皇帝中最为怠政的皇帝,其怠政突出表现在"六不做"。究其原因,万历皇帝的怠政是一种超乎常理与缺乏恒信的懒惰行为的极致表现。  相似文献   

8.
1676年6月(康熙十五年四月),俄国使节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斯帕法里抵达北京,带来两封中国明代皇帝致俄国沙皇的国书,一封是《中国神宗皇帝致沙皇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国书》,另一封是《中国思宗皇帝致沙皇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国书》。斯帕法里向  相似文献   

9.
1620年9月,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迎来了第15任皇帝,他就是明光宗的长子明熹宗朱由校。俗话说得好:"人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却选择不了自己的出身。"光宗是宫女所生,子因母贱,不受他爹神宗的待见,连带着朱由校也是爷爷不疼奶奶不爱。神宗临归天前,朱由校才勉强被封为皇太孙,算是有了读书受教育的机会,但他做梦都没想到的是,这机会来得快去得也疾,  相似文献   

10.
正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明朝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江陵神童,仕途顺利张居正幼时名白圭,虽年纪很小,但聪颖过人,是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他5岁识字,7岁就通六经大义,10岁就能写文  相似文献   

11.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宋英宗病逝,20岁的神宗皇帝赵顼继位。 神宗青春年少,雄心勃发。他不愿因循守旧,积极寻找有志于改革的人材,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还在他当太子的时候,常听他的老师韩维讲论经义,每到精彩处,赵顼禁不住连连拍手叫好。这时,韩维总是微笑着说:“这并不是我的发挥,是我的好友王安石的见解。”由此,赵顼一直想见见这位博今通古、很有见地的王安石,只可惜一直未能如愿。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的一天,神宗破格降诏:特召翰林学士王安石入殿,商讨国家大政。按惯例,皇帝不会单独召见翰林学士。所以,这一不寻常的召见,…  相似文献   

12.
宋仁宗在历史上不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治天下、御外侮,比不上他的先辈太祖、太宗。他行新政、搞改革比不上他的后人神宗。但是,无论是正史、野史,说他坏话的不多,至少没有把他描绘成一个昏庸之辈,这与他怕谏官有很大的关系。 自古文武百官怕皇帝,也有皇帝怕谏官。那些一心要当活尧舜的开明皇帝就怕谏官。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得到一只特别俊异的鸟,把它放在手臂上玩。他兴趣正浓时,被魏征撞见了。李世民见到这位以直谏著称的老臣,就象顽皮的学生见到老师一样,马上把鸟藏在怀里。这位谏官不给皇帝下台阶,唠唠叨叨地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老…  相似文献   

13.
隆庆帝即位诏书表达了重新审定嘉靖新礼的方针,公布了旨在更改嘉靖时期弊政的诸多政策措施,为张居正改革做了铺垫。万历即位诏标榜遵守成宪,但实际已铺开张居正改革的基本方向。泰昌帝即位诏重申万历遗诏公布的一些政令,但并未表达出恢复行政能力的魄力与意图,其蠲免赋税的条款缺乏实惠。天启帝即位诏大致重复泰昌帝即位诏而略做补充,明显露出没落颓势。崇祯帝即位诏多达50款,注意收拢各界人心,但并不具有恢复气象。明代历朝皇帝即位诏书皆为国家政治运行至重要节点的重要政策文本,以内阁为主的士大夫曾多次试图通过即位诏书调整前代皇帝推行或累积形成的弊政,甚至借机限制皇权或推行改革,因而即位诏背后常隐含着士大夫与皇权的博弈。  相似文献   

14.
《帝鉴图说》一书,前图后文,编纂目的是以历史事例教导年幼的万历帝,由张居正亲自编纂和进讲,其中也隐含着他不但位居内阁首辅,还要身居帝师,为独揽大权准备条件。虽然内容浅显简略,但其构思设计、版本流传,以及张居正随后在官方史学上的作为,对于明季政治文化的运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张居正还主持了其他一些官方史学的建设,如建立六科编辑公文文献制度,创明起居注体制,纂修《大明会典》等等,其影响及于清代。然而《帝鉴图说》对于万历帝的"启沃",效果则走向了反面,不仅未能培养出一位仁德、勤政的君主,而且这位皇帝最终也完全蔑视历史学的地位和功能,这可谓是对古代"以史为鉴"理念的一大讽刺。  相似文献   

15.
从《帝鉴图说》看16世纪末的中国帝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572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和皇帝的讲读官员为引导小皇帝朱翊钧,于正史中广泛取材,慎重选择,以短篇故事的形式,典型地展现出从传说中的唐虞时代到北宋止的3000余年间正反两方面的帝王形象,编成《帝鉴图说》。由于明代后期社会剧烈变迁的影响,这种看上去很有效的帝王教育方式也无能为力。这既是当时帝王政治的现实,也是明代社会急遽变化的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16.
安化郡主何许人氏安化郡主是明朝永历皇帝朱由榔 (16 2 3— 16 6 2年 )的同胞妹妹。永历帝系神宗朱翊钧之孙 ,思宗朱由检的堂弟。初封永明王 ,隆武时袭封桂王。安宗皇帝 (朱由松 )死后桂王受瞿式耜等拥戴 ,在广东肇庆即位 ,称南明皇帝 ,拥有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江西  相似文献   

17.
正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夜,内阁首辅、太傅兼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病逝,皇帝给予这位曾经主持"万历新政"的帝师以崇高的荣誉,谥"文忠"、赠上柱国头衔、恩荫一子为尚宝司丞、命锦衣卫堂上官与司礼监太监护丧,归葬江陵!张居正去世时,内阁辅臣只有张四维与申时行、于有丁三人,不论是排序还是威望与资历,申、于二人都难以同张四维相提并论,于是张四维顺理成章地  相似文献   

18.
游朴的政治生涯起于明朝张居正改革初期,与张居正改革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历史事实表明,张居正改革为初仕的游朴搭建了彰显政绩的平台,创造了仕途升迁的政治环境:游朴非凡的才干和他在地方卓有成效的工作,从客观上推动了张居正改革措施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齐悦 《文史天地》2021,(3):58-62
一、从咏史诗说起 大明帝国长达48年的万历王朝,可谓有明一代最为繁荣富强的时期,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年代.中国与世界经济发生密切关系,伴随西学东渐,古老的东方大国发生着500年未有之巨变. 这段长达半个世纪的繁荣昌盛期,缔造者并非万历皇帝本人,他即位之初不过一孩童而已,在他天子生涯的第一个十年中,凡事听从元辅张居正指挥,...  相似文献   

20.
考成法是明中后期张居正改革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考成法的提出、推行,与张居正的政治文化观密不可分。张居正对整个政治模式的认识,行政效率的看法及国家公共政策的倾向深刻影响了考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